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油茶产量与有关因子关系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油茶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焕安 《安徽科技》2003,(4):37-37,40
油茶又叫茶子树,是我国特有的重要木本油料树种之一.油茶具有耐干旱、耐贫瘠的特点,对土壤要求不高,适于在荒山荒坡上种植,且根系发达、树冠大、树干矮,大量种植可以生产茶油,也是绿化和防火林带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3.
4.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利用热重分析法在氮气气氛和不同升温速率下对油茶壳的热失重行为进行了研究。根据热重实验数据,采用atava-esták法,选取30种不同形式的动力学机理函数,并结合Ozawa积分法和Kissinger微分法的计算结果,筛选出最合适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油茶壳的失重过程分为干燥、热裂解和炭化三个阶段。油茶壳在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的热解行为,热解机理符合Avrami-Erofeev方程(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积分形式为[-ln(1-α)]3,平均活化能为79.59 k J·mol-1。  相似文献   

6.
7.
茶籽油和饼粕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报道了茶籽的化学成分和利用价值.经测定,茶子中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皂甙的含量分别为9.1%、21.9%和15.4%.茶籽油在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组成方面与油茶籽油十分接近.茶籽油的酸值、碘值和皂化值分别为1.82、89.41和191.22.茶籽油的脂肪酸有棕榈酸(C_(16∶0))、硬脂酸(C_(18∶0))、花生酸(C_(20∶0))、棕榈油酸(C_(16∶1))、油酸(C_(18∶1))、亚油酸(C_(18∶2))和亚麻酸(C_(18∶3))等七个组分.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为75.89%,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占73.83%,并测定了茶籽饼粕的化学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在其饼粕中,粗蛋白含量为16.4%,必需氨基酸齐全且含量较高。研究结果表明茶籽饼粕可以作为一种新的饲料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8.
油茶果实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林木数量遗传方法特别是方差分析法对油茶果实的主要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增益等遗传参数的测算,实验结果表明:果实纵横径比、单果鲜出籽率和皮厚3个性状的各杂交组合单株间的变异系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杂交组合间纵横径比和皮厚性状达到极显著差异,单果鲜出籽率差异不显著;同一性状不同组合受环境和遗传影响的相对大小基本相同,同一性状不同组合遗传力和遗传增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茶科新植物(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载了山茶科山茶属油茶组2新种及1新变种,毛蕊茶组1新种;木荷属1新种,它们分别产于江西、广西及广东。  相似文献   

10.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微妙,一直深受学者们的关注。要更好地剖析这种复杂而紧密的关系,必须从具体的事例中来看。文章主要选取了“恭城地名”、“恭城日常用语”、“恭城民谣俗语”以及“恭城网络论坛”这四种有代表性的恭城语言形式来与恭城油茶文化进行探讨。通过这一系列的实例分析后,得出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三个小观点。  相似文献   

11.
低温对两种油茶的生理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油茶和湖南油茶为试验材料,研究在温度梯度下,两种油茶幼苗叶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油茶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等抗氧化物酶的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温度使两种油茶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有所下降,但影响不明显.(2)低温处理后,广西油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20℃时最高,湖南油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15℃时最高;两种油茶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在20℃时最高;广西油茶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在15℃时最高,湖南油茶过氧化物酶活性在10℃时最高.  相似文献   

12.
13.
油茶常见病虫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利君  曾红梅 《广东科技》2011,20(10):72-72
油茶嫁接造林后,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病虫害,特别是虫害危害较为严重,有时甚至可能引起新造林的毁灭,所以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4.
广西龙胜油茶枯叶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 1995年至 1999年在广西龙胜县的油茶林内设 10块样地 (长×宽 =2 0 m× 2 0 m )观察油茶枯叶蛾 (L ebedanobilis Walker)的生活历期和习性 ,并从林间采回卵、幼虫、蛹、成虫于纱笼中饲养观察油茶枯叶蛾的生活史 ,以及各世代蛹、成虫、卵、幼虫出现期和终期。结果表明 ,在广西龙胜县 1年 1代 ,以初孵幼虫在卵壳内越冬 ,翌年 3月中旬当气温升至 18℃~ 2 2℃时 ,幼虫破壳而出 ;幼虫 7龄 ,发育历期 12 0 d~ 15 0 d。5龄开始食量增加 ,6龄~ 7龄为暴食阶段 ,油茶枯叶蛾幼虫一生食叶量 30 0片~ 35 0片 ,其中 4龄以前 2 0片~ 2 5片 ,5龄 30片~ 40片 ,6龄6 0片~ 10 0片 ,7龄 16 0片~ 170片 ,特别是 7龄 ,其食叶量约占终生食叶量的 70 %。8月中旬开始吐丝结茧 ,9月下旬至 10月上旬成虫羽化。  相似文献   

15.
油茶是我国特产的世界著名的食用与工业油料树种。油茶在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有栽培分布,栽培分布范围广,品种资源丰富,结实早,产量高。南方山区丘陵的农民都有油茶生产经营习惯,栽培技术规范齐全。将油茶作为生物质能源树种栽培利用,对于开发我国生物质能源,提高我国能源自给能力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热重分析法在氮气气氛和不同升温速率下对油茶壳的热失重行为进行了研究.根据热重实验数据,采用(S)atava-(S)esták法,选取30种不同形式的动力学机理函数,并结合Ozawa积分法和Kissinger微分法的计算结果,筛选出最合适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油茶壳的失重过程分为干燥、热裂解和炭化三个阶段.油茶壳在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的热解行为,热解机理符合Avrami-Erofeev方程(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积分形式为[-ln(1-α)]3,平均活化能为79.59 kJ·mol-1.  相似文献   

17.
油茶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茶,又名“茶子树”、“茶油树”、“白花茶”,是我国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我国有悠久栽培历史,油茶树被西方称为“东方树”,茶油被称为东方“橄榄油”,是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茶油是优质高级食用油,茶油经加工可作工业及医药原料、叶厚革质、树皮光滑,是营造防火林带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18.
文纯君 《广东科技》2010,19(22):42-43,36
油茶是重要木本油料树种。茶油及其副产品具有多种用途,茶油更有“东方橄榄油”之美誉。本文分析了油茶丰产栽培技术和低产林改造技术,以期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浙江红花油茶茶油中脂肪酸主要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浙江红花油茶茶油中脂肪酸性状的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产地油茶茶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单株间变异主要可分为3类: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变异系数较大,其次为棕榈酸,油酸的变异系数最小.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在产地间差异不显著,硬脂酸和油酸在产地间差异显著,棕榈酸在产地间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发展油茶产业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凤仙 《广东科技》2010,19(24):32-33
本文分析了油茶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发展油茶产业的优势以及阻碍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油茶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