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沾化凹陷四扣洼陷及周缘地区在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发育了一套礁灰岩。在薄片观察和岩心分析测试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对比和储层物性分析,对礁灰岩储层特征及有效圈闭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划分灰岩圈闭成因类型,探讨其在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湖相礁灰岩具有发育层位相对稳定、礁体规模不一、礁滩混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礁灰岩圈闭的发育主要受沉积相带、成岩作用和构造运动的影响,可形成控制礁灰岩油气成藏的4类圈闭;礁灰岩圈闭类型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双重控制作用,一方面控制了礁灰岩圈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控制了油气成藏的时间、输导体系类型和运移充注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构造背景、层序特征和沉积体系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阜东斜坡带的岩性圈闭形成条件.认为研究区的岩性圈闭发育条件明显优于构造圈闭,并且岩性圈闭具有类型少,规模大,储层物性和盖层质量好,受单一沉积因素控制等特征.输导系统以砂体单一输导系统和砂体-断层复合输导系统为主,成藏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阜东斜坡带岩性圈闭位于优势运移路径上,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其中阜5井区岩性圈闭成藏条件最好,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在东韩油区地层、构造、储层物性及油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东韩油区的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东韩油区以西倾单斜,在单斜背景上发育鼻隆构造为主,在局部地区形成背斜构造,这些与尖灭砂体配合有利于形成局部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及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延安组Y9和Y10油气分布受构造、岩性、物性控制,油水分异较明显,且存在边底水;而延长组长21藏由于储层物性较差,内部流体分异作用不充分,油藏多以油水同层为主。因此,对于延安组和延长组油藏,应根据其储层和油藏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应的地质研究方法和开发技术对策,使其得到科学高效地开发。  相似文献   

4.
方正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侧的依-舒地堑中北段,为一个一级负向构造单元。根据钻井资料,结合地震资料对研究区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圈闭条件较好,油气藏的类型主要为构造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通过对各主要目的层的构造特征,相带展布规律及储层发育特征,结合钻探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伊汉通断裂是本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伊汉通断裂两侧发育的圈闭、新安村 乌云组下部发育的岩性圈闭、柞树岗次凹斜坡处发育的岩性圈闭、达连河组发育的岩性圈闭及其顶面发育的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5.
针对块状、复杂岩性区地震储层预测的难题,提出岩性地貌体概念。它是沉积体的岩性和形态特征的综合体,也是沉积体和纵横向反射结构特征对应关系的综合体,它的类型由地质体的沉积相、岩性、成层性和地震纵横向反射结构综合划分。该方法试图综合利用地震相、地震地貌及反演等多种信息,采用双域双面沉积体边界解释技术,降低复杂岩性预测时的多解性。提供岩性地貌体方法的关键技术及工作流程,并针对岩性复杂的湖底扇沉积进行了应用。研究中优选岩性地貌表征属性,并在平面-剖面相互约束下完成岩性地貌体解释。这套基于岩性地貌体的相控储层预测技术,对于块状、横向变化快、岩性复杂的湖底扇储层预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综合利用露头、钻井、岩心和地震资料,对断层、不整合、砂体的输导能力进行评价,认为南部乌夏断裂带大断裂及其伴生断裂是研究区的油源断裂,为油气由深部向浅部垂向运移提供了重要通道;八道湾组和清水河组砂岩厚度大,泥质隔层少,横向连通性好,成岩作用弱,物性好,为油气横向运移的通道;不整合面上部的近物源底砾岩,分选差、物性差,对油气的横向输导作用不大.深浅2套断裂、上下2套毯状砂层匹配构成了研究区高效的网毯式输导格架.综合分析构造背景、输导体系、储层岩性-物性与含油性关系,提出了"断-毯-梁"三因素控藏的认识.断裂(油源断层、油藏断层)控制油气聚集层位,毯状输导砂体控制平面分布,鼻状构造背景控制相对聚集,储集层岩性、物性控制富集程度.成藏体系分析,建立了宽缓斜坡带源外沿梁网毯式输导成藏模式,指出毯内断层遮挡的断块圈闭、砂体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地层超覆圈闭和次级断裂沟通的毯上砂体构造-岩性圈闭、岩性圈闭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草湖地区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草湖地区构造、地层及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保存条件、圈源匹配关系、继承性的古隆起和古斜坡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三大主控因素.草湖地区油藏形成于海西期,天然气气藏形成于燕山末—喜山期,以垂向断裂和裂缝,以及横向不整合面和疏导砂体为运移通道.区内西斜坡储层直接与烃源岩接触,断层不发育,油气通过横向储层及少量垂向断层为运移通道向高部位地层、岩性圈闭中聚集,中下奥陶统、东河砂岩和三叠系均有油气成藏过程.凹陷的中心区域存在奥陶系上统泥岩和石炭系泥岩隔层,缺少风化壳型储层,但具备形成裂缝-孔隙性储层的条件.草湖地区东部中下奥陶统长期抬升,发育通天断层,生油高峰期仍处于暴露状态,无法成藏,生气高峰时缺乏有效的封盖层,难以形成规模性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8.
利用钻井、地化等资料,通过油气运移路径恢复、油源对比等方法,对渤海湾盆地三合村洼陷油气的运移与聚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东营期和馆上—明化镇期,北部渤南洼陷沙河街组油气对三合村洼陷进行过两期充注,具有"泾渭分明"的运移路径和油气聚集特征。东营期,渤南洼陷沙四段烃源岩油气沿Tr不整合面运移至三合村洼陷,再沿沙河街组沙三段骨架砂体横向运移,在沙三段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馆上—明化镇期,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油气先沿断层纵向运至新近系馆陶组,再沿馆陶组骨架砂体横向运移至三合村洼陷,在馆陶组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9.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礁相碳酸盐岩的地球物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通过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对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中新世礁相碳酸盐岩分布进行研究.并采用地球物理反演及地震属性研究方法,分析已有钻井的礁相碳酸盐岩的储层物性.结果表明:储层物性良好的礁相碳酸盐岩具有较高渗透率、高孔隙度、高波阻抗及高P波速度,同时纵向及横向上具有不均一性;储集物性较差的礁相碳酸盐岩渗透率和孔隙度都比较低,而纵向及横向均一性较好,波阻抗也相对较高;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礁相碳酸盐岩在储层物性上接近于流花11-1(LH11-1)储层,表现为高速度、强波阻抗以及横向上的不均一性,可以作为较好的储层.  相似文献   

10.
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中的油气运移聚集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是前陆冲断带中的两种典型构造形式.运用有关断层中流体运移和封堵理论及方法,结合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勘探实例,对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中油气运移和聚集行为进行分析讨论.初步认为断展褶皱中的油气运移与聚集能力优于断弯褶皱。具体特征表现在断弯褶皱中是:1)台阶状逆断层具有较强的封堵能力,使得其上、下盘构造被隔离为两个不同的油气运移与聚集体系;2)上盘背斜圈闭中的油气主要来自于褶皱后翼的向斜凹陷;3)背斜圈闭中的储层有可能被轴面变形条带分隔为3个隔离油气舱;在断展褶皱中其特征是1)断层端点的扩展作用过程,就是在断层阀机制作用下,油气沿断层带从下部地层向上部背斜核部运移输送的过程.2)断层上、下盘及背斜两翼可以构成一个统一的油气运移聚集体系.3)背斜储层中的油气往往处于异常流体压力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为了认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本溪组、太原组混合沉积特征,利用区域地质、钻/测井和岩芯资料,对碳酸盐-碎屑岩混合沉积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溪组-太原组既是带障壁海岸的海陆过渡相沉积,又是混合沉积;本溪组混积层岩性组合主要为碎屑岩、煤层夹灰岩,而太原组为灰岩夹泥岩及煤层组成;本溪组发育混积相类型为混积潮坪、混积瀉湖、混积障壁砂坝,太原组发育混积台地;结合区域沉积资料总结出了两种沉积相组合模式——本溪组发育混积障壁海岸相、太原组发育混积陆棚相;构造、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是影响混积发育和组合模式的主要因素,其中,陆表海多期次海侵是混积主要原因。混合沉积决定了本溪组具有丰富的烃源岩、优质储集体和多套生储盖组合,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12.
砂体、断层、不整合面是辽东湾地区油气运移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三类油气运移输导体系。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且断层多具有同生性质  相似文献   

13.
针对镇泾地区长6~长8层位油气运聚方向不明确致使该区油气勘探受阻的现状,采用异常压力研究的新思路来寻找油气勘探认识上的突破口。利用声波测井资料制作近50口井泥砂岩压实曲线、计算每口井的压力系数,结合镇泾油田的地质背景,研究镇泾地区地层的压实特征及异常压力与油气成藏条件和运移成藏过程之间的关系,并将各种因素的时空配置关系有效地结合起来研究镇泾地区的成藏问题。对进一步论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的勘探潜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上古界的气源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该区域的地质条件。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上古生界为独立的天然气系统,上古生界气藏形成受多种因素的控制。该区天然气藏主要为岩性气藏,其分布受沉积特征控制,其中本溪组山2段气藏由储集体决定;山1段盒7段气藏受盖层质量控制;盒6段上石盒子组气藏较少。其原因在于其中的泥岩受异常高压的阻止作用,也因为层位较高,从气源岩到达的气量较少。  相似文献   

15.
未成熟油藏的储层成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湖凹陷西园-崔庄地区阜二段储层(不论是生物粒屑灰岩还是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其孔隙结构都与其含油性关系密切。含油的储层成岩作用浅、物性好、孔喉大、孔隙连通性好;不含油的砂岩和灰岩碳酸盐胶结和颗粒次生加大作用明显加强,物性和孔隙结构差,基本上失去了储集性。由该区的油气成因模式发现,未熟油的生成和聚集时间早(相当于早成岩A亚期与B亚期的过渡期),较早进入储层的油气抑制了进一步的胶结、颗粒加大等作用,使其仍保持着早成岩B亚期初期的物性和孔隙结构。储层性质受控于成岩演化,又受控于油气聚集和断块差异活动。  相似文献   

16.
The adjustment of primary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marine formations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oil pools in the Tarim Basin. Large-scale hydrocarbon adjustment is related to the strong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s, which 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extensive migration of basin fluids including diagenetic and mineralizing fluids. Organic fluid inclusions are well developed in hydrothermal minerals, such as fluorite, which have been found in the dissolution-enlarged fractures or karstification caves in the Ordovician in the central Tarim Basin. Proved by well drilling, the fluorite deposit is good reservoir for oil and gas. So the peculiar accompanied or superimposed relationship between fluorite hydrothermal fluid mineralization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exists in the Ordovician in the central Tarim Basin. Considering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 and mineralization condition,through different kinds of analytic methods including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dating, fluid inclusion laser Raman and colonial inclusions hydrocarbon fossil analysis, we proposed that extensive mineralizing fluids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occurred in late Yanshan-Himalayan (110.4-30.8 Ma) period, and Himalayan, especially, is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from 34.3 Ma to present.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一整套对四川资料不全老井的浏井解释方法。在定性划分渗透层定性判断气水层的墓拙上,本文首次提出石灰岩电极相对值概念,用它半定量划分气水层,效果良好,进而计算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油气水饱和度,定量地划分气水层,并确定出气水层分类评价标准。这套测井解释方法,对四川破酸盐储层评介、老井选层挖潜是可信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轮南地区三叠系储层分布广泛,对砂体展布及储层特征的详细研究对该区的精细勘探具有指导意义。在层序格架基础上,应用露头、测井、录井资料,分析三叠系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及储层物性特征,总结该区三叠系的沉积特征及储层特征。该区三叠系为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自北向南依次展布,沉积主体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及滨浅湖沉积。储集砂体主要为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储集空间为粒间孔、粒间溶孔,储层孔渗性好。平面上物性自北向南逐渐变好;垂向上向上物性变差。轮南地区三叠系储层发育,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为圈闭及油源条件。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埕北断阶区油气二次运移模式及其对勘探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油气二次运移是成藏的关键 ,通过对渤海湾埕北断阶区油气二次运移条件及对已发现油气分布特点的分析 ,总结了该区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模式 :沿主断层垂直运移 ;沿不整合面和渗透层侧向运移 ;阶梯式运移 ;沿断层走向运移 ;浅层的次级断层对油气再分配等几种 .针对不同区块以相应的运移模式为指导优选了有利钻探目标 ,经庄海 1 x1、庄海 4x1井的钻探验证了研究观点的正确性 .据此提出了 ZDD构造、赵北断层两侧以及羊二庄断层两侧构造为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20.
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陆相辫状河三角洲纵横向相变化快的特点,通过对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三间房组油藏的研究,提出了一套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①确定连通砂体与渗流隔挡的分布;②确定连通砂体内部导致渗流差异的储层质量差异,对该区目的层段储层进行分类评价。根据综合评判方法,将储层分为四类。通过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检验,证实了该分类结果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预测性,对开发温米油田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