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五千言的《道德经》包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智慧,一直以来人们片面地认为老子重视生而忽视死,强调生命的无为而否定生命的有为,关注人的自然生命而轻视社会生命。本文结合《道德经》文本,通过对生与死、有为与无为、人的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关系的辩证分析,重新认识老子的生命哲学思想,体悟老子生命价值观中的辩证智慧。  相似文献   

2.
当时光推进到21世纪中华民族面临全面振兴之际,老子虽古尤新的道家思想大行于世。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玄之又玄",在天地产生之前,甚至还没有上帝的时候就存在了,它自根自生,无始无终,永恒不变地运动着。身为道家鼻祖的老子在西出函谷关时所著的洋洋洒洒五千余字的《道德经》正是对道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老子衍》是王夫之学术著述的开端,王夫之对《老子》进行了批判性的吸收和再造,依据其气本论立场,衍"无"为"有",对《老子》的诸多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不但借鉴了道家的思想,而且将儒学的影响渗透到道家中。  相似文献   

4.
《野鸢尾》是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露易丝·格吕克(Louise Glück)的一部代表性诗集,国内研究多从叙事学(声音叙事、生态叙事等)或神话原型视角展开,诗集中出现的高频词除了“声音”“话语”,还有“死亡”“上天”“生命”等。诗人以植物为话语言说者,讲述花园中不同植物独特的生命体验,借此探讨人的生存困境和死亡主题。本文拟从生命哲学层面对诗集进行解读,探析《野鸢尾》所显露的诗人之生命观及其对死亡的诠释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汉代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是对先秦文献《老子》的注解。该注在诠释中除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之外,还利用转换论题、切换立论角度等诠释学方法对《老子》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以开拓出新的论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将"自然长生之道"上升为"常道",摆在了比"经术政教"之"可道"更重要的位置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在"自然长生之道"与"经术政教之道"的一升一降之间,开辟出了阐释的新领域。这是本书至为关键的一个诠释学问题。由于其将"自然长生之道"上升为"常道",客观上为早期道教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哲学起源于对生命的思索。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曾指出,中国哲学的特质是生命的学问。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的基本精神奠基于先秦诸子的哲学探索之中,老子哲学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老子哲学中的生命关怀以“道”为核心范畴,遵循“本源之道”,探究“生命本真”是老子哲学的生命意识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7.
《奇闻怪事》2012,(12):14-15
地外生命是否也同地球上的生命类似呢?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但这是否是生命存在的唯一形式?这个问题无疑是对生物学家的一项重大挑战。阿西莫夫的著名推论真正对这个问题做出全面性的考察和系统性的分析的,是著名生化学家阿西莫夫所写的一篇文章《并非我们所认识的》。他在文中  相似文献   

8.
精气神,作为人类生命的要素,其观点很早就出现在先秦著作中。《老子》、《庄子》、《管子》、《孟子》、《黄帝内经》等,皆论及精气神,并阐述了"养气"、"存精"、"守神"等养生之道。汉魏以来,精气神学说在医家和道家的著作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从生理、病理及形神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剖析,而道学则从炼养角度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精,是构成生命之体的始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有"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相对应的构成教育的始基那就是教育信仰。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人体的一种无形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功能,故有"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之生,气之聚也"(《庄子.知北游》)之说。相对应的维持教育活动的动力和功能是什么呢?教育目的。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括,"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故神在体外则成为生命的象征,在体内则成为生命的主宰,所以《淮南子.原道训》说":神者,生之制也。"相对应的教育活动现象的总括那就是教育规律。教育信仰、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就像精气神一样三者一体,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笔者试图从教育的精气神三者出发,对当下的教育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思考,教育信仰的缺失带来教育目的的迷失以及对教育规律的无视,乃是当今教育之怪现状,笔者试图找寻失落的教育之精气神,以正本清源,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林雪 《海峡科学》2011,(12):84-85
《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操作性都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是不可忽视的一门课。该文从生命控制感理论出发,基于多元、变化的哲学平台重新诠释《人员素质测评》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10.
从生命意蕴诠释课堂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它具有独特性和个体性、时间性和意义性、可能性和更新性等特征.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确立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理念,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使生命的价值通过课堂教学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山水画,源于发达的农耕文明社会,成立于玄学鼎盛的魏晋时期,受道家美学思想熏染更深一些。文章结合老子之“道”的生命美学思想,阐明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个性契合了老子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道”。即:水墨显现了“朴”的生命本色,空白处呈现了空灵的生命气韵,远的自觉体现了对“大”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山水画,源于发达的农耕文明社会,成立于玄学鼎盛的魏晋时期,受道家美学思想熏染更深一些。文章结合老子之“道”的生命美学思想,阐明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个性契合了老子生生不患的生命之“道”。即:水墨显现了“朴”的生命本色,空白处呈现了空灵的生命气韵,远的自觉体现了对“大”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分析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分析化学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分析专业的研究生,通过对《生命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本领域的前沿,拓展其学术视野.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研究生课程《生命分析化学》的课程设置情况,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形式等,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老子》即《道德经》,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老子之作,虽仅有五千言,却说尽了天、地、人间的道理。《老子》内容深邃,以致后人以数千万字评注,仍意犹未尽、常释常新。《老子》是一部有生命的书,随着时代的前进,它不断地吸收当代的优秀思想,并释放出新的意义,从而形成了具有不同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逐渐被人们认识,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本文对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作了现代诠释,并探讨了其辩证法思想的特点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店竹简本《老子》出土后,学术界对其版本及相关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从竹简形制、抄定时间、内容等方面,结合传世文献对郭店楚简《老子》进行分析后表明,郭店楚简三组简本《老子》是对《老子》流传本的节选摘抄,原本《老子》很可能有五千言。  相似文献   

17.
教师职业生命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对自我生命内涵、生命尊严、生命价值、生命权力、生命义务、生命终结等重大问题所采取的基本认识及思想裁断。这种诠释本身,对教师而言,无疑已远远超越纯粹人生哲学意义上的自觉,而包摄了一种丰富而生动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抱一"思想在《老子》一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抱一"与老子的"贵生"思想相辅相成,都建立在对生命尊重的基础上。"抱一"思想从养生角度为后世道家的神仙方术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老子生命哲学的发端所在。深入地体悟老子的"抱一"思想,有助于我们把老子的很多观念以"一"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19.
新道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构.它以对道学这一全人类共同的原生态文化进行综合创新和现代诠释为基础,吸收儒学、佛学中的合理因素,将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吸收进来,与中华文明融合为有机整体,创立集古今中外文明之精华、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普世文明,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这是21世纪人类惟一可行的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上半叶老学研究成果多为对《老子》文本的校勘、汇释与解析,国学大家陈柱的《老学八篇》则以全新的视角,研究八个主题:《老子之大略》《老子之别传》《老子之文学》《老子之学说》《庄子之老学》《韩非子之老学》《庄韩两家老学之比较》《新定老子章句》.其研究方法为庄韩对比、中西互鉴;研究旨趣在于融入救世救民之思;阐释特点为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