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害问题是公司治理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测算控制权私人收益可以了解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程度。对我国控制权私利进行了度量,在限售股解禁背景下,检验了限售股解禁给控股股东所带来的市场预期收益与控制权私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同时对控制权私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公司盈利水平、公司规模、股权制衡度与控制权私有收益负相关,非流通股溢价倍数、公司负债率、股权转让比例、股权离散度与控制权私有收益正相关;流通股规模可能并不是影响控制权私人收益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全流通条件下,国有股权转让和上市公司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大宗股权转让且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通过支付溢价获得控制权后控制性股东通过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与攫取控制权收益来补偿溢价支付之间的内在关系.以1997~2003年股权转让相关数据为基础,就4种方法计算控制权溢价水平,所得结论一致支持控制权转移以溢价方式进行.研究发现,控制性股东通过再融资攫取控制权收益来补偿溢价支付,回归分析表明溢价水平与预计募集资金总额正相关;控制性股东对配股和增发方式的时间偏好上存在差异,且所制定的再融资方案与再融资方案的市场整体水平相比更为激进,例如更高的发行价格和融资比例.研究发现,再融资能够有效地补偿溢价支付,并且增发方式下的补偿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叶勇  胡培  刘波 《系统管理学报》2006,15(2):164-169
比较分析了计算上市公司大宗股权转移价格差异的控制权溢价方法、投标权差异的控制权溢价方法和ST公司的累计超常收益率方法,计算了中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收益。分析了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收益的几种因素。  相似文献   

4.
基于跨期投资视角的控股股东两期控制权私利行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控制权收益理论为基础,构建跨期投资下的控股股东两期利益侵占模型,研究现金流权比例、远期投资收益率和股东法律保护力度对控制权私利的影响.结果表明:现金流权比例、股东法律保护力度与控股股东的即期和远期最优侵占水平均负相关;远期投资收益率与控股股东的即期最优侵占水平负相关,但与远期最优侵占水平无关;控股股东在两期侵占中的即期最优侵占水平低于其单期侵占中的即期最优侵占水平,远期最优侵占水平则保持不变;控股股东非短视,其终极目标是实现控制权私利的长期收益最大化,而获取控制权长期收益最大化也是导致其两期侵占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控股股东、利益侵占与代理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股股东代理是公司治理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已有一些论文对控股股东侵占方式和侵占程度进行了探讨,但目前还没有针对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定量研究.通过建立实物期权模型,考虑到控股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不同配置情况,分析计算了控股股东的代理成本.模型研究结果认为,相对于控制权私利而言,控股股东代理成本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研究同时发现,随着控股股东现金流权比例的增加,代理成本逐渐降低;随着两权分离系数的增加,代理成本逐渐增加.数值模拟同时也证明了控股股东确实存在激励效应和侵占效应.  相似文献   

6.
以2003~2008年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终极控制人的视角实证检验了终极控制股东特征对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程度越大,其获取私有收益的动机也就越强烈,进而降低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与非国有控制公司相比,国有控制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状况相对较好,由于国有控制公司终极控制股东为获取私有收益降低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动机相对较弱,其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对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的负向影响也就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
为避免股权被平仓的风险,控股股东质押股权后应该有动机降低股价波动风险,现有文献对此虽有探讨,但结论并不一致,而且对具体机制的探讨也不清楚.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企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股价波动负相关关系及其具体机制与路径,并选取2007年到2021年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公司的股价波动确实显著降低;为了维持短期股价稳定,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质押股权后,会增加公司高管的短期薪酬,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重;高管激励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股价波动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对股价波动的平滑作用并不是通过提高公司业绩能力和盈余管理水平,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和大股东掏空来实现的.异质性结果也说明了非国有控股的上市企业对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的行为都更为敏感.本文探究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股价波动的作用及其机理,从理论上对股价波动文献进行了补充,并为外部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提出相应建议,对提升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效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终极控制人代理、两权分离模式与控制权私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终极控制人代理框架下,研究了三种不同控制机制的控制权私利水平与行为特征.结果表明:1)控制人私利水平与两权分离度正相关,与控股股东现金流权负相关,与股东权利法律保护程度负相关;2)双重股权结构下,终极控制人控制权私利水平随着优先股投票权倍数的增大以边际递减的速度增加,通常选择10倍投票权的优先股设置模式;金字塔股权结构下,终极控制人控制权私利水平随金字塔层级增加以边际递减的速度增大,通常选择3层左右的控制链层级模式;交叉持股结构下,终极控制人控制权私利水平随集团内控制的公司数量增加而增大,倾向于创建庞大的"企业帝国";3)数值模拟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控制权私利水平在6%~8%之间.  相似文献   

9.
大股东侵占与外部监督的进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析上市公司治理中大股东侵占与外部投资者监督的博弈过程,在分析外部投资者与大股东不同策略下各自的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应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了双方的博弈关系.博弈分析结果表明:大股东的侵占成本,监督管理层的收益,中小股东诉讼对大股东的罚金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博弈结果.外部投资者和大股东两个群体,在三种情况下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大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大股东的股权比例,都显著影响到大股东的策略选择.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同时表明了大股东控制对公司治理的"激励"与"侵占"效应.  相似文献   

10.
股权质押逐渐成为控股股东的融资渠道之一,由此产生的控制权转移风险影响了企业创新活动。以2013~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股权质押与企业创新的关系,构建了“股权质押-管理层风险偏好-创新成效”的研究路线,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得出: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抑制企业的滞后一期实质性创新,但对滞后一期策略性创新无显著影响;管理层风险偏好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抑制关系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相较国有样本,民营样本中股东股权质押通过削弱管理层风险偏好抑制实质性创新的程度和解释力更高。进一步发现,两职合一的股东股权质押对实质性创新的抑制程度高于非两职合一样本。控股股东应辩证地对待股权质押行为,管理层应发挥内部治理作用来抑制股东机会主义行为,外部投资者应借助创新成果判断企业真实经营状况,修正投资决策。  相似文献   

11.
财务报表中现金流和盈余的内容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影响其交易行为,进而影响股票价格的确定.文章通过相关性检验、单变量检验、多变量检验及稳健性检验等方法对622家中国上市企业2003~2007 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当盈余比现金流更平稳的时候,抑制了知情交易的程度,而当盈余比现金流更波动的时候,知情交易变得更加活跃.此外,还发现诸如换手率、公司规模、杠杆率等财务变量对知情交易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杨艳  陈收 《系统工程》2007,25(2):66-73
鉴于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本文以1134家A股上市公司1998到2004年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 根据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及其持股性质对上市公司进行分类,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在具有不同性质和控制力的控股股东控制下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征表现及其形成机理.实证结果表明,在不同性质控股股东的利益导向下,资本结构因控股股东控制力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市场的融资政策和环境,以及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规模、盈利能力、成长性和股权流动性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控股股东在资本结构决策中自身利益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股权较为集中的资本市场背景,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利用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了最终控制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与企业负债率的关系.研究发现,最终控制人两权分离度越大,企业的负债率即越高,反映了"股东-债权人"冲突在集中股权结构下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负债融资不仅难以发挥应有的相机治理作用,还可能成为最终控制人利益侵占的对象.研究同时发现,对于最终控制人兼任企业的最高级管理者或者所持现金流权越低的公司,其最终控制人两权分离度与负债率的负相关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说明该种情况下的"股东-债权人"冲突也更加严重.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进一步证实了最终控制人可能会通过提高负债率实现风险转移和利益侵占.  相似文献   

14.
通过把控股股东代理的影响内生到实物期权模型中,分析了控股股东代理对负债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控股股东的存在加大了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了负债融资的代理成本,并导致企业过早投资.随着控股股东现金流权的提高,负债融资代理成本逐渐降低,表明控股股东对公司治理具有激励效应;随着控股股东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程度的加大,资产替代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表现为负债代理成本逐渐提高,表明控股股东对公司治理具有侵占效应.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2~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交易为样本,对控制权转让溢价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控制权转让溢价与转让股份比例成正比,与公司规模、公司现金比率、流通股股数、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成反比。除现金比例外,其余变量对转让溢价水平的影响在统计上均显著等。  相似文献   

16.
控股股东利益导向和非理性分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非理性分红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监管层的政策引导不能完全解释该现象。实证研究表明:在我国股权分割的特殊背景下,控股股东个体利益最大化是影响公司非理性分红的重要因素。在控制了控股股东的股权比例后,发现民营控股的比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非理性分红倾向更强。股东间的权力制衡和内部监控机制对抑制非理性分红的作用不明显,而负债对非理性分红行为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现代公司金融理论,在经济转型的制度背景下,以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现金流波动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分别讨论不同产权性质及规模的房地产公司的投资行为差异与动因。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投资关于现金流波动是敏感的,当投资机会与现金流波动共同作用时尤为显著,其中不仅有信息不对称现象还有严重的代理问题;第二,国有企业存在较严重的预算软约束问题;第三,大公司投资对现金流波动更敏感。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对投资行为及动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司现金持有决策是 "最大化股东价值"的"预防性动机""交易性动机"与"最大化私人利益"的"自利性动机"相较量的结果;由此形成的现金持有量是否会影响到公司投资行为及其动机的表现呢 ?本文以1998~2003年连续4年以上有数据的沪深股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现金持有过量与不足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论证,发现:现金持有过量公司的超额现金量会引起固定资产投资、长期投资的增长,短期投资的下降.现金持有不足公司无影响;现金持有过量公司的长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以及超额现金的投资使用效率相对现金持有不足公司较低.这表明现金持有过量公司的投资行为以及过量现金的投资使用行为都存在过度投资现象,投资行为的自利动机表现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