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张宝林 《长春大学学报》2005,15(3):40-42,47
春秋时期是伦理道德思想大力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时期。而此时的伦理道德思想增加了新的内容,在西周孝悌、惠爱、恭谨、节性等内容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反映在《诗经》中,表现为“信、义、忠、孝、仁”等多方面的道德行为规范,通过《诗经》各类诗歌,从社会生活各个不同领域反映出来,显示出了它的社会作用。到孔子时进一步发展完善,进而形成理论,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对《诗经》的研究早已超越文学范畴,而以多学科多方位展开。郭沫若先生在20年代就利用《诗经》中资料阐述我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变革。可见《诗经》自有其哲学研究价值。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先秦伦理思想的发轫为《诗经》所反映。其诗篇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范畴、伦理观念、行为规范为研究古代伦理思想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孝”的观念,《周颂·闵予小子》曰:“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大雅·下武》写道:“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相似文献   

3.
《诗经》的禽鸟意象中,以"雉"最为特别,最能反映先秦时期人们的生活,它与先秦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对"雉"的概念的理解,在《诗经》中"雉"的意象主要有四种含义:爱情中的思妇形象;王族中的地位象征;祭祀中的舞蹈器具;生活中的善良品格。这与"雉"本身的特点、先民自然崇拜思想的延续以及西周独特的天命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王棋君 《科技信息》2011,(18):I0148-I0149
《诗经》的经典化过程,是经历了从西周到汉朝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诸子百家对《诗经》的推动,而最有贡献的,当数孔予。这其中一方面有《诗经》本身文学成就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和孔子的认识经历以及他“忠、恕”的思想观念分不开的。正是有了孔子对《诗经》的推崇,《诗经》才能在汉武帝时“政教合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经典与民族精神的积淀。  相似文献   

5.
从《诗经》“风诗”及广西民歌入手,探究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中原地区婚恋文化与广西各族的异同,比较了其中呈现出的不同的女性风貌。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中,内容最生动、数量最多、最富色彩、最有价值的是爱情婚姻诗。从民俗学的角度看,《诗经》又是一部反映我国民俗的生活画卷。《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从岁时节日、社会生产、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方面展示了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间的民俗文化内涵及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对《诗经》爱情婚姻诗的民俗进行研究,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汲取和继承《诗经》的艺术营养,丰富和繁荣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  相似文献   

7.
孝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先秦典籍,把《孝经》与《诗经》、《春秋左氏传》、《论语》、《孟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礼记》、《周易》、《中庸》、《大学》、《尚书》、《墨子》、《管子》等上古文献进行了比较,参考明代以来学者的观点,从孝道的角度辨析了《孝经》的历史地位,认为这些文献共同构建了早期的孝文化。  相似文献   

8.
对《诗经》文本进行分析,对西周前期和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的歌诗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诗经》创作有一个由歌颂集体意志到表达个人情怀的嬗变过程。而“个体意志“的出现则标志着周末春秋时期是中国最早的“文学自觉“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诗经》发轫于周初,而西周初年的“诗”仍是先秦文学尚待开拓的一个领域,本文根据有关史料,分析《诗经》的形成过程,勾勒西周初年“诗”的原始状貌,并提出:“诗”是一种政治功利性很强,与公卿献诗言政紧密联系的应用文体,“诗言志”是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先秦时期重要著作,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对于研究当时的程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章以《诗经》中全部"以"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全书中"以"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试图描绘《诗经》中"以"字的语法面貌,为研究虚词"以"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1.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最为重要的传统美德。我国很早就产生了孝的观念。甲骨文中就有了"孝"字,金文中也多次出现"孝"字。后来,随着个体家庭经济和血缘宗法制度日益成熟和完善,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度,西周时明确地把"孝"作为一种政治规定,"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对不孝不友者"刑兹无赦"①。之后,孝的观念从单  相似文献   

12.
《诗经》和汉乐府为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但时代的变化和文学自身的发展使得汉乐府既与《诗经》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共性,又有差异。因而从《诗经》时代到汉乐府时代,爱情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从传世文献《诗经》与出土的铜器铭文可以发现,中国文学批评思想实际滥觞于西周初期的周王室。在西周初期的文化及文学实践活动中,周王室形成了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与范畴,并对周初之后的先秦文学批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详细记录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而且《诗经》中的爱情诗内涵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从汉语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研究当时的语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章以《诗》全部“且”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其中“且”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描绘《诗经》中“且”字的使用状况,为研究虚词“且”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包含有极为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它的主要内容对儒家伦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儒家伦理体系的来源之一。本文对《诗经》中的“五伦”关系,如孝、弟等道德范畴,对传统伦理中的智、仁、勇、礼、温、良、恭、敬、德、信、直等德目,结合诗篇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褒姒的命运     
西周何以灭亡?《诗经.小雅》这样归结:"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国语.晋语》中,晋人史苏在议论晋献公立骊姬时进一步提出了夏因妹喜亡、殷因妲己亡、周因褒姒亡的"女色祸国论",加上后来所谓西施亡吴之事的映证,于是"褒姒亡周"似乎成了一个不容置疑的千古话题。  相似文献   

18.
一 诗的数量问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有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而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不计在内。《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15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周颂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周室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以前只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始尊为《诗经》。  相似文献   

19.
南宋"甬上四先生"除沈焕外,都有自己的解《诗》之作。舒瞞所作《诗经》文献已佚。袁燮、杨简的《诗经》文献是他们重要的学术著作,也是各自的不可或缺的思想载体。通过对《诗经》的解读,"甬上四先生"阐发了独特的思想,将《诗经》研究与心学阐释绾为一体。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     
本期所载四篇孝文化研究文章,选题各有其特有之视角,显示了孝文化研究的多元性和互补性。《佛教对"孝道"与"家"观念的吸纳——以佛教慈济宗门为例》选取了佛教现代教派之一的慈济宗证严法师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以阐发相关主题。《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对悌道的推重与弘扬》以古典文学名著为对象,以悌道为主题,对书中所述之悌道类型和作者倡导悌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也是很独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