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理解是翻译的基石,文本意义的实现,既离不开文本自身,也离不开作者的意图与读者的阐释。理解不是消极的阐释,而是文本和译者之间的“视界融合”。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是原文文本和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协调者。本文从分析作者意图、文本意图和读者意图的关系入手,论述了译者对原文文本阐释的多维度性与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易群芳 《科技信息》2008,(16):248-248
以《反对阐释》和《论风格》为基础,本文分析了桑塔格的审美视角,并以此出发,解读了她对文本与阐释、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真实态度和对解构主义阐释传统剥离文本诗性的抗议。  相似文献   

3.
从阅读教学理论的沿革入手,通过利弊对比,分析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固有模式存在的弊端,结合实际提出新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即教师应积极鼓励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进行开放性和创造性的解读,并创造条件让他们自由释放对阅读文本的体验,使不同解读相互撞击、交锋、取长补短,实现知识内化,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及创新,最终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4.
宫垦 《奇闻怪事》2007,(4):38-40
对《为奴隶的母亲》一文,仅仅从社会学、政治学角度予以解读文本,有难以突破的局限性。从“对生命本体的关怀与阐释”的角度解读也许更能体验出作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涂叙鹏 《科技信息》2010,(29):207-208
译者的对文本的解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认识论角度,其实质是对客观文本实体的认识过程;根据翻译实践,它是实现翻译目标的前提。本文就"翻译解读和哲学认识论的结合"的阐释学提供"文本解读"的理论依据,加深译者"文本解读"理解,即译者对文本的解读无限性和具体历史性有机的结合。以为翻译实践及教学提供有益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文献考订与文学阐释关系微妙。本文以杜甫《梦李白》(其一)为个案,梳理出历代文献中的三种不同文本:主流本、黄生本、仇兆鳌本,后两者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同一首诗的三种不同文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阐释取向,反映出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异趣。而黄、仇二人对传统文献的修订,正是基于对诗歌的个性解读,也表达了不同于传统的批评策略。从文献学角度判断,主流文本更接近杜诗原貌。而从阐释学的角度考量,则黄、仇二人为该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对该诗进行了再创作。文学阐释不仅重构作品,也重构文本。  相似文献   

7.
文学解读是读者参加作品意义世界建构的一种活动,强调读者活动是文学本体的构成部分,是文学的基本存在方式,强调文本的意义和生命在读者的解读活动中生成,没有读者就没有文本的鲜活的生命。文学解读的功能主要有阐释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和哲学功能。  相似文献   

8.
一部作品阐释的空间越广,对社会的影响也就越大。同时阐释的过程也是从简单的认识论上升到本体论的过程。古往今来,人们对《离骚》的阐释已超出它本身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以现代阐释学的观点来梳理《离骚》的解读情况,我们会发现《离骚》的题名、结构层次、主要意象和文本内涵的能动性理解等几个方面都有继续阐释的空间,里面有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读者是修辞叙事学中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文本只有被读者阅读才有存在的意义,读者的阐释对作品的多样性解读有重要作用。以费伦的“四维读者观”为理论基础,以爱伦·坡《泄密的心》为例,分析叙述读者和作者的读者在解读文本中人物的变态和道德寓意时的参与性。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与文本交流,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这就需要细读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做心灵的沟通。朗读文本,想象文本,多角度解读文本,探究文本,深入文本,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文本,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精彩,让语文课堂生动。  相似文献   

11.
语言表述是语篇整合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表现在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更饱满,同时它通过有序合理地安排语句、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词语以及准确把握时态的变化等使文章产生更好的效果,这对于留学生提高汉语写作能力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通过检索近年来有关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的著作、课题、博硕士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具体分析了其研究论文的年度分布、核心作者、重点期刊、主题分布等情况,借此了解了此领域的整体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依据语境把两种语言进行转换的交际活动,涉及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三个方面,语境在词义选择、理解原文和译文表达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说《碧洛雪山》是云南哈尼族作家存文学创作的优秀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碧罗雪山》,从互文的角度看,兼具文本和前文本特色。小说《碧洛雪山》是一个表面讲述村子搬迁事件,但却深含寓言意义的故事,以社会的真实指向个人的底蕴,在民族的信仰中,具体说是在图腾文化中反衬人性的表现。文本在此建构了一个巨大的隐喻象征场所。同时,文本叙述表面为人熊矛盾,其实隐合的是人在权利面前的软弱,人与权力的矛盾。外显的杀熊情节其实与另一个潜在的体系——权利之间存在意义联系,这是一个更大的、也更为隐蔽的寓言所在。与小说比较,电影《碧罗雪山》除了人物生活的环境没变化之外,风格、主题和情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小说主题原本具有丰富的多向性特点,人与自然的和谐贡献了一个主题,黑暗的权利交易又贡献一个主题。影片则单纯表现人与自然在现代法律制度下的和谐守望发生了矛盾与冲突。影片按照写实主义手法对文本进行了全面改写,力图通过麦地村,还原峡谷人群一份真实的生活思考:面对现实,传统与当代如何相互选择。  相似文献   

15.
视角作为构建语篇的一种意义资源,涉及叙述者的定位、聚焦、心理、观念等,是理解语篇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更高层面制约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文中在语篇分析评估循环模式下,讨论视角选择、视角表现、话题与视角;探寻语篇视角中的时间切面、空间切面、心理切面和观念切面如何在语气和情态上得到体现,实现对言语资源的更合理的理解和评价。视角切面研究有助于挖掘视角在语篇人际意义方面的贡献,从而为语篇整体意义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于《我的空中楼阁》一文的主题大多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认为该文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崇尚自然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或现代生活的批判,以及作者诗意地栖居的理想。这种社会学主题阐释与文本的实际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叙事语篇的主题与事件时间的关系是语篇认知研究中尚未深入探讨的课题。叙事语篇的发展构建于事件认知表征的基础之上,并且由表征事件与非事件的情状句共同达成语篇意义。在此建构过程中,事件情状句与非事件情状句以三种基本原则方式运作:完成性事件句推动语篇事件发展;非完成性事件句构成语篇事件场景或同时由完成性事件句启动成一连续整体事件中的小事件;完成性与非完成性事件句为语篇导向的非事件句和语篇意义的合理构建作支撑,以构建完整连贯的叙事语篇,实现语篇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对竟陵派的文艺批评体现他一贯的文艺批评观:着眼于文艺批评的实际问题,求普天下共同的“诗心、文心”。钱先生文艺批评观的立足点:从丰富的文艺现象出发,以感性和智性兼胜的气质,去理解感受作家作品;反对文艺批评中存有的脱离文本、主观臆说批评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王耘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6):102-104
《出埃及记》是《摩西五经》中展示奇迹最多的文本之一,从该文本看来,奇迹是神意的行动引发的事件,它塑造出一种以一神论崇拜为主题之戏剧的韵律,更构造成天地万物向上帝开放和汇聚的场域。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中文网页主题特征项抽取不精确的问题, 对中文网页的主题特征项抽取算法进行了研究。网页的主题特征项抽取是主题网络爬虫进行网页相关度计算的基础, 结合主题网页的二分类情况对目前常用的文本特征项加权方法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进行了改进, 在此基础上结合网页的半结构化特征, 综合考虑特征项的位置信息及其包含的信息量, 提出了一种线性特征项加权计算方法。经实验验证, 该方法可有效提高主题网页的召回率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