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出于建设理想国度、教化公民的政治目的,柏拉图在《理想国》卷二至卷三中,对诗中的英雄形象提出了尽善尽美的要求。柏拉图心目中的完美英雄形象与新中国革命样板戏中的"高大全"式英雄形象有着许多相似处,后者在文艺史中的失败,虽然间接却十分充分地说明柏拉图对诗中英雄形象的尽善尽美要求行不通。柏拉图对"理想国"中的公民缺乏信心,担心公民会受不好的文艺、教育影响,因此他强调诗人的教化职责,要求诗中的英雄形象必须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2.
一、一个划时代的定义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现实主义作为创作方法提出之后,许多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都不断对它的特征进行总结和研究,较早使用“现实主义”这个名词的是十八世纪德国诗人席勒。他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里说;“如果现实主义者在他的政治倾向上把目的定在幸福上面,这就须使人民的道德精神方面的独立性有所牺牲,理想主义者则处在幸福的危机,把自己看着他的目的。”他又把现实主义文学称做“素朴的诗”,把浪漫主义文学称为“感伤的诗”。他认为“素朴的诗”的特点是“尽可能完美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时期的重要作家郁达夫,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艺批评家。他的文艺批评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不同的理论来源形成了不同阶段的批评特色。郁达夫的文艺批评涉猎广泛,就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个性、文艺与阶级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是中国文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张宇初《岘泉集》收录了大量诗歌,作为一位道士诗人,他的诗取材广泛,大致可分为宫廷赐宴诗、题赠诗、游记诗、闲适诗,是道教文学重要的内容。文章对张诗分类择要予以赏析,试图挖掘诗歌的道教美学与清虚旨趣。  相似文献   

5.
作为与莎士比亚同一时代的剧作家和批评家,琼森为1623年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写的赞诗引发了后世众多的评论和猜想。根据琼森自己的观点,一个批评家卓越而又正确的评价是基于理性和缘由。这意味着他的赞诗和批评应该是有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的。因此,从琼森对文艺理论的认知哲学角度,评断他的赞诗和他的批评家身份会更加客观。琼森对莎士比亚舞台效果的赞美,体现了他对戏剧功能性的感性认知;对“略懂希腊文,初识拉丁语”的评断,体现了他的知性认知,源于他对古典主义规则的尊崇;而对莎士比亚戏剧一定流芳万世的肯定,体现了他的智性认知,对文学经典性的判断和民族自豪感。琼森的莎评是建立在他对文艺认知基础上的理性思维和理性认知,因此他能对莎士比亚作品的意义、作品的艺术特点、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给出历史性和预言性的评断。  相似文献   

6.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是文艺的根本问题,文艺的产生和发展,文艺的创作和批评,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这个问题曾引起古今中外的不少理论家、文艺家的注目。一些进步的理论家、文艺家曾对这个问题提出过不少有益的见解。远在古希腊时代,亚里斯多德就明确指出文艺是对现实的摹仿,同时还指出:“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而,诗所写的“多半带有普遍性”,“画家所画的人物应比原来的人更美”。还认为文艺对人们有“陶冶”或者“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科学诗是以科学性为内涵,诗的灵感为契机的文学样式。科学诗的创作,来源于科技腾飞的时代现实,取决于诗作者对科技景观的洞察和理解。科学的意识,科学的素养,美的感受凝缩力,构成科学诗作者不断创新的契机。科学诗,是科学与文艺联姻的产儿。  相似文献   

8.
李瑞英 《科技信息》2007,(20):257-257
本文旨在探讨文艺鉴赏依旧是一种创新活动。通过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品味,解决什么是文艺鉴赏,然后,对鉴赏中的感性和理性进行详细的阐释,得出它们具有复杂性,并对这一复杂性进行说明,最终得出:文艺鉴赏中的理性和感性的复杂性导致文艺鉴赏活动具有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有重视诗教的传统。《诗经》就是孔子为了教育弟子而编辑的教科书。孔子对诗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就是说,诗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反映社会现实,也与别人交流思想感情,“诗言志”。读一个人的诗可以了解他的平生意趣。不仅孔子注重诗教,中国古代哲人一般也重视以诗的形式传播某种思想,如《老子》实在就是哲理诗;《庄子》可以说是散文诗;屈原的《离骚》更是诗的一种体裁。诗作为沟通思想感情的表达手段,确是不可移易的,中国是诗的大国,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和孔子的理论各自对中西方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后世诸多思想的滥觞。择其诗教文艺观进行对比,第一部分探讨居于不同地域的二人为何会形成较为相似的强调文艺教化的观点,从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个人角度等三个方面论述;第二部分从柏拉图和孔子看待文艺的角度与方法、态度等方面比较其诗教文艺观的异同,并简略陈述形成如此差异的原因;第三部分略论柏拉图和孔子诗教文艺观的后世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陈晓燕 《科技信息》2012,(32):I0087-I0087
佐藤春夫是日本近代著名的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也是一位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很深的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日本诗歌,同时,他还凭借自己诗人的天赋和对古典汉文学独特的理解,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为汉诗和译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本文通过将佐藤春夫的译诗与原诗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特色,并阐明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幻象"是闻一多诗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早在1921年,闻一多在所写的第一篇诗评──《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中,就明确地把"幻象"看作是诗的"重要质素'.他认为诗的声与色,即音节与语言的描绘很重要,因为"美的灵魂若不附而于美的形体,使失去他的美了".但"诗的真正价值在内的原素,不在外的原素",这"内的原素"首先就是"幻象、情感".他引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话说,"诗应具有不仅能使读者心满意足,而且要让他连气都喘不出来的艺术魅力',而要"造成这种力量,幻象最要紧."因此,他不仅把"幻象"作为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注重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揭示艺术进而是文学的本质与规律,“同感”说即是他对文艺创作主客体关系问题所作的探讨。本文把钱钟书的观点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同感”与设想、比拟等的比较,同感的内涵得到确定,而且它是形象思维的最高境界;第二,达到“同感”的心理条件是“虚静”。如果有先人之见,同感就会沦为幻觉;第三,由诗与史、诗与禅、诗与画的比较,指出文学在传达同感上的独特优势,进而发现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魅力。钱钟书的“同感”说既吸收了中学与西学成果,又超越了它们,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乃至书、画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就其散文而论,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人称“东坡文章妙天下”。因此,研究苏轼散文,继承这一份遗产,对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是有益的。 苏轼的散文创作,强调平易近人,文从字顺,反对“求深者而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注三]的坏文风。他的创作理论和实践,反映了宋代古文运动的要求和方向。然而苏轼散文又自成一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艾略特是著名的英国诗人、批评家。一九四八年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艾略特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荒原》被誉为现代诗的里程碑。他的思想对整个西方世界及全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荒原》一诗中死亡意识占主导地位,诗的开篇便用死亡这个词在读者的心中激起波澜。在他的诗中,死亡与复活是两大永恒的主题,在死亡之中又包含有对未来的憧憬。艾略特调和了死与生、绝望与希望、现象与本质、神话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火与水等的两极对立,他让这些原本对立的东西联系在了一起,而且失去任何一方都不能完整地表达诗人的本意。  相似文献   

16.
农冠品是新中国的阳光照耀下成长起来的壮族诗人。在八十年代,他的诗歌创作迎来了丰收的季节——他的诗集《泉韵集》(漓江出版社)就要问世了! 他从事文艺工作是从民族民间文学开始的。民族民间文学的丰富宝藏给他提供了丰富的诗歌创作营养。他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努力开掘诗的源泉,创作了百多首新诗,抒发了民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当代诗歌受西方象征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颇大,从五四新诗到20世纪70、80年代的朦胧诗都可见到象征主义的影子。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人发现象征主义的诗歌理论与我国古代的诗论有许多相同或类似的地方。意象主义者们津津乐道的现代话题,其实在我国古代诗人的诗里都可以找到。象征主义领袖马拉美诗歌理论与中国传统诗论有着相似之处,还可将他的诗歌和我国古代诗人李贺的诗歌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文艺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对文艺的社会功能、教化作用、文艺大众化及强烈的政治性等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其文艺思想在抗呀初期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9.
八大山人的禅学修养很深,这可见之于其诗文中.从八大山人的诗与画寻绎他与禅宗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他的诗、偈语中时有对禅宗特征的认识;第二,从诗文中可见他对江西禅寺、寺僧的了解;第三,诗中运用禅语表达他的艺术观点;第四,他的画风与禅宗的关系.无论是诗还是画,总体特征呈现风趣诙谐,有时怪诞,均受禅宗影响甚深.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是晚唐的一位重要诗人,他存诗约600首,题材相当广泛。但无论是何种题材,都蕴含着他深深的责任意识——对国家民族、人民百姓和家庭妻儿的深切关注与牵挂,对天下大事、家庭小事真挚的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