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高速电子计算机上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定量地对鲤科中的五个亚科,七个属,15个种(亚种)的41号标本进行了分类;其结果较为满意与传统分类相一致。所谓鱼类的数量分类,就是用数学的方法,定量地对鱼类进行分类,由于定量地进行分类,因此分类标准比较明确,分出的类别准确,客观而无偏见,比传统分类方法更为优越。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这是研究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首先我们把鱼类标本的每个性状都看成是同等重要的(即等量重要原则),並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即亲疏  相似文献   

2.
文摘     
浙江鳊鲌亚科鱼类咽骨咽齿的比较研究——郏国生……,浙水院报,1987,6(1)1-12 本文以比较解剖的方法记述了浙江鳊鲌亚科9属14种和亚种鱼类咽骨咽齿的形态特征,并阐明了此类特征在本亚科分类中的地位及其与食性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广东北江(鱼句)亚科鱼类的咽骨咽齿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其咽骨的形态和咽齿结构的特点与食性相适应和与其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鲤科鱼类系统进化过程中SINEs的插入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散在核重复序列(SINEs)是真核生物基因组内的移动元件,已被广泛应用于系统发育研究。文中报道了用SINE的插入事件和细胞色素b基因来研究鲤科鱼类的进化.结果显示:细胞色素b基因和SINEs插入事件在大的鲤科鱼类分类上都支持形态学的分类结果,将整个鲤科鱼类分为雅罗鱼系和鲃系;两种分子标记所获结果的不同之处在于野鲮亚科的进化地位.SINEs插入事件的分析结果显示该亚科的进化地位比较原始,而细胞色素b序列的结果则显示其相对较晚的进化起源.尽管在该研究中分析的物种较少,但为SINEs在鲤科鱼类插入事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四川省条鳅亚科鱼类分类研究的第一部分,对分布于四川省的副鳅属(Paracobitis)、条鳅属(Nemacheilus)和山鳅属(Oreias)鱼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这3个属分布在四川共有5种和亚种,其中乌江副鳅(Poracobitis Wujian gensis sp. rov.)为新种.  相似文献   

6.
以小檗科鬼臼亚科山荷叶属 (Diphylleia)、八角莲属 (Dysosma)、桃儿七属 (Sinopodophyllum)代表植物山荷叶 (DiphylleiasinensisLi)、八角莲 (Dysosmaversipellis (Hance)M .cheng)、桃儿七 (Sinopodophyllumhexandrum(Royle)Ying)为材料初步探讨了比较胚胎学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的意义 比较胚胎学研究结果证明鬼臼亚科植物为 1个自然类群 ,与其他研究者通过其他研究途径得到的结论相一致 研究结果还显示出了鬼臼亚科植物各属间的演化关系 ,即在所研究的 3个属中 ,山荷叶属最为原始 ,桃儿七属最为进化 ,八角莲属居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岱海9种鲤科鱼LDH同工酶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岱海水体中9种鲤科鱼类进行了LDH同工酶谱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种间谱型有明显差异.同工酶谱经主成分分析(PCA)表明,草鱼和瓦氏雅罗鱼被划为一类群,在分类学上它们属雅罗鱼亚科,红鲤和普鲫被划为一个类群,它们属于鲤亚科,而红锗、团头鲂和H.leucisculus被划为另一类群,它们均属亚科;鳙和白链在分类学上属鲢亚科,同工酶分析表明:鳙接近鲤亚科,而白鲢更接近于亚科.可见,这些类群的划分与经典系统分类基本上一致,表明LDH同工酶谱的主成分分析在鱼类分类和演化研究中是一可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沿海13种石斑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斑鱼类(Groupers)是世界性海洋经济鱼类,也是中国南方沿海省份重要的海水增养殖对象,其种类繁多,由于缺乏明显的种间外部形态区别特征,石斑鱼的分类一直是鱼类系统分类学的一个难题,存在着较多的争议和混淆。为了从分子水平揭示石斑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应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及两个核糖体RNA基因(16S和12S)序列联合构建系统进化树对中国近海石斑鱼亚科3属13种进行种类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探讨了石斑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结果表明:①线粒体基因序列在石斑鱼类种间存在较大的变异,种内变异极小,是进行石斑鱼类种类鉴定较为适宜的分子标记;②所研究的3属13种石斑鱼类中,石斑鱼属与九棘鲈属的亲缘关系较近,与鳃棘鲈属的较远;③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蜂巢石斑鱼与鲑点石斑鱼、斜带石斑鱼与棕斑石斑鱼两两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叶甲科21种昆虫的COI基因(长度为716bp)的序列组成和变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1种叶甲碱基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9.5%、13.9%、32.1%和14.5%,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密码子第三位点A+T平均含量高达90.4%;该序列片段中共有315个碱基发生变异,变异率达到44%;核苷酸替换主要发生在C←→T和A←→T之间,第三位点的替换频率显著高于前两个位点.以中华萝摩叶甲(Chrysocus chinensis)为外群,采用MEGA4.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21种叶甲聚为2大分支,叶甲亚科的种类形成一大分支,位于系统树的基部,较其他2个亚科分化得早;跳甲亚科与萤叶甲亚科共同聚为另一分支,二者的关系较之与叶甲亚科的关系更近.系统树所反映的三亚科间的关系与传统分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鳅科(Cobitidae)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的结构特征和系统发育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已知的40种鳅科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比对分析,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鳅科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在16 553~16 937 bp之间,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及基因排列顺序与其他硬骨鱼类一致。(2)鳅科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一致序列长度为17 483 bp,变异位点数为8039(45.9%),Kimura双参数平均遗传距离为0.19。在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ND2的变异程度(58.9%)和平均遗传距离(0.28)最大,变异程度最小的是12S rRNA(30.5%),tRNA拼接序列的平均遗传距离最小(0.07)。(3)Cox1、ND5、Cytb基因是进行鳅科鱼类系统发育分析较为理想的分子标记,NJ系统发育树显示,条鳅亚科(Noemacheilinae)是最早分化出来的一枝群系,位于祖先位置,沙鳅亚科(Botiinae)和花鳅亚科(Cobitinae)亲缘关系更近,互为姐妹群系。本研究为鳅科鱼类进化学研究和分子标记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运用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获得盲蝽亚科Mirinae、合垫盲蝽亚科Orthotylinae、叶盲蝽亚科Phylinae和齿爪盲蝽亚科Deraeocorinae 4个亚科12个属的23种盲蝽的酯酶同工酶(EST)酶谱.将所获得的酶谱数据(酶带和相对迁移率Rf)转化为二态特征数据,建立矩阵,用系统发育分析软件包WinClada 1.00.04对数据矩阵进行分析运算,分别获得各个亚科内和亚科间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①酯酶同工酶酶谱特征在不同属级单元之间以及同属的不同种类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②不同属种之间酯酶同工酶特征的相似程度与外部形态特征之间的相似程度不一致,以外部形态为主要依据的传统分类的一些属不是真正的单系群;③酯酶同工酶酶谱特征所反映出的盲蝽科4个亚科间的相互关系与Sehuh 1974年所做的盲蝽科内系统发育部分一致,但合垫盲蝽亚科与叶盲蝽亚科之间不是直接的姐妹群关系.4个亚科的关系为(((盲蝽亚科Mirinae,齿爪盲蝽亚科Deraeocorinae)叶盲蝽亚科Phylinae)合垫盲蝽亚科Orthotylinae);④盲蝽亚科内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需要进一步分类修订.  相似文献   

12.
独龙江中下游流域的鱼类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龙江流域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北与青藏高原相连,西与缅甸毗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于2004年10月~11月对该水域鱼类资源进行了具体调查,共计采集到鱼类标本883号,分别属于鲤形目、鲇形目;裂腹鱼亚科、野鲮亚科、鮡科;共2目、3科(亚科)、6属、7种.对独龙江鱼类区系与其相邻水系的鱼类区系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独龙江水系的鱼类区系与怒江水系的鱼类区系有着更近的渊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关于鲤科鱼类咽骨咽齿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但以往的分类工作者都注重于咽齿,而较忽视咽骨和咽齿的综合性研究。朱元鼎(1935)、小林久雄·前田孟(1961)、Eastman(1977)和李仲辉(1982-1985)等曾先后对鲤科和胭脂鱼科的咽骨咽齿进行过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索咽骨咽齿的形态特征在鲤科鱼类分类中的地位及其与食性的关系,作者对鳊鲌亚科鱼类的咽骨咽齿进行了较详尽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摇蚊科隶属于双翅目长角亚目,现行分为11亚科.本文整理了常用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在摇蚊科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摇蚊科中的9亚科(不含智利摇蚊亚科和乌桑巴摇蚊亚科),除前寡角摇蚊亚科外,其余均为单系;直突摇蚊亚科与摇蚊亚科的亲缘关系较近,寡脉摇蚊亚科与长足摇蚊亚科为姊妹群.在摇蚊亚科中,摇蚊族(Chironomini)、长跗摇蚊族(Tanytarsini)都是单系群.常用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在摇蚊科昆虫系统发育研究中,18SrDNA和28SrDNA适合研究从界到科所有高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对于部分类群可以进行属间分析;CAD基因能较好地解决从亚科到属之间各分类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ITS和EF-1α可以解决种或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COⅠ和COⅡ适合研究属、种及种以下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但不能很好地解决较高的阶元如族间、亚科以及科的系统发育关系;16SrDNA适用于种、属阶元水平的系统学研究,但不适用于种内;Cytb适合研究种内到种间甚至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15.
鲌亚科鱼类在我国有较广泛的分布,但有关其种群遗传学研究的报道相对较少.本文从鲌亚科鱼类在我国的地理分布、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重点阐述鲌亚科鱼类种群遗传多样性、种群遗传结构、种群间系统发育关系、群体历史动态和谱系地理格局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概括遗传多样性研究在鲌亚科鱼类分子育种、种质鉴定等方面的应用.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鲌亚科鱼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高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评估,加快优良种质的培育,实现鲌亚科鱼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直接制作肾细胞染色体标本,对洞庭湖水系3种鮈亚科鱼:棒花鱼、花骨、麦穗鱼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鮈亚科鱼中期染色体二倍体数均为2N=50,但核型存在差异,棒花鱼的核型为2N=28NM+20 NSM+2 NST,染色体臂数NF=98;花骨的核型为2N=16NM+14NSM+16 NST+4 NT,染色体臂数NF=80;麦穗鱼的核型公式为2N=18 NM+22 NSM+10 NST,染色体臂数NF=90。同时,本文将洞庭湖水系与其它水域3种鮈亚科鱼的核型进行比较,探讨了鮈亚科鱼类的系统演化及亲缘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鲫吸虫生活史及区系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本文报告我国鲫吸虫亚科六种,其中河口鲫吸虫系作为新种叙述。文内阐明两种鲫吸虫的生活史,区别吴氏鲫吸虫和朝鲜鲫吸虫发育史各期不同的特点。 2、关于分类体系我们同意Siddiei and Cable(1960)的意见认为鲫吸虫亚科,大咽亚科,及魏里亚科均应属单孔科。由于鲫吸虫生活史的阐明并将它和单孔科唯一经实验证明分布于澳洲昆士兰布里斯班河的皮氏似囊肠吸虫的生活史相比较,从而证明它们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3、对本类吸虫的区系分布进行讨论。同意Manier氏(1957)所提鲻鱼类可能是单孔科的吸虫的传播者对远隔重洋的分布区起连接作用。充为“生态的桥樑”对区系形成的演化有密切关系。我国的鱼类吸虫的材料对这一理论提供有力的论证。  相似文献   

18.
对鳅鮀亚科(Gobiobotinae)2个属8个种10个个体线粒体控制区d-loop全序列进行了测定.以鮀亚科斑马鱼为外类群,对鳅鮀及鲤科(Cyprinidae)一些亚科代表种鱼类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鳅鮀鱼类是一个单系类群,与鮀和细鲫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从系统发育的角度看,鳅鮀亚科应归属于鮀亚科(Gobioninae).研究结果支持鳅鮀亚科分为异鳔鳅鮀属(Xenophysogobio)和鳅鮀属(Gobiobtia).  相似文献   

19.
线粒体DNA d-loop序列变异与鳅鮀亚科鱼类系统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鳅鮀亚科(Gobiobotinae)2个属8个种10个个体线粒体控制区d-loop全序列进行了测定.以鮀亚科斑马鱼为外类群,对鳅鮀及鲤科(Cyprinidae)一些亚科代表种鱼类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鳅鮀鱼类是一个单系类群,与鮀和细鲫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从系统发育的角度看,鳅鮀亚科应归属于鮀亚科(Gobioninae).研究结果支持鳅鮀亚科分为异鳔鳅鮀属(Xenophysogobio)和鳅鮀属(Gobiobtia).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鳅科鱼类的检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调查采集到的河北省16种(其中14种)鳅科鱼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测量和比较解剖,另2种依据前人资料的描述记录,根据亚科、属、种间的明显特征区别,相近种在几项形态结构上的数量差异,列出了检索表,便于对河北省鳅科鱼类进行确认和辨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