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山地城镇中,地形地貌对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及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笔者以重庆为例,利用遥感(RemoteSense,简称RS)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技术,参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建立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LandEco—environmentIndex,LEI)模型进行评价分级,结果表明:重庆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一小时经济圈明显好于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盆地好于山区,城口县和巫溪县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大.这与重庆各地的土地利用、水资源、地形地貌等因素有关,也与实地考察和历史资料分析结果相吻合,表明评价模型是科学客观的,为城镇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REA)的方法与应用——以黑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区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在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的基础上,确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以AHP方法为基础的综合模式法,对区域不同环境要素状况和区域综合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并基于区域环境评价特点,在景观尺度上,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流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格局进行评价,两种不同方法的评价结果相互验证,以求得区域环境评价的可靠性。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流域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与治理区以及合理的保护与综合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四川省南江县为研究区域,选取了19项评价指标,建立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然后通过综合指标评定法,得出2005—2008年南江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研究表明,2005—2008年南江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分值达到了09142,已经处于可持续利用阶段。  相似文献   

4.
四川境内复杂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十分丰富的药用植物类群,本省的药材产量有也很大,中药产业是四川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另外一方面,四川省的药用植物资源总体生长于以森林为主体的资源生态系统里,近年来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迅速减少,某些名贵稀少种类甚至濒临灭绝.如何有效地把握药用植物在全省的分布状况、保护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宏观的规划管理、制定政策,预测其发展趋势,为中药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这些关系到政府决策,并对四川乃至全国中药事业的前途产生重大影响,这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四川省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利用GIS技术,可以很好的整合涉及药用植物空间分布信息与属性信息的庞大数据,由此,我们建立起四川省药用植物地理信息系统,导入影响植物生长的多维地学因子和其他相关环境生态因子,不仅可以直观表达药用植物的分布信息,同时还可以进行综合分析,为实际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农业节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是制定农业节水发展规划,实施农业投资决策的基础.本文综合分析了农业节水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选取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3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建立了区域农业节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将其从33个指标简化、降维成14个评价指标,提高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科学性;采用组合权重法将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融合,提高了权重确定的准确性;基于逼近理想解法构建了区域农业节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四川省农业节水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四川21个地区农业节水发展水平较低,只有成都、攀枝花、广元3个地区处于"一般"水平;德阳、遂宁、内江等5个地区处于"较差"水平;甘孜、阿坝、凉山等13个地区处于"差"水平;四川全省农业节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处于"较差"水平,表明四川省未来农业节水发展潜力较大.模型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对于不同区域农业节水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重点区生态环境遥感评价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遥感图像分析方法,结合地面考察和监测资料,对黄土高原这一特殊地区建立了生态环境遥感评价模型,对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的神木县、府谷县和韩城市进行试验性应用研究,取得了理想效果.文中主要对评价结果和评价方法与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种来源的不同专题空间数据,针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主要生态问题,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为例,建立了基于栅格数据结构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并将各个因子分级标准化和定量赋值,再用加权求和法得到每个评价单元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福建省生态环境时空特征为研究对象,综合各区域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各方面因素,选取17个指标建立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建省的67个县市为单位进行脆弱性定量评价,把全省分成五种脆弱类型。根据评价结果,分析福建省各个县市的生态环境脆弱类型、空间分布、区域分异状况及成因驱动等,掌握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与演化机理以及其区域特点,为因地制宜地进行环境改造和建设各种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以实现福建省资源环境的良性发展和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白银市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白银市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实际情况,确定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对各评价因子进行权重计算和分级量化,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对白银市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为白银市合理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协调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恩施州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恩施州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实际情况,确定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对各评价因子进行权重计算和分级量化,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对恩施州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恩施州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为64.79,达到"良好"水平.为恩施州合理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协调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源空间信息的湖南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源空间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支持下,构造以栅格数据为主的数字环境.通过建立省域尺度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在空间叠加分析基础上,对湖南省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研究了区域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异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正态分布,总体环境状况一般,中等及以下等级的区域占全省总面积的65.01%.在空间格局上,大体表现为由东向西逐渐变差的态势,但局部有差异,这主要与各区域的自然条件、灾害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就是对生态环境优劣的定量描述和评定,准确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以莆田市为例,建立莆田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莆田市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莆田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改善莆田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莆田市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是可行的,莆田市的生态环境总体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3.
云南高原山地生态环境现状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云南高原山地生态环境区域特点,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等技术支持下,选取突出反映云南生态环境本底状况的地形地貌、地表植被覆盖、水热条件作为专题对象,基于区域内数字高程模型、遥感数字影像,以及多年平均降雨、气温等多源数据,经处理提取5个特征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综合模型完成了对云南区域生态环境本底状况的评估、分级,结果以定位、定量数值方式较全面地反映了云南山地生态环境本底状况及区域空间分布特点.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生态环境本底状况评估数值分布广,高质量与低质量生态环境水平的数量分布不多,但中等偏上水平(E>600)的空间分布比例较大(76%),因此,对于该山地区域,只要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管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RS和GIS的黑河流域景观生态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年Landsat TM影像、土壤数据、DEM数据及气象资料,基于RS和GIS技术,针对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和水土流失等主要生态问题,选取植被类型、干旱指数、地形、降水侵蚀力值等8个指标,建立了景观生态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黑河流域景观生态质量.结果表明:(1)黑河流域景观生态综合指数平均值为5.870,以3级和4级为主体,占总面积的68.65%,景观生态质量一般;(2)景观生态质量水平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出流域上游最好、中游次之、下游最差的特点,从行政范围来看,民乐县、山丹县、甘州区、祁连县和肃州区较好,额济纳旗、金塔县、嘉峪关市等则较差.  相似文献   

15.
巢奎鹏  宗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6):1128-11311140
将属性综合测度模型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优先级别的评价中。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各指标的权重,提出确定区域经济发展优先级别的属性综合测度模型。并以黄河流域的12个大城市为算例,给出了一种比较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区域空间经济区发展优先级别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AHP法在江西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区域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结合本区脆弱性的特点,建立了江西省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得到了4个层次的层次单排序。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各层次各因子相对的权重,用于评价江西省脆弱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结果表明,江西省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目标要素B以人为干扰脆弱(B2)为主,占73%;指标层(D)中20个指标相对应总目标A的权重值排序结果显示,森林覆盖率所占的权重最大,达0.2044,水土流失强度的权重次之,为0.1825,二者占20个指标的比例达39%之多,平均各占19.5%;其他18项指标之和只占61%,平均各占约39%,且单项权重值均小于0.1,足以反映影响江西省脆弱生态环境程度的主导因子是人为干扰脆弱为主,即森林覆盖率和水土流失强度。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技术与AHP研究生态环境敏感度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涉及众多要素,同时又需要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空间格局.层次分析法在多要素综合评价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GIS技术拥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将G1S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应用于重庆市丰都县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优势,本文全面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丰都县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群决策效果的好坏是检验群决策科学与否的主要依据.为客观地评价群决策的效果,从决策效率和决策质量两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考虑了各指标的权重.根据属性测度理论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并以数例进行了说明.结果表明,采用置信度准则的属性测度理论,避免了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分级不合理的情形.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当前生态环境研究现状出发,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所有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贡献大小评价、合成综合得分评估,同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综合得分进行分类比较研究,确定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等级,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规划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类综合指数法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多目标决策理论,在理想点模型中应用类综合指数法来对水质进行评价。将其应用于某河段的水质评价,并将几种评价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