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南方红豆杉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与水分和渗透调节物质随气温下降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半致死温度降低的同时,叶片饱和含水量、自由水和淀粉含量下降,束缚水、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 含量增加。这些物质的适应性变化导致低温半致死温度的下降是抗寒性提高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草珊瑚为材料,研究了其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与水分和渗透调节物随气温下降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半致死温度降低的同时,叶片相对含水量、自由水和淀粉含量下降,束缚水、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增加.这些物质的适应性变化导致低温半致死温度的下降是抗寒性提高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缙云山麓的南方红豆杉为材料 ,研究了其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及膜保护系统随气温下降的变化 .结果表明 ,低温半致死温度降低的同时 ,SOD、POX活性增强 ,VC 含量增加 ,使膜保护系统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加强 ,O2· - 水平降低 ,MDA含量下降 ,膜保护系统的适应性变化引起半致死温度的下降是抗寒性提高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引种栽培的4年曼地亚红豆杉为材料,研究了其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与膜保护系统随气温下降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半致死温度降低的同时,O2水平降低,SOD,POX活性增强,Vc含量增加,使膜保护系统自由苊的清除能力加强,MDA含量下降,膜保护系统的适应性导致低温半致死温度的下降是抗寒性提高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南方红豆杉抗寒性的变化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研究了南方红豆杉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与其4种内源激素的含量随气温下降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半致死温度降低的同时,脱落酸(ABA)含量和ABA/GA增加,赤霉素(GA)、生长素(IAA)含量下降,它们与其抗寒力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玉米素核甘(ZR)含量先降后升,与冬芽萌发有关。可见植物激素通过某种平衡状态启动抗寒基因表达和维持膜结构功能的稳定在植物抗寒性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实验以人工栽培的桅子为材料,研究了其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及脱落酸、赤霉素随气温下降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半致死降低的同时,脱落酸含量上升,赤霉素含量下降,尤其值得引起关注的是脱落酸含量与工赤霉素含量的比值(记为k)的变化表现出与低温半致死温度更密切的关系(R=-0.9920),因此在抗寒锻炼中不同激素间的配比和平衡调节比单一类型激素的变化更为重要,k的增大与抗寒性加强关系极其密切。  相似文献   

7.
云锦杜鹃低温半致死温度对自然降温的适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云锦杜鹃为材料,研究了其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与膜保护系统随气温下降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半致死温度降低的同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强,使膜保护系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增强,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O2-)水平降低,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膜保护系统的适应性变化导致低温半致死温度的降低是抗寒性提高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5个常绿阔叶园林树种对低温变化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南京地区引种的5个常绿阔叶园林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各树种叶片的膜透性、可溶性糖含量、POD酶活性、多胺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对低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测定期内,除乐东拟单性木兰外,其余4个树种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浙江樟的质膜透性相对比较稳定,红花木莲变幅最大。(2)5个树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叶片POD活性,腐胺(Put)、亚精胺(Spd)及精胺(Spm)含量与多胺总含量等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3)在最低气温到来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调整到最大值;随低温时间延长和低温强度加剧各树种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逐渐积累,变化幅度最大的是秃瓣杜英和乐东拟单性木兰;乐东拟单性木兰POD活性最大值出现较早且稳定,浙江樟POD活性较高且稳定,红花木莲与乐昌含笑的POD活性变化不稳定。(4)浙江樟和乐东拟单性木兰各月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均较低。除浙江樟外,其他树种的LT50与采样前10天的日平均最低气温显著相关。(5)除乐昌含笑外,其他树种通过调节多胺含量适应外界低温变化。  相似文献   

9.
瓜叶菊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反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以盆栽瓜叶菊(Senecio cruentus)生长3个月左右的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瓜叶菊在低温胁迫(1~6℃)下内部生理生化反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瓜叶菊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质膜相对透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明显的变化。随着低温胁迫程度的加深和时间延长,瓜叶菊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在轻度胁迫下(6℃),变化不显;叶片细胞的相对质膜透性(RPP)显升高;而SOD活性在6℃条件下。先升高,后下降并基本稳定在对照水平,在3℃和1℃处理下,SOD活性则呈下降趋势;MDA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呈不断累积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曼地亚红豆杉的半致死温度与对低温的适应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豆杉树皮是一种最重要的提取紫衫醇的原料,但其生长缓慢,资源匮乏,而曼地亚红豆杉的自然杂交品种叶片中的紫衫醇的含量很高,生长迅速,可通过大力栽培解决原料不足的问题。在引种栽培蔓地亚红豆衫的试验过程中,抗寒性是决定其是否能够引种栽培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半致死温度能较直观,准确地反映植物的抗寒能力,半致死温度的测定常采用电导法。采用电导法对引种栽培的2个曼地亚红豆衫(T.media)品种Hicksii和Dark Green Spreader(DGS)进行低温半致死温度的测定,并与其生境中的自然温度变化相比较,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的过程中,两个曼地亚红豆衫杂交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随气温的下降而不断的降低,两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3.3℃和-12.6℃,均对引种栽培地低温有较强的适应性,又Hicksii品种比Dark Green Spreader品种的抗寒能力略强。因此从理论上讲,两种曼地亚红豆衫品种均可在栽培地及与栽培地相同的生境下栽培成功。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人工低温冷冻处理,测定6种绣线菊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并配合Logistic方程计算它们的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6种绣线菊抗寒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华北、毛果、石棒、柳叶、金焰、金山.在此基础上又分别观察了6种绣线菊的叶片结构,并进行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和ABA含量的测定.通过DPS显著性分析和隶属函数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半致死温度和隶属函数的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华北绣线菊抗寒性最强,而金山绣线菊抗寒性最差.  相似文献   

12.
四川大头茶低温半致死温度与对低温的适应性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利用电导法,测定了四川大头茶叶片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并与其生境中之温度变化相比较,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对生长地低温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低温下棕榈某些生理变化及低温锻炼对棕榈耐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以电导率为指标研究了低温对棕榈叶片细胞的膜透性的影响,同时测定了低温处理不同时间的棕榈叶片细胞内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及超氧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使棕榈叶片细胞的膜透性大幅度增加,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而SOD活性则表现为先增高继之下降的趋势,经过低温锻炼的棕榈在膜稳定性,保护性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均高于未经过低温锻炼的棕榈,低温处理后经过锻炼的棕榈  相似文献   

14.
以三倍体枇杷成熟叶片为试材,经低温处理后采用电导法测定质膜相对电导率,然后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拐点得到单株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处理后,叶片组织的相对电导率与处理温度呈负相关,整体变化为典型S形单峰曲线;在-5℃到-15℃之间,质膜伤害率随温度下降而急剧升高;单株半致死温度在-1.22℃到-10.47℃之间.单株抗寒力"常白1号Q34"最强,"东湖早"最弱.  相似文献   

15.
自然低温胁迫对毛竹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种不同年龄段毛竹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自然越冬状态下毛竹各项生理指标和低温半致死温度的测试,研究了毛竹抗寒能力及其有关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从12月5日到翌年2月5日自然低温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毛竹1年生、2年生实生苗和竹林中40 a以上1年生秆毛竹(1年生成竹)的叶绿素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总降幅分别为21.46 %、42.38 %、22.76 %;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趋势类似,先升高后降低;而POD活性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呈先升高后持续降低,总降幅分别为16.43 %、29.46 %、29.61 %;而可溶性糖含量成竹高于1年生和2年生竹,但消耗量低于1年生和2年生竹;半致死温度为1年生(-13.697℃)较高,2年生(-15.426℃)次之,成竹(-18.393℃)较低。半致死温度与12月上旬的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1月下旬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由此表明,毛竹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植株的抗寒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6.
修美玲 《广西科学》2020,27(1):76-83
彩叶类凤梨大多原产于热带地区。本研究设定了温度梯度实验,测试彩叶类凤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适应性。结合上海市冬夏季节的温度变化情况,分别设定了8个高温温度梯度(35-70℃,间隔5℃)和7个低温温度梯度(-25-5℃,间隔5℃),测定彩叶类凤梨叶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电解质渗出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计算其高温、低温的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15种彩叶类凤梨叶片电解质渗出率与处理温度均呈S型曲线回归,拟合度较高。光萼荷属植物表现出高温半致死温度较高且低温半致死温度较低的特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半致死温度测定法可作为鉴定不同凤梨品种抗性的有效手段。本研究结果能为彩叶类凤梨的耐寒和耐热品种选择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国霞  李春阁  赵奇  吴琼 《河南科学》2019,37(5):730-735
为探究不同采样时间、不同采样部位对常绿乔木低温半致死温度测定的影响,以松树、桂花、法国冬青、柏树4种乔木为材料,分别在2017年10月、12月和2018年2月采集其叶片及一年生、二年生的枝条,并设置0、-5、-10、-15、-20、-25、-30℃温度梯度,测定材料的电导率,通过拟合Logistic方程求出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在不同月份这4种常绿乔木的叶片及一年生、二年生枝条抗寒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都表现为松树柏树法国冬青桂花;同种常绿乔木不同部位的抗寒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均为二年生枝条一年生枝条叶片;同种常绿乔木的相同部位在不同月份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低温胁迫对烟草保护性酶类及氮和碳化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6℃和10℃低温胁迫下,研究了2个烟草品种的膜透性、保护性酶类活性和N,C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个烟草品种幼苗的膜透性都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和胁迫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为:CAT和SOD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和胁迫时间的增加而降低,POD的变化则有相反的趋势;蛋白质含量在低温胁迫下下降,脯氨酸含量则增加,并且脯氨酸在叶片中的变化较为剧烈;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低温胁迫下在叶片中有所积累,而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则可能因叶绿体受损而下降.  相似文献   

19.
深山含笑和乐昌含笑的抗寒性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3年生和6年生深山含笑和乐昌含笑为试材,通过低温处理,用电导法测定含笑叶片相对电导率.并用Logistic方程拟合求拐点值来估计其半致死温度,探讨其抗寒性。结果表明,经过冬季低温锻炼,除3年生乐昌含笑的半致死温度略高于-10℃外,其余均低于-11℃。深山含笑的抗寒性大于乐昌含笑,且随着树龄的增大、生长地气温的下降,抗寒性增加。在南京地区引种这两个树种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0.
陈代慧  刘宇新  王艳梅  刘震 《河南科学》2013,(12):2154-2159
为了探索不同品种山茶花茶梅(Camelliasasanqua)、金花茶(Camellianitidissima)、七星球(Camelliaiaponica‘Sevenstar’)的抗寒性,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的方法对3年生的3个山茶花品种进行低温处理,系统测定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以及叶绿素含量指标的变化,分析各指标与抗寒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SOD活性在其低温耐受范围内,SOD活性升高的越快,抗寒性越强;抗寒性强的茶梅、七星球的MDA含量变化幅度较小,抗性弱的金花茶MDA含量变化幅度大;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随低温胁迫程度的加深而升高,升高越剧烈抗寒性越弱;根据-5℃和-10oC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可判断抗寒性强弱,正值较强负值较弱;叶绿素含量在0cc低温胁迫下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上升,抗寒性强的在-5℃、-10℃低温胁迫下呈上升一下降趋势,而抗性弱的随低温胁迫程度的加深含量下降.各指标在低温逆境胁迫下相互协调,共同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