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从新生小鼠脊髓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并对其增殖、分化特性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脊髓神经干细胞的移植疗法奠定基础。方法在显微镜下取6只新生小鼠的脊髓组织,采用酶消化法联合机械法将其制备成单细胞悬液,并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应用CD133染色、巢蛋白染色后Hoechst33258对细胞核染色;Brd U标记后行巢蛋白染色、微管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Hoechst33258复染胞核;对干细胞及其分化产物进行鉴定。结果从小鼠脊髓中分离出的神经干细胞CD133、巢蛋白染色反应阳性;贴壁神经球巢蛋白染色阳性;其诱导分化产物微管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阳性。结论采用酶消化法联合机械法对脊髓神经干细胞行传代和培养,能够成功获得具有增殖分化特性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对体外人宫颈癌SiHa细胞株增殖活性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对人宫颈癌SiHa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经氧化苦参碱处理的细胞组为实验组,未经处理组为对照组。采用MTT细胞存活实验检测氧化苦参碱对入宫颈鳞癌SiHa细胞的增殖影响,并计算IC50;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的氧化苦参碱作用48h后SiHa细胞的形态改变;Hoechst33258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氧化苦参碱对SiHa细胞核及凋亡相关蛋白(P53、Bax及Bcl-2)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MTT结果显示氧化苦参碱剂量-时间依耐性抑制人宫颈癌SiHa细胞的体外增殖(P0.05),计算24 h、48 h和72 h的IC50分别为(1 028.41±3.57)μg/ml、(701.72±6.01)μg/ml和(406.88±2.15)μg/ml;氧化苦参碱处理48 h后,SiHa细胞的形态特征及数目发生显著变化,且随氧化苦参碱浓度的增加而愈加明显;Hoechst33258染色证实氧化苦参碱处理后SiHa细胞发生凋亡,可见典型的凋亡特征;Western blot结果证实氧化苦参碱(700μg/ml、1 600μg/ml)处理48 h后,和对照组比较,药物处理组细胞凋亡周期蛋白P53、Bax表达上调(P0.05),而Bcl-2表达下调(P0.05),Bax/Bcl-2的比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可抑制体外人宫颈癌SiHa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发挥其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诱导SiHa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
SP(Side Population)细胞又叫侧群细胞,是一群能将DNA结合染料Hoechst33342等排出胞外,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呈Hoechst33342低染的细胞。通过对相关研究分析发现实体肿瘤组织中的SP细胞同样可以通过流式细胞仪分离纯化,由于其具有自我更新、分化等特性被认为其中富集了肿瘤干细胞。目前,在各种实体瘤中都验证了SP细胞的存在,由于具有干细胞及外排内外源化学物质的特性,SP细胞可能是肿瘤复发和耐药的根源,对SP细胞的研究将会给肿瘤的根除提供一套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大鼠侧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的方法,观察大鼠侧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的膜兴奋性。方法无血清培养方法体外分离、纯化孕15~16dwistar胎鼠的侧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用免疫荧光鉴定干细胞标记蛋白nestin表达情况、用tuj-1和GFAP免疫染色研究体外NSC的分化情况;取第二代神经干细胞给予DiBACA(3)染色后,经高浓度氯化钾刺激,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扫描,观察侧脑室神经干细胞的兴奋性。结果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分离的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增殖、多向分化潜能等干细胞一般特点,且表达干细胞的标记蛋白nestin;采用DiBAC4(3)染色,高浓度钾刺激后,细胞荧光强度无显著变化,即细胞膜电位无明显改变,神经干细胞具有不易兴奋性。结论采用无血清培养方法成功分离扩增大鼠脑内神经干细胞;由大鼠侧脑室分离而来的神经干细胞具有不易兴奋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齐墩果酸对人肝癌细胞QGY增殖的作用及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关系。方法将浓度分别为40、80、100μg/ml齐墩果酸作用肝癌H细胞QGY24h后,DAPI染色,以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以11组不同浓度齐墩果酸(5—400μg/ml)作用QGY细胞24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yr)法检测QGY增殖情况;分别以不同浓度齐墩果酸(80、100、120μg/ml)作用QGY细胞24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改变、细胞凋亡率和[Ca2+]i。结果细胞增殖被抑制并发生凋亡:不同浓度齐墩果酸能够抑制QGY细胞株增殖,且在5—120μg/mL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药物作用细胞24h、48的Ic50分别为76.27μg/mL和66.56μg/mL;处理组细胞周期在s期产生阻滞、细胞内[Ca2+]i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细胞凋亡率和[Ca2+]i与药物浓度存依赖关系。结论齐墩果酸能够抑制肝癌细胞QGY增殖和诱导其凋亡;诱导凋亡可能与细胞内[Ca2+]i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结直肠肿瘤干细胞在体外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和干细胞相关标志物CD133的表达变化,为进一步研究结直肠肿瘤干细胞分化走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来源于人结直肠癌的细胞系HCT116,无血清培养分离出CD133+细胞,加血清诱导分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在未分化状态下无血清培养第7天和14天与血清诱导分化后收集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标志物CD133的表达量,采用激光共聚焦检测CD133表面标记分子的表达。结果 1)细胞形态:无血清培养分离的CD133+细胞,在生长过程中聚集成规则的细胞球,血清诱导后即贴壁生长,贴壁形态与同来源细胞形态一致,且再次无血清悬浮培养后聚集成球稳定生长。2)标志物变化:结直肠肿瘤干细胞未分化时CD133表面标记分子高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未分化细胞CD133第7天表达率为(20.4±0.52)%,第14天表达率为(78.5±2.80)%,分化后表达率为(0.50±0.17)%。结论细胞形态和标志物表达改变均表明高表达CD133+的HCT116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同源的结直肠癌细胞,CD133+细胞经血清诱导后表达下调而使细胞失去干细胞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最佳分离方法,观察不同培养条件对内皮祖细胞的生长情况、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SD大鼠水合氯醛麻醉后断尾放血,从其骨髓中分离单个核细胞,重悬于添加不同条件培养基中,分别在预涂或未涂FN的培养瓶中进行培养,记录细胞贴壁情况、集落生成时间和数量及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表达.结果VEGF诱导是内皮祖细胞生长分化的必需条件,在2~10 ng/mL之间,浓度越高,其对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越强;bFGF能够协同VEGF诱导分化的作用;纤连蛋白能够明显促进骨髓单个核细胞贴壁.贴壁细胞均表迭内皮祖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大鼠骨髓中单个核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VEGF(10 ng/mL)、bFGF(4 ng/mL)和纤连蛋白组合更有利于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青蒿水提液对肺癌A549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和诱导凋亡的情况。方法不同浓度青蒿水提液作用于细胞不同时间,四甲基氮噻唑蓝(MTT)法检测吸光度值(A490nm)并计算增殖抑制率;AnnexinV-FITC/PI荧光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并以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情况;蛋白质印迹法分析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表这。结果青蒿水提液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A549细胞增殖;荧光显微镜下A549细胞出现不同时期凋亡特征性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而升高;A549细胞株的Bax蛋白表达量增多、Bcl-2蛋白表达量下降。结论青蒿水提液促进体外培养的A549细胞株增殖抑制并诱导凋亡,其机制可能与A549细胞Bax表达上调和Bcl-2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相互作用的几种免疫细胞上共同表达的抗原物质为标志,运用磁珠分选技术,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同时获得并建立体外多细胞共培养体系,体外观察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30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分离获得 CXCR5+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 CXCR5+细胞纯度和组成,并将 CXCR5+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分离得到的 CXCR5+细胞的基础上,将 CXCR5+细胞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不加任何刺激;实验组一:加入 IL 21刺激培养,实验组二:与人肝癌细胞系(HepG2)2215细胞混合培养.体外培养一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 B细胞数量变化,ELISA测定培养体系中上清液 HBe抗体的含量.结果1)用流式细胞仪鉴定 CXCR5+细胞的纯度和构成:CXCR5+细胞纯度为85.5±5.8%,其中 Tfh细胞占23.8±7.4%,B细胞占35.6±7.6%;2)培养7天后,IL 21刺激组 B细胞百分率为47.2±1.8%,与(HepG2)2215混合培养组 B细胞百分率为40.2±3.5%,空白对照组 B细胞百分率为36.6±7.5%,IL 21刺激组与对照组,(HepG2)2215混合培养组与对照组 B细胞百分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3)ELISA检测培养液上清 HBeAb定量,IL 21刺激组为0.668±0.094pg/ml,空白对照组为0.378±0.088pg/ml,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间接免疫磁珠分离法可成功建立 CXCR5+B淋巴细胞和 Tfh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为进一步体外研究细胞之间相互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酶消化结合组织块培养法对山羊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盘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探索TMJ关节盘细胞体外培养及扩增的新方法。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切取一月龄山羊TMJ关节盘,剪至1.0mm^3的碎块,用0.25%胰酶、0.01%I型胶原酶消化关节盘组织块,将消化好的组织块置入6孔板中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及贴壁率,甲苯胺蓝染色、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细胞鉴定,测定其生长曲线。结果原代培养的关节盘纤维软骨细胞4天可观察到贴壁细胞,7天贴壁细胞逐渐增多,第10天时细胞彼此相连,铺满平底,细胞以梭形为主,部分多角形。传代后12小时贴壁率达90%,大部分为多角形,4~5天即可长满瓶底。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异染颗粒,胶原免疫纽化染色胞浆内可见棕黄色颗粒。结论酶消化结合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的山羊TMJ关节盘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可作为TMJ关节盘组织工程中获取大量原代细胞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