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最新的非织造布加固技术——射流喷网工艺,其基本原理与针刺加固相似,采用高压水针替代机械针刺,纤网在水流直接和反弹的双重作用下,纤维缠结加固。实验表明:预水刺时,各注射器的水压能量须逐个提高,纤维的缠结效果好,并提出了原料、速度、压力、温度等关健技术参数。纤网定量降低,注射器数量增加,涤纶射流非织造布机械性能比棉纤维的好,纤维种类和强力对非织造布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随着纤网定量的增加,断裂强度,撕破强度和顶破强度增加。漂白棉射流非织造布手感比涤纶纤维差,射流法非织造布的撕裂强度曲线呈锯齿形。  相似文献   

2.
以聚丙烯/聚乙烯(PP/PE)皮芯纤维和三维卷曲中空涤纶纤维为原料,通过杂乱凝聚技术梳理成网再经热风加固技术制备三维网孔热风非织造布,探讨面密度、原料质量配比对非织造布的厚度、蓬松度、压缩率和压缩弹性率的影响;将热风非织造布用于制备吸收芯体,并对吸收芯体的厚度、液体吸收时间、回渗量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选用的PP/PE皮芯纤维和中空涤纶纤维质量配比为70/30时,制得面密度为50g/m~2的三维网孔热风非织造布的蓬松度为81cm~3/g,具有较好的立体空间构造,可有效容纳高吸水树脂(SAP)颗粒;由热风非织造布制得的吸收芯体的吸收时间短、回渗量低、无起坨断层现象,可有效解决SAP吸液后的凝胶堵塞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黏胶纤维与不同卷曲度的涤纶纤维为原料,采用水刺工艺,制备定向导水水刺非织造材料.测试并分析不同卷曲度的涤纶/黏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力学性能、透气性、透湿性和定向导水性能.结果表明,在相同复合方式及工艺参数下,三维卷曲涤纶/黏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的纤维缠结更加紧密,其力学性能优于二维卷曲涤纶/黏胶水刺非织造材料,但透气性、透湿性和定向导水性能比二维卷曲涤纶/黏胶水刺非织造材料差.制备的4种涤纶/黏胶水刺非织造材料,可在垂直面和水平面同时实现定向导水.  相似文献   

4.
采用不同水刺压强对废革胶原纤维/涤纶纤维的纤网进行加固成形,研究最终水刺材料的缠结结构,并分析了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废革胶原纤维/涤纶纤维水刺材料的缠结结构主要由3部分组成,其中涤纶纤维的相互缠结作用是强力的主要来源;随着水刺压强的增加,涤纶纤维在厚度方向上的穿插程度越高,胶原纤维的开纤程度越大,试样表面平整度下降,材料在性能上表现为纵横向断裂强力的增大,平均孔径先减小后增大,对Cu2+的总吸附量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对3种纺黏非织造布(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乙烯/聚丙烯(PE/PP)双组分)分别进行不同速度和角度的双轴向拉伸试验,研究其双轴向拉伸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拉伸条件下,试样双轴向拉伸时的纤维强力利用系数大于单轴向拉伸时的纤维强力利用系数,各方向的断裂强度提高60.9%~83.3%;3种纺黏非织造布的双轴向拉伸存在一定程度的撕裂现象.  相似文献   

6.
通过水刺工艺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胺(PET-PA6)橘瓣型双组分纺黏非织造材料进行开纤处理,以获得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并对非织造材料的结构特性和气溶胶过滤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刺技术可以很好地将中空橘瓣型双组分纤维开裂成超细纤维,纤维在非织造材料表面相互缠结形成纤维束;试样对颗粒尺寸为0.37~2.74μm的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气溶胶颗粒在气流速度为3.57m/min情况下具有较好的过滤性能,同时,试样的面密度和厚度对过滤效率、过滤阻力以及孔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双向拉伸的方法对分裂型纤维水刺非织造布进行处理,研究该拉伸方法对分裂型纤维开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向拉伸法可以有效提高分裂型纤维的开纤率;拉伸负荷越大、拉伸速度越快,则纤维平均直径越小,开纤率越高;经小负荷双向拉伸处理后,非织造布材料强力有所降低,但当拉伸负荷较大时,处理后的非织造布强力明显提高.双向拉伸开纤方法适用于交叉铺网的水刺非织造布,与化学开纤法相比,不但纤维损伤小,而且工艺简单、无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8.
以聚四氟乙烯(PTFE)膜裂长丝为基布,将聚苯硫醚(PPS)纤维和PTFE纤维按不同质量比混合,经过针刺得到具有一定强力的纤网,再通过高压水针作用使纤网内的纤维缠结紧实,并研究工艺参数以及面层组分对PPS/PTFE复合滤料力学性能及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水刺之后,材料的纵向强力稍优于经针刺固结后的强力,但横向强力有所下降,且平均孔径小于针刺样品;对于水刺样品而言,PTFE纤维含量越大,其透气率、强力、孔径下降程度越大,由此说明与针刺相比,水刺固结工艺不仅可以得到相同的缠结效果,且可以适当提高材料的过滤性能,同时,混入PTFE纤维可以提高材料的过滤效率.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水刺法、针刺法非织造布的成网工艺,以及水针能量对聚酯纤维和聚酯/聚酞胺分裂型纤维的合成革基布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酯/聚酸胺分裂型纤维的水刺基布具有优异性能.  相似文献   

10.
超细纤维水刺非织造布的纤维裂离机理及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梳理成网和水刺加固与纤维开纤裂离同步进行,是双组分分裂型纤维水刺非织造布生产的最大技术特点。这里主要分析了双组分分裂型纤维在射流作用下的开纤裂离过程和机理;讨论超细纤维水刺布的性能特点以及分裂率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空气过滤材料既能过滤微细颗粒物又能去除有害气体的多功能化,采用非织造工艺和冷冻干燥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制备双组分热熔黏结(ES)纤维和角蛋白再生纳米纤维双峰纤维嵌合结构的多功能空气过滤非织造材料。以聚丙烯/聚乙烯(PP/PE)双组分纤维为原料,经过杂乱凝聚成网技术制备蓬松纤维网,再分别经针刺、热风加固技术加工获得非织造材料;采用浸渍和冷冻干燥技术使角蛋白纳米纤维均匀生长于非织造材料内部,制成具有双峰纤维嵌合结构的非织造过滤材料。结果表明,经角蛋白纳米纤维嵌合的非织造材料的过滤效率由27.9%增加至93.9%,甲醛去除效率达54.2%。  相似文献   

12.
《河南科学》2017,(6):887-890
以FFA抗菌纤维与丙纶纤维混合制备了KJW-50抗菌水刺非织造布,并对其抗菌性及安全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FFA抗菌纤维的抑菌圈宽度D=0 mm属非溶出型抗菌纤维,急性经口毒性LD505000 mg/kg达到实际无毒级,对眼无刺激性;KJW-50抗菌水刺非织造布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抑菌率均大于99%,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对皮肤无刺激、无致敏反应;KJW-50抗菌水刺非织造布的水萃取液p H值为7.3,达到了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A类产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以聚四氟乙烯(PTFE)微孔膜作为过滤层,聚酯/聚丙烯(PET/PP)双组分熔喷材料作为支撑层,通过非织造热轧技术制备一种空气过滤器用PTFE微孔膜/(PET/PP)双组分熔喷材料复合滤材。讨论了复合滤材的制备工艺,并研究了过滤层(PTFE微孔膜)、支撑层(熔喷材料)和热轧工艺对复合滤材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滤材具有优良的过滤性能,随着双组分熔喷材料中聚丙烯(PP)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加,复合滤材的过滤阻力上升;复合滤材的过滤性能主要由PTFE微孔膜提供;热轧工艺对复合滤材的结构和过滤性能都有影响;当PET/PP双组分熔喷材料中PET纤维与PP纤维体积比为30/70、热辊温度为150℃、线速度为8 m/min、辊间压力为180N/cm2时,复合滤材的滤效达到99.95%,滤阻为350Pa。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聚丙烯熔喷工艺与纤网性能的关系,探讨了纤网定量对透气性的影响,并分析了纤维直径,纤网定量与纤网孔隙率的关系,为开发熔喷非织造布产品及工艺配置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定量分析常规无纺布材料用作敷料功能层时的透湿性大小,以相同参数的黏胶纤维和涤纶纤维为原料,采用水刺工艺制备医用敷料,测试分析不同面密度、铺网角度和水刺压力下敷料基布的孔隙结构,并测试样品的透湿量。结果表明:孔隙结构和材料亲疏水性对透湿性有较大影响;黏胶和涤纶非织造布的透湿量范围分别为9 300~11 000g/(m~2·24h)和8 800~9 700g/(m~2·24h),基本满足敷料适宜透湿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文章探讨了以涤纶(PET)、水溶性涤纶(COPET)和锦纶(PA)为原料,利用双组份、双箱体复合纺设备,在4 500 m/min的纺速下生产单丝线密度dpf小于0.1 dtex的涤锦和海岛超细复合FDY纤维,其涉及的切片、纺丝、组件、冷却、卷绕等工艺条件和生产技术对纤维质量及后道开纤、染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适的工艺可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以医用聚乳酸(PLA)切片为原料,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LA纤维膜,然后将其作为隔离层直接喷到两种不同的聚丙烯(PP)经编网眼结构网片上,制备PP/PLA盆底复合补片.对PP/PLA复合补片的表观形态、纤维直径、孔径、亲水性、断裂强力,以及PLA纤维膜与PP补片间的剥离强度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复合补片中PLA纤维的直径较均匀,PP网片的结构对静电纺纤维膜的形态有很大影响,纤维膜趋于模仿接收网片的形态结构;两种结构的PP/PLA复合补片的水接触角均大于90°,即亲水性较差;PP补片和PLA纤维膜之间的剥离强度主要依靠物理吸附作用;PLA纤维膜的断裂强度较大、而断裂伸长率较小.  相似文献   

18.
对55 g/m2平纹水刺非织造布的整个工艺技术路线进行分析,并对其中最重要的两道工序梳理成网和水刺固结中的关键工艺参数采用正交试验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得出55 g/m2平纹水刺非织造布的最佳生产工艺,为开发该类产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提取非织造布图像中纤维之间孔洞的边缘线取向来对纤维的取向分布进行测量.首先采集非织造布纤雏网图像,采用中值滤波去除图像中的噪声.然后选用一定的阈值将灰度图像转化为二值图像,利用数学形态学处理填充纤维内部孔洞.经图像标识依次提取各个孔洞子图像.最后根据孔洞边缘线的取向计算纤维的取向角,经统计得到纤维的取向分布.  相似文献   

20.
以精梳落棉纤维为吸油主体,三维卷曲涤纶为骨架构造,ES纤维作为黏结成分,分别通过梳理成网和气流成网方式制备不同结构的纤维网,并进行热风黏合加固,表面喷洒硅油,制备精梳落棉非织造吸油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探索原料混比、硅油用量对吸油材料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成网方式和纤维配比对材料吸油性能有显著影响,在气流成网方式下,当棉/涤纶混比为80/20、ES纤维含量为10%、硅油含量为15%时,材料的吸油倍率、保油率和吸水率达到最优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