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甘肃省农村耕地撂荒问题,采用问卷调查及走访的方式对白银市头寨镇等4个市31个乡(镇)的400个农户耕地撂荒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发现: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是造成耕地撂荒问题主要因素,另外,村干部指导以及耕地人为破坏也影响了耕地的有效使用。为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需要加强村干部的领导作用和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同时确保合理利用耕地,依法强化监管,彻底消除农村耕地撂荒现象。  相似文献   

2.
盘活搬迁农户耕地财产是事关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后续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根据实地随机调查的贵州省201户集镇安置型搬迁农户问卷数据,从耕地劳动力和资金投入状况、粮食产出水平、耕地处置方式等方面对比分析搬迁前后农户的耕地利用状况,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集镇安置型搬迁农户耕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集镇安置型搬迁农户在耕地种植劳动力和资金投入上均存在大幅度减少,粮食产量明显减少;耕地流转比例不高,耕地处置手段单一,耕地持续利用程度较低,其财产性增收难度较大.(2)集镇安置型搬迁农户户主年龄和务农人口平均年龄、非农就业人数比例和非农就业收入比例、人均耕地面积和退耕还林面积比例等指标对耕地持续利用具有负向作用;而户均劳动力文化水平、家庭年总收入、耕地种植面积和耕地流转比例则促进耕地持续利用.本研究认为各级地方政府应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搬迁群众的耕地进行规模经营,在有条件的集镇安置点组建劳务合作组织进行特色农产品种植,对符合退耕还林政策的陡坡耕地进行生态退耕,引导搬迁群众种植省工性经济林果作物,促使其耕地不撂荒.  相似文献   

3.
耕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1]。从农户行为角度出发,构建耕地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对研究区进行耕地自然质量评价和加入农户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结合农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将两次耕地质量评价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加入农户行为之后,研究区内耕地大部分上升了一个等级,并发现加入农户行为之后的一等地与该地粮食高产区域一致。  相似文献   

4.
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借助SPSS19.0软件,利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了河口乡耕地撂荒的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口乡耕地撂荒普遍存在,2015年耕地撂荒率为21%,2017年为27.1%,耕地撂荒时空变化明显,撂荒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影响耕地撂荒的主要因素为水利灌溉条件、地块数量、务农人口数量、耕地质量、惠农政策满意度和地块到公路距离.根据研究结果,针对如何减少耕地撂荒、促进山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江西省吉安市2001—2010年期间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重心坐标分析法与逐步回归分析法等方法计算与分析了吉安市耕地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其主要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吉安市耕地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上升;2)耕地年际变化率存在较大差异,区域之间耕地动态变化度和耕地利用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3)耕地重心的变化幅度略大于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变化幅度,人口、经济重心的变化趋势与耕地面积重心的变化趋势相反;4)人口数量、粮食单产和人均财政收入是影响吉安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因子;影响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的社会驱动因子有人口增长率、粮食单产增长率和城镇化率增长率;影响垦殖指数变化的社会驱动因子有财政收入增长率与城镇化率增长率.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吉安市及我国中部地区耕地的空间动态变化特征,制定我国重点农业生产基地的耕地资源管理政策与发展战略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农户行为、政策调控和农业环境质量变化的内在机理出发,创建基于农户行为的"压力-状态-效应-响应(PSER)"逻辑框架模型:一方面家庭状况、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都会对农户产生压力,导致农户生产行为目标和农户行为状态的变化;另一方面,通过农户生产行为影响农业生态资源数量或质量状况,并可能导致农业环境质量的退化.因此,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或者相应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积极引导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从而达到农业环境质量的良性循环和提高.基于农户行为的"压力-状态-效应-响应(PSER)"逻辑框架模型为农户尺度的农业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此框架下构建了基于农户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这为从农户尺度上进行农业环境管理政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对2009—2011年我国30个省区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3个粮食主产区中仅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在3年中始终处在前沿面上,且处于投入产出前沿省份的数量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地,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户收入和政府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城镇化推进与自然灾害,仍然成为粮食生产投入产出效率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8.
以鄢陵县为研究区,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鄢陵县耕地利用变化是由于社会经济、农业政策、科技进步等主要因素共同驱动和影响的结果,反映县域耕地结构在产业的积聚和扩散、政策的引领和推动下,正由传统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农田生态系统向结构更加复杂、生产更加集约、产品趋于多样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9.
从粮食生产的条件和现状、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3个方面分别对湖北省平原湖区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从粮食生产任务,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设以及合理调整农业结构3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平原湖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地方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耕地资源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分析相邻的鄢陵、尉氏两县耕地压力指数来探讨中原粮食主产区1999-2010年耕地压力和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相邻县域自然资源状况相同,国家宏观土地政策相似,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趋势和结果有所差异.鄢陵县1999-2010年间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呈现先降后增的"V"字型变化趋势,耕地压力指数和粮食生产情况相呼应,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倒"V"字型,整体来看耕地压力不大;而尉氏县1999-2009年人均耕地面积也呈减少趋势,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在持续增加,1999-2007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呈现降低的趋势,2007年后又有上升的趋势,耕地压力指数呈波动变化,但变动幅度很小,绝大部分年份都处于大于1的数值,表明耕地压力较大.究其原因,是由于耕地数量、人口数量、粮作比、复种指数的变化和农业相关政策的综合作用所产生的后果.  相似文献   

11.
黑河中游耕地多功能性时空变化及权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具有粮食生产、生态维持、社会保障、景观游憩等多种功能,是保障人类粮食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土地利用方式.本文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融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遥感数据和兴趣点(POI)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耕地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揭示耕地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分布格局与变化特征,并通过聚类分析划分耕地功能类型区,对耕地保护与管理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的耕地多功能性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耕地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走廊平原,低值区则以南部祁连山向走廊平原过渡带为主;(2)黑河中游大部分耕地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三者之间有显著的协同关系,并表现出集聚性特征,而表现出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的耕地面积比例较小;(3)根据耕地主导功能划分出中部平原优势生产区、祁连山生态保障区、南部沿山劣势区和北部荒漠劣势区4个功能区,进而提出耕地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位于武陵山区永顺县的168户农户进行系统调查,将农户划分为纯农型、兼业型Ⅰ、兼业型Ⅱ、非农型4类,进而分析了民族贫困区农户生计多样化特征及对耕地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民族贫困区农户生计类型以兼业型Ⅱ居多,所占比例为46.72%;其次为非农型,为22.13%;纯农型为16.39%;兼业型Ⅰ最少,为14.75%.2)不同类型农户生计策略存在显著差异,纯农型农户生计活动单一,脆弱性和风险最大,引入并扩大非农活动是民族贫困区未来生计策略的发展趋势.3)不同生计策略选择对耕地利用的影响不同,主要影响耕地的是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及粮食生产力水平.4)民族贫困区耕地资源缺乏、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以及农户自身劳动素质共同制约农户生计和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加强农户劳动技术培训以提高农户生计多样化水平,加快土地综合整治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是民族贫困区提升农村内部发展能力,实现农户生计和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河西五市385份调查问卷,运用Logit模型分析了农户农业污染认知、农业污染补贴以及两者交互对农户耕地投入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农业污染认知、农业污染补贴对农户耕地投入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农业污染补贴对农户农业污染认知具有传导作用,促进农户进一步改变耕地投入行为;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也对农户耕地投入行为产生影响。指出应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力度,建立合理补贴政策以及加强科学种植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4.
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利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PRA)对酉阳县6个典型乡镇进行农户生计调查, 并结合统计数据, 揭示该县农地边际化的特征, 反映农户生计策略对农地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酉阳县近10年来, 农作物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 年末常用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 酉阳县由于地形地貌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出现较多弃耕撂荒现象。酉阳县也存在大量自然灾害隐患, 而这些隐患威胁着农作物播种和耕作等农业生产活动。酉阳县农地利用过程中出现了边际化现象。通过农户生计策略和农户的农地经营行为两大方面来解释农地边际化可知, 受自然地理环境的胁迫、小规模农业经营以及农业生产条件恶劣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农户的生计呈现多样化。农业收入较低, 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常年从事第二、三产业是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及农地边际化的重要原因。通过县域与农户尺度的实证研究, 能够较好地解释农地边际化过程与农户生计策略之间的微观互动机理。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多熟种植典型区域——江西省鄱阳湖地区为例,基于农户问卷调查资料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该地区水稻熟制的现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i)在研究区内约66.47%的受访农户选择多熟种植的耕作模式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ii)农户水稻多熟种植模式的选择主要受灌溉条件、地块面积、家庭规模、微地貌类型、农户对农业补贴的评价、非农总收入、旱灾等因素的影响;(iii)灌溉条件、地块面积、家庭规模、微地貌类型、农业补贴与农户水稻熟制的选择呈显著正相关,而不断爆发的旱灾频度和非农总收入的增多对水稻的多熟种植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v)未来政府应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进行多熟种植,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产资源投入产出效率是衡量农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在结合相关文献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投入产出的农业生产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模型,基于中国大陆13个粮食主产区的统计数据,运用DEA-TOPSIS法对各主产区农业生产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度,同时结合农业生产资源投入产出效果坐标图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资源投入产出整体效率较高,但存在区域间效率不平衡态势,个别省份的农业生产资源投入产出模式亟需改进。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粮食生产的多少是由耕地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在我国农业生产条件还没有得到更大改善,耕地质量还没有得到普遍提高,粮食单产量还没有重大突破的制约下,粮食的总产量还必须有稳定的耕地面积作保证.因此,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生产. 1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头等大事 我国耕地总面积虽然有19.51亿亩,但人均只有1.59亩,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43%.我国人口还在以每年1 000多万的速度净增,耕地还在以每年几百万亩的速度净减.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7-2007年安徽省统计资料,对全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安徽省粮食生产的诸要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播种面积(耕地面积、粮食播面比与复种指数三者的乘积)、单产、农田水利设施以及农民的粮食收入是影响安徽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相对活跃因素,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对全省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耕地非农化、粮食总需求增长的压力,势必对粮食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粮食生产时空变化是资源禀赋背景下,城镇化、工业化及政策因素引致农户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基于MOD16A2蒸散数据产品,该文计算粮食作物生长季(4—10月)的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分析江西省2001—2020年粮食作物生长季农业干旱发生时空分布特征.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利用CWSI遥感提取的农业受旱成灾耕地面积与统计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这表明CWSI作为干旱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赣北鄱阳湖平原和赣中吉泰盆地等农业耕地集中连片分布区的受旱程度较高,而农业耕地相对破碎化的山地丘陵区农业受旱程度较低; 3)在评估期内,2003、2004、2007、2008、2009、2013、2019和2020等年份农业干旱严重; 4)受降水季节性分配不均的影响,江西省的农业干旱主要发生在4、5和10月份.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人均耕地0.54亩, 仅为全国人均耕地1.16亩的46.5%.每年大约需要从省外调进50多亿公斤的粮食, 因此调整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不能只在耕地面积的种植比例上做文章, 而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就是要使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相统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就是要使农业生产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同时又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 像福建这样人多地少地区的农业发展更需要依靠科技与教育, 拓宽思路。下面就此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