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王海燕 《科技信息》2009,(36):I0150-I0150,I0152
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及其思想在西方翻译史、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解构主义也对人类整个知识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论述了解构主义的起源和基本观点,并通过德里达《巴别通天塔》一文,阐述了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翻译观,同时分析了解构主义视角下,对译文和译者地位的重视,对译者主体性的充分肯定,并简要分析了其影响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李霞 《科技信息》2008,(18):165-165
雅克·德里达是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解构理论的创始人,其影响力波及当代几乎所有的人文社科领域。由德里迭所启动的解构主义思想已经化为一种普遍的思想方法,在当代学术研究,特别是在文化研究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德里达以解构主义而著称于世。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的社会文化思潮。他的解构不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而是一种颠覆形而上学的策略解构,具有寄生性、暖昧性、自毁性。它对于我们研究西方传统文化富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将从德里迭解构主义的背景与渊源出发,详尽的阐述德里达的解构思想。  相似文献   

3.
以清末著名新闻画报《点石斋画报》为例,对传统画家跨界创作新闻画的动因和方法上探讨,新闻画报过渡性质的形式介质转型与审美特征、工具功能转型与叙事方法,反映出新闻画家与新闻事件关系,揭示了艺术家个人审美创作意识与创造活动原真性的对话。纵观清末新闻画家在新闻创作中在表达个性绘画语言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做的努力,发现媒介融合中出现的"跨界"现象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4.
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中原文和译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晶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1):185-186
本文讨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中原文和译文的关系问题.传统翻译理论主张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是"模式-复制"的关系,而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中,原文取决于译文,没有译文原文就无法存在,二者的关系是平等互补的关系,即德里达所说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当西方世界沉浸于一片反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中时,德里达挺身而出,发表了《马克思的幽灵》,极力为马克思辩护。在对他的非凡勇气和胆略赞叹之余,我们仔细阅读解析他的文章就会发现,德里达为马克思辩护的真正意图并非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而是借之来阐释和宣扬他的解构主义政治观——幽灵学。  相似文献   

6.
苏东剧变后,关于"历史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终结"的末世论学说在西方世界盛极一时。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以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在其著作《马克思的幽灵》中论证了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批判精神仍具有现实性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死亡,从而终结了"马克思主义终结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形成,大约经过《莱茵报》、《新莱茵报》和《社会民主党人报》这三个不同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期间的报刊实践和革命活动中形成的新闻思想,向我们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8.
苏东剧变后,关于“历史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终结”的末世论学说在西方世界盛极一时,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以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在其著作《马克思的幽灵》中率证了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批判精神仍具有现实性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死亡,从而终结了“马克思主义终结论”。  相似文献   

9.
以尼采"权力意志"之否定与肯定关系为历史线索,从"真正的阅读"出发,清理了虚无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关系.按照解构的悖论逻辑,误读才是"真正的阅读".希利斯·米勒和郑敏提出的"解构主义永不过时"论悖逆了解构的法则本身.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们》中把"解放"立为"不可解构"的东西,便"解构"了自身,意味着原典意义上的解构已经过时.  相似文献   

10.
"读图时代"的到来,使新闻漫画的作用日益突出,新闻漫画作品增多,但是影响力大的作品寥寥无几。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民族危机,在全民抗战的过程中,新闻漫画对抗战胜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刊物《救亡漫画》更是抗战宣传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漫画战",为抗日宣传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多样的表现方式与手法,丰富的表现内容和意义,在今日看来仍有非常重大的启示意义。在读图时代的背景下,对《救亡漫画》的内容设置、传播特点,以及宣传意义进行探讨,丰富对新闻漫画的研究,并为当下的新闻漫画创作与传播挖掘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宋教仁的新闻思想源于其艰苦卓绝的为革命奔走呼号的新闻实践活动。1904年前,他接受维新思想和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的洗礼,奠定了其新闻思想的基础。此后亡命日本,宋教仁第一次亲自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以反清反帝为旨趣,投入革命宣传的新闻实践中。1911年回国后,他以《民立报》为阵地,进一步开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宣传,辛亥后又为鼓吹政党政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而献身。宋教仁的新闻实践始终都贯穿着一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主线,其新闻思想的底蕴源于并体现于其中。  相似文献   

12.
从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延异哲学出发,对《传道书》中人存在意义思考进行分析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传道书》的多义性使对世俗价值中的智慧及劳碌以及神圣的上帝的意义的延异性命题进行深入探究具有切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廖冲 《科技信息》2013,(17):150-15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和沟通思想最重要的渠道。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人们对媒体也更为依赖,所以媒介素养自然而然就成为新闻传播者的重要素养之一。但是我国的新闻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还依旧存在着不少素养问题,同时专门分析传播者媒介素养的研究也很少。因此,本文选择在新闻传播者的传播活动和媒介素养上立论,从"神舟六号"升空这一媒介事件入手,研究新闻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的媒介素养状况及其影响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新闻传播者媒介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BBC《十点新闻》和央视《新闻联播》分别属于中西电视新闻的旗舰栏目,体现着不同的播报风格和新闻价值取向。这不但反映在新闻内容之中,也同时体现在新闻播报结构上。通过比较、分析新闻(次)语类在《十点新闻》和《新闻联播》播报结构中的分布,揭示了二者在播报结构上的差异及其成因。《十点新闻》重视现场画外音、原声摘录、记者出镜、报道结束语等类型的运用,报道突出互动性和会话化,凸显了新闻价值和传播规律;《新闻联播》偏重独白式的演播室画外音播报,轻视现场画外音、原声摘录、记者出镜、同期声等,反映了该节目的政治权威性和舆论宣传功能。  相似文献   

15.
解构主义是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旨在破除传统概念、观点等。用这一方法分析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西游记》,可以看出其中贯穿着较明显的解构痕迹。吴承恩以游戏笔法对神佛进行解构,消除了其身上的种种光环,体现出一种诙谐的智慧与幽默。同时,吴承恩的生平经历对这种思想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新闻的定义,众说纷纭,何者为佳 1 新闻这个词,可以溯源很早,在唐代就出现了。唐人李咸用的《春日逢乡人刘松》诗云:“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披沙集》卷五)。到了宋代,新闻一词屡在文人的著作中出现,赵升的《朝野类要》《朝报》中说:“朝报,日出事宜也。每日门下后省编定”,“率有露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明清时,新闻就用得更多了。明代的《安得长者言》,清代的《红楼梦》等,都多次用到它。不过,古人说的新闻,指新近听说之事,多为传闻,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种独立的文章体裁。 十九世纪初期,近代中文报刊产生了。它开始登载新闻,从此新闻在近代报刊上越来越多,新闻体载逐渐完善。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新闻便成为一种独立的文章体裁。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新闻理论作了深入的探讨。但对新闻定义,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关于新闻的定义有一百种以上。综观这些定义的内含走向,大体上形成两个支流,一是A型定义,一是B型定义。 A型定义的基本点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或传播.具有代表性的意见有:“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徐宝璜)“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  相似文献   

17.
浅谈网络信息时代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似钰 《科技资讯》2011,(12):14-14
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传播兴起后,使得人类的信息活动、新闻活动、新闻传播业,以致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整个人类交往方式、思维方式、文化景象,都在发生和进行着某种革命性变化,本文主要论述了网络信息时代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意识形态活动,总是带有一定的功利目的,追求一定的传播效果,希望通过对新闻事实信息的报道和评述,在为社会与公众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同时,能够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新闻传播从一开始启动,就期待着传播过程的有效完成.这就需要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去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个学科的进步,都离不开学术的交流、发布,学术期刊出版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进步自然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新闻传播学术、学刊的互动与创新,2008全球华文新闻与传播学术刊物创新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于2008年4月25日在杭州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传媒报告》杂志社、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和发展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作为一种高科技技术运用于新闻传播活动,形成了一种新兴的媒体--"第四媒体",与传统的三大媒体相比较,它开辟了新闻传播实践的新领域,同时也带给新闻学理界前所未有的冲击.拟以国内网络新闻传播现状为蓝本,提出几点个人对新媒体的粗浅看法,期与学界共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