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利用溶剂提取和正、反相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技术对泰国产东革阿里(Eurycoma longifolia)树皮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泰国产东革阿里树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铁屎米酮(1),铁屎米酮-N(3)-氧化物(2),9-羟基铁屎米酮(3),9-甲氧基铁屎米酮(4),9,10-二甲氧基铁屎米酮(5),东哥内酯(6),宽缨酮(7),豆甾-4,22-二烯-3-酮(8).化合物1~5为β-咔巴啉类生物碱,化合物6~7为苦木萜类成分,化合物8为甾体化合物,除化合物5和6外,其他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树皮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采用硅胶层析、反相硅胶中压柱层析、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姜科姜黄属束骨姜黄(Curcuma xanthorrhiza Roxb.)根茎中的低极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通过MS和NMR等波谱技术确定了化合物结构,分离纯化化合物6个,分别鉴定为蓬莪术环氧酮(Ⅰ)、β 谷甾醇(Ⅱ)、愈创木内酯Guai-1(10),3,5,7(11),8-pentaen-2-on-11,8-olide(Ⅲ)、郁金二酮(Ⅳ)、莪术双环烯酮(Ⅴ)、花侧柏烯(Ⅵ)。化合物Ⅲ、Ⅵ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Ⅳ、Ⅴ为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对所分离获得化合物进行了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定,其中化合物Ⅳ、Ⅵ具有活性,化合物Ⅳ的TLC生物自显影最小抑制量为95μg。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紫红獐牙菜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ODS,MCI,Sephadex LH-20等柱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TLC,UV1,H-NMR1,3C-NMR数据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紫红獐牙菜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到6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1,5,8-三羟基-3-甲氧基酮(I)、1,3,8-三羟基-5-甲氧基酮(II)、1,8-二羟基-35,-二甲氧基酮(III)、1,3,5,8-四羟基酮(IV)、齐墩果酸(V)、獐牙菜苦苷(VI)。结论:化合物II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研究还阳参crepis tectorum linn.全草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HPLC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对还阳参浸膏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从还阳参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豆甾醇(stimastero,2)、羽扇豆酮(lupenone,3)、木栓酮(friedelin,4)、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ω-taraxasteryl acetate,5)。化合物3为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正丁醇层提取物对玉米小斑病菌、玉米大斑病菌、草莓灰霉病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甘松强心作用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C18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和文献对照,确定其结构分别为熊果酸、甘松香酮A、丹参酮ⅡA、蒙花苷、△1(10)-马兜铃烯-9-醇、β-谷甾醇、齐墩果酸、α-香附酮、去氢木香内酯.后两个化合物为首次分离得到,是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6.
对采自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海拔4 000 m的龙胆科(Gentianaceae)獐牙菜属植物高獐牙菜(Swertia elat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HPLC,Zorbax PrepHT GF反相柱色谱及MCI等现代分离分析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用95%的乙醇对该植物全株进行超声提取,在其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出10个已知的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分别为:1-羟基-3,5,8-三甲氧基酮(1),1-羟基-3,5-二甲氧基酮(2),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酮(3),1-羟基-3,7,8-三甲氧基酮(4),1,5-二羟基-3,8-二甲氧基酮(5),1,8-二羟基-3,7-二甲氧基酮(6),1,3-二羟基-7,8-二甲氧基酮(7),獐牙菜苷(8),(E)-aldosecologanin(9),葡萄糖香草醛苷(10),其中化合物9为首次从獐牙菜属植物中提取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及制备HPLC对长苞刺蕊草Pogostemon chinensis进行化学分离,根据化合物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长苞刺蕊草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分分离得到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Ⅰ)、木栓酮(friedelin,Ⅱ)、广霍香酮(pogostone,Ⅲ),并且它们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别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同时蒸馏萃取(VSDE)和直接溶剂萃取(DSE)法对高盐稀态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分离、浓缩,并利用气质联用(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鉴定。共鉴定出147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酸类17种、醇类12种、醛类16种、酯类36种、呋喃(酮)12种、酮类13种、杂环化合物14种、酚类8种、吡喃(酮)6种、吡嗪类4种、吡咯(酮)3种、含硫化合物6种。研究结果表明高盐稀态酱油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为酯、酸、醛、杂环化合物和醇类;其中酯类化合物的数量和相对含量最多。此外,与日式和韩式酱油中的关键风味化合物相比,16种关键风味化合物在国产高盐稀态酱油中被检出。  相似文献   

9.
对红果樫木叶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运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1H NMR、13C NMR和MS波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为5, 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Ⅰ)、滨蒿内酯(Ⅱ)和对羟基苯甲酸甲酯(Ⅲ)。化合物Ⅰ~Ⅲ均首次从樫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藏药湿生扁蕾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的溶剂体系,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对其甲醇粗提物的石油醚和二氯甲烷萃取部位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果分离得到化合物7个,经鉴定为齐墩果酸(I)、熊果酸(II)、1,8-二羟基-3,7-二甲氧基口山酮(III)、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口山酮(IV)、1-羟基-3,7,8-三甲氧基口山酮(V)、1,7,8-三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VI)、木犀草素(VII),其中化合物VI为首次在湿生扁蕾中发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黄山松松针挥发性成分,并与马尾松松针对比,以期为黄山松松针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黄山松、马尾松松针的挥发性成分,并对两者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从黄山松和马尾松松针挥发性成分中分别鉴定出59种和42种化合物。两种松针中含有共有成分36种,占各自总峰面积的90.26%(黄山松)和96.09%(马尾松)。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均为α-蒎烯,黄山松松针中α-蒎烯含量(质量分数)为24.08%,马尾松松针中α-蒎烯含量(质量分数)为36.25%。黄山松松针中鉴定出23种独有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为伞花烃(5.67%)。【结论】两种松针主要挥发性成分种类相似但含量差异明显; 黄山松松针含有更多种类的挥发性成分及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2.
选取北京具有代表性的公园作为采样点,利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对松针中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和六氯苯(HCB)等有机氯农药的残留进行了研究,并对采集的样本进行了表面清洗和不清洗检测结果比较.结果表明,对一年生松针样本进行清洗和不进行清洗的检测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HCB和HCH:的残留量在各采样点分布差异较小;DDTs浓度较高,各点变异较大,部分公园松针中富集的DDTs有三氯杀螨醇输人的贡献特征.北京公园松针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降低较多,但DDTs有较高的残留,HCB的残留量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活性的生物检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不仅能伤害湿地松、火炬松等寄主植物的幼苗、针叶、根及愈伤组织,对非寄主植物水花生、紫茎泽兰的叶片也有伤害作用。在试验的几种生测材料中,湿地松愈伤组织对毒素伤害最敏感,湿地松幼苗、幼针叶,火炬松幼针叶和紫茎泽兰叶片次之,湿地松幼根、老针叶,火炬松老针叶,水花生和小麦叶片最不敏感。根据生测材料的敏感程度及表现症状的特异性分析可知,用湿地松、火炬松幼苗和幼针叶作生测材料较好,比较针刺法、浸渍法和涂抹法等几种生测方法表明,用针刺法接种毒素效果最好,其反应速度快,用量少,症状明显。因此建议在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生物检测中,以湿地松或火炬松幼苗或幼针叶作为材料,采用针刺法。  相似文献   

14.
松针历来被当作燃料或废弃掉,这是极大的浪费。本文介绍了松针的化学成分,并综述和展望了其在医药、食品、日用化工、轻工、农业等行业中进行综合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体内氧化酶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松针袍斑病是湿地松上的重要病害,分析湿地松的9个抗病无性系和4个易感株2年生针叶中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湿地松针叶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很高,多酚氧化酶活性相对较弱,而且抗病植株的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都明显高于感病植株,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多酚氧化物酶活性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0.9,0湿地松的1年生针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生都非常低,而且在抗与感病针叶间酶活性无明显差别,用病原  相似文献   

16.
对辽宁油松松针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测得松针挥发油的含量为1.7%.用GC/MS法从油松松针挥发油中分离并确认出22种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通过HP-59970C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17.
水分和热胁迫对苗木针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杉木、马尾松、花旗松和北美乔柏为对象,研究了在水分和热胁迫下,苗木生长期间针叶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水分和热胁迫处理对杉木针叶果糖含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对杉木针叶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却有显影响。水分胁迫和热胁迫的交互作用对杉苗针叶的蔗糖含量也有显影响。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深,葡萄糖含量提高了11.80%,蔗糖含量提高幅度达318.86%。随着热胁迫程度的加深,葡萄糖含量提高了16.54%,蔗糖含量提高幅度为169.83%;(2)水分胁迫处理对马尾松苗木针叶葡萄糖和蔗糖含量的影响显,而热胁迫则对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影响显。水分和热胁迫处理对马尾松苗木针叶3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水分胁迫条件下葡萄糖含量提高了45.92%,果糖含量提高了34.01%,蔗糖含量提高了138.32%。热胁迫条件下葡萄糖含量提高了36.07%,果糖含量提高了28.01%,蔗糖含量提高了22.82%;(3)水分和热胁迫尽管对花旗松苗木针叶的3种可溶性糖含量均有较显影响,但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深,3种可溶性糖含量均未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只有随着热胁迫程度的加深,花旗松苗木针叶的3种可溶性糖含量才呈现出上升趋势;(4)水分和热胁迫对北美乔柏苗木针叶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显影响。其中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深,葡萄糖含量提高了89.46%,果糖含量提高了90.32%,蔗糖含量提高了71.68%。随着热胁迫程度的加深,葡萄糖含量提高了21.18%,果糖含量提高了45.97%,蔗糖含量提高了107.67%。水分胁迫和热胁迫的交互作用对北美乔柏苗木针叶的蔗糖含量有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德人Saehs在1883年创造了测定植物光合作用的半叶法,所需设备简单、能测定自然条件下植株的光合作用,近百年来一直受到重视。在叶面积定量取样和防止同化物外运等方面经过不断的改进,这个方法的精确度显著提高,并应用之于农作物和阔叶树上,最近已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但在针叶树上半叶法的应用一直没有什么进展,主要原因是定量取样问题没有解决。 双针法利用同束针叶干重分布相似的特点,克服了取样的困难,用极简单的设备,测定了松针净同化率,并得到满意的结果。本文系半叶法成功地用之于针叶树的首次报道,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五灵脂中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超声波法提取五灵脂的总黄酮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含量,用聚酰胺薄膜层析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紫外灯下分析提取出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五灵脂的总黄酮含量为12.84mg/g,与松针、柏叶比较,介于二者之间;层析分离发现五灵脂含有与络欣通黄酮类化合物相近的物质,其中一种为芦丁,这意味着五灵脂起活血化瘀作用的成分与络欣通相似。  相似文献   

20.
松针水抽提物及其酸度与抗褐斑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表明,松针褐斑病菌在抗性不同的松针水抽提液中的生长情况显不同。病菌分生孢子在抗病的湿地松,马尾松以及易感的湿地松和黑松的松针水抽滤液中的萌发率分别为38.7%,46.1%,51.9%和55.2%。菌丝在抗病的松针抽滤液中生长地也远不及在易感松针的抽滤液中好。抗病和易感湿地松针叶的pH值和缓冲容量几乎完全相同,马尾松和墨松的松针抽滤液的pH比湿地松略高些,但缓冲容量比抗病和易感湿地松都小,显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