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关于古汉语中“所”的用法与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两汉的书面语言中,“所”是一个用得很广而用法又较为复杂的词。对于“所”的用法与词性,许多古汉语语法论著都有较详细的分析,但其中不无未尽未妥之处。因此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一“所”最常见的用法之一,是放在多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从而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也可称之为“所字结构”)。这个词组的语法功能,完全与名词相当。例如:所宝惟贤。(《尚书·旅獒》)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莫”字的用法,基本上分作两大类:一是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处所)的意思;一是作否定副词,当表示一般性否定时,是“不”的意思;当表示禁止性否定时,是“不要”的意思。关于“莫”字的词性,语法学界对第二类没有争议,都承认是否定副词,对第一类却曾出现过不同看法。《马氏文通》将其归入指示代词“约指”一类中,杨树达定为无指代词,以后语法学界多采用杨氏的说法(或称无定代词)。1964年《中国语文》第4期,周生亚曾撰文提出异议,认为应是  相似文献   

3.
但有的差使无推故。 1)单句里的命令句。意思是“只要是差使大家都得去干”。这句充分显示了口语特征。 2)“但”,音义同“只”,相当于现代口语的“只要是”或者“凡是”,偏正词组。早期白话里“但”这种用法很普遍,《水浒》里就很多。“但有的差使”是主语,“有的差使”是“但”的宾语,易言之,主语的内部结构是“判断词——宾语”形式。”“有的差使”的“的”是表示完成体的时态助词,相当于“了”,但具有口语特征。又,下文“下的车”就是“下了车”。谓语是主谓词组“无推故”,是“你等无推故不干”的紧缩形式,省去主语  相似文献   

4.
前言在现代汉语里,谓词或谓词性词组作主语的句子叫谓词性主语句。谓词指的是动词和形容词,它们在作主语时语法功能相同,可以合起来看成是与名词主语相对立的另一类主语——谓词主语,谓词性词组主要包括动宾词组、补充词组、以“状语+中心语”构成的偏正词组和由谓词性成分构成的联合词组等。下面是各种类型的谓词性词组作主语的例  相似文献   

5.
1.按照传统的理论,偏正词组属于向心结构,其句法功能与其中心词相同。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说:“在从属的向心结构中,合成短语和某一直接成分属于同一个  相似文献   

6.
英语造句的根本特征是主谓构造,包括语法性和逻辑性“主谓结构”。逻辑性“主语-谓语”结构的逻辑主语采用中心词为主格形式的名词词组,逻辑谓语采用非限定动词词组或无动词词组,是一个具有独立性的意义表达单位。该结构既分布于大句,也分布于小句,既可以是从属结构,又可以独立存在。在一定语境下实现意义表达的简洁化是其主要语用理据。  相似文献   

7.
“所”字常见的用法有两种:一是名词,当“处所”讲;一是辅助性代词(有人称为助词),通常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使之成为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两种用法之间有联系,后者是由前者虚化而来的。此外,还有一种“所”字,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后面没有动词同它结合,但又不能简单  相似文献   

8.
文言指代词“之”、“其”可以指代人或事物,用在指代人时,除了表示第三人称之外,还可以表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们称之为自称与对称)。这种用法,古汉语语法书上都说是“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这种说法的本意很清楚,就是认为“之”、“其”用作第三人称是“本用”,而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则是临时用法,因而称之为“活用”。这种说法,在教学上有方便之处,可以了解“之”、“其”在语句中指代不同的人称——这是从句法的角度考虑的。但是有了“吾”、“汝”等人称代词,却又把指代词“之”、“其”作为人称代词中的  相似文献   

9.
“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断词“是”的用法复杂。除了表示判断,还表示比喻、疑问、感叹、埋怨、怪罪等;有时还有“或者”“虽然”“凡是”“多”“不是别的”“领属”“领有”等意思。它还可以与其他词素组成连词或副词。  相似文献   

10.
汉语词组“听了一耳朵”有两个很不同的意思:一是“听得少”,二是“听得多”。为了帮助那些学习汉语的外族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用法,对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写,并从七个方面指出了二者的区别以及判别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所”是古汉语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一个虚词,大家各执一端,难有定论。陈望道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研究虚词必须连带注意虚词所跟的实词或虚词所在的句子组织,才能确实指出虚词的功用。①本文试用“变换”分析的方法,对“所”字结构作一初步探讨。一、一般认为,“所”字常用在动词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但是离开上下文,“所”字结构本身一般不能明白表示是人还是物,更不能“具体”表示是什么人,什么事物,因此“所VP”结构中,(VP为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往往还可在之后出现其指代…  相似文献   

12.
阅读有关论著对词类活用的讲述,每生疑惑。比如: 既说词类活用是词的临时用法、偶然用法,那为什么从所举例证和有关注释看,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似乎大量存在、相当普遍呢? “衣”、“冠”表示穿衣、戴帽,“将”、“相”表示任命为或担任将、相,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具体分析了“也”在句中的语法特征和用法。“也”的语法意义主要是表示相同或类同,在运用时有单用和合用两种情况,“也”还可表委婉语气和肯定语气。  相似文献   

14.
Too是英语中一个常见的副词。其主要用法有两种:一是作also解,意义上相当于汉语“也”;二是作excessive;more thanenough解,相当于汉语“太”。它在句中既可以单独使用,又能和其他词连用,构成若干句型和词组,表示不同的用法和意义。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张榴琳 《科技信息》2011,(24):123-123,122
2010年,给力席卷全国媒体成为了最热门的流行词语。从来源看,它极有可能来自于方言;而从语法功能来看,给力是谓词性词语,可以单独充当谓语也可以充当偏正短语的修饰语,在后来的流行过程中又出现了加宾语构成支配式的用法———无论是意义还是用法都呈现出不断发展完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说“得”     
“得”在现代汉语中代表了几种不同层级、不同类属的语言单位,各具不同的功能,表示不同的意义.“得_1”是一个半虚语素,是判别动词词性的后缀之一,表示“已经得到”的意思.“得_2”是一个普通的能带宾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功能,表示“拿到”、“占有”的意思.“得_3”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能愿动词,表示“要”或“可以”等多种意思,除具有一般能愿动词的语法功能外,还可以充当可能补语.“得_4”是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语与补语之间,充当补语的标志,对补语的语用意义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现行古汉语语法著作一般都视“而后”“而况”“而且”“然而”为表示承接、递进、转折关系的合成连词,视“而已”为表示限止语气的合成语气词,视“既而”“俄而”为表示短暂时间的合成副词.我们认为,这是以泛时观采认识这些语法现象的.汉语的双音合成词一般  相似文献   

18.
在山东省潍坊地区的方言中,“着”的用法跟普通话有相同之处,但不同之处更多。特殊用法表现在,“着”可以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动作的可能;也可以附加在重叠的单音节动词、形容词、名词后边表示状态等。潍坊方言中“着”的分布很广泛,使用频率也相当高。本文以“着”的句法分布为线索,探讨“着”所出现的语义环境,继而概括“着”的语法意义,并讨论相关现象。  相似文献   

19.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文字正确、精密地记录语言.英语的标点符号是多种多样的,破折号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标点符号.它主要是表示文字中注释性的部分和层递的意思.“破”就是点破,注明的意思,“折”就是中断、转折的意思.“注释性”和“层递”有许多不同的情况;有的表示夹注或进一步的补充,有的表示提示下文,援引成文或总结上文,有的表示意思的突然或飞跃,有的表示迟疑或中断,有的表示声音的延续,有的表示数目或路途的始末.所以破折号的任务是繁重的,它是一种最难用的标点符号,表示许多意义,也表示情态和声音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表示过去和完了的词语,同时随着动作、状态的实现与完成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各种各样的陈述语气。下面分析一下汉语的“了”和日语的“タ”在用法上的一些异同,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两国语言间的这一联系,正确地进行翻译。 汉的语态助动词“了”,大致分为两种用法:表示动作的完成,通常以“了_1”表示,“了_1”一般用在其动词后、宾语前;表示事态发生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用“了_2”表示,用在句末,有一些语法书称其为语气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