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多芒和魏连殳分别是易卜生和鲁迅笔下的人物,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却都以极强的“精神反叛”气度示人,是为自由、真理而战的斗士,最后不约而同地遭遇了失败。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这两位主人公及两部作品,剖析不同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下、不同作家塑造的人物反抗失败的原因,并进一步对比两位作家的思想与创作个性,以揭示人物塑造同中含异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必然。  相似文献   

2.
斯多芒和魏连殳分别是易卜生和鲁迅笔下的人物,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却都以极强的“精神反叛”气度示人.是为自由、真理而战的斗士,最后不约而同地遭遇了失败。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这两位主人公及两部作品,剖析不同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下、不同作家塑造的人物反抗失败的原因,并进一步对比两位作家的思想与创作个性,以揭示人物塑造同中含异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必然。  相似文献   

3.
《帕梅拉》是18世纪英国男作家理查森的代表作,《亚当·贝德》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两部小说中的叙述者都采取了与作者不同的性别来叙事,但两位作家的性别意识都通过对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反映出来。本文采用女性主义文体学方法,分析《帕梅拉》塑造天使女性形象背后的男权观念以及《亚当·贝德》塑造平凡女性形象背后的女性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4.
在被西方文论界誉为"侦探小说女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逝世15年后,一颗侦探小说的新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文坛上,她就是有"阿茄莎.克里斯蒂第二"、"新推理之王"之称的米涅.渥特丝。这两位作家虽然生不同时,但同是作为英国侦探小说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常常有人论及她们的相似与传承关系,其实两者在小说创作中,包括人物塑造、社会主题、创作特色等很多方面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伊迪斯·沃顿是美国内战后五十年最重要的女性作家。她在塑造小说《伊坦.弗洛美》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时将女性定格为"魔鬼"或者"天使"的传统,并不具备完全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6.
川端康成与沈从文作为各自国家的文学大家,在各自的文学作品中描写了中日两国不同的民族风情和自然美,中国大陆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两位作家本人及其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作家的生活经历和各自国家的文化传统,进而分析作家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营造的文学世界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先锋时期余华与罗伯—格里耶在小说人物观上呈现出复杂关系。两位作家都反对典型性格的塑造,主张重估物的独特价值,但彼此侧重点是不同的。余华看重人内心的欲望,关注物对欲望的象征作用;格里耶则更强调人认识世界的无知性,反对“人为化的比喻”。两位作家在人物观上呈现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状况,这一方面表明余华对新小说的继承与超越,另一方面也昭示民族文学走向对话和交流的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对美籍华裔作家汤婷婷的女权主义小说《女勇士》进行解读,探索了小说中描绘的父权制和种族主义双重压力下女性的生存处境。通过剖析主要女性人物的"内在性"和"超越性",指出小说塑造了两类女性形象,揭示了她们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是美国黑人文学艺术崛起的标志.黑人作家在20世纪初不再屈从于白人社会所规定的社会位置,开始呼吁和抗议.他们有意识地从黑人生活、传统和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塑造"新黑人"形象.休斯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赫斯顿和赖特继承了美国黑人文学复兴的传统,并使之突破和发展,开启了美国黑人文学关注个体自我意识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0.
《伊坦·弗洛美》在不同的叙述者和叙述视角下构建出双层叙事结构。在第一层叙事结构中,通过"我",哈蒙,赫尔太太共同视角,伊坦被塑造成饱受生活磨难的英雄,但在第二层叙事中,通过人物的有限视角,读者却感知到伊坦懦弱、轻浮和惰性,而故事中的两位女性才是父权制文化中真正的牺牲品。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通过第二层叙事框架颠覆和瓦解了第一层叙事结构中塑造的人物特征,并且借助此反讽的叙事构架揭示出19世纪末期新英格兰妇女悲惨的社会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1.
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阶段,乡村小说创作的"社会悲剧"主要描写了两种人物的悲剧:普通农民的生活悲剧和为民请愿者的抗争悲剧.作家们在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上出现了两大偏颇:一是将农民与国家意志的冲突转化为比较单纯的人与入的冲突,二是将政治冲突转换成伦理道德冲突.对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偏差进而导致了作家们对悲剧冲突的根源及悲剧本质的认识偏颇,屏蔽了对"民族的超越悲剧"的观照与思考.文化的局限导致了悲剧意识的局限性,而悲剧意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只能从政治学或政治社会学角度去审视一个时代的不幸.  相似文献   

12.
《舞姬》与《霍小玉传》虽然是中日两国不同时期的两部作品,但是在题材、创作背景、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它代表了来自不同国家的这两位作家有着相似的审美角度和对艺术追求。本文通过对这两部作品异同的对比研究,希望以此来更好的理解中日两国在文学领域的相似与差异。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是一位擅于描写花妖狐魅的作家,也是一位对中国人的人性洞察秋毫的心理学大师.在《聊斋志异》中他运用了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择心理,从而创作了许多生动曲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个独具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人物家族--"狂人"家族.我们之所以把他们归为一类,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特别是命运都有相同之点,即不满现状,要求改变现实,他们都有一颗不安的心灵.这个"狂人"家族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初期的生活图景,成为历史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5.
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和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同为神职人员,两人的形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人.一个令人憎恶,一个令人同情.两位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时有一种相似性,都从角色的需求矛盾引申出了相同的主题.再就是从两位作家对宗教的态度,以及大致相同的文学观,分析了产生一致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歧路灯》中塑造了很多"败家子"形象,例如世家子弟谭绍闻、盛希侨、夏逢若、管贻安,商贾贩卒子弟巴庚、钱可仰、王豆腐儿子,等.但最终幡然悔悟,迷途知返的只有两个人:谭绍闻和盛希侨.通过对两个人物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虽然是三百年前的小说人物,其命运变化过程对当代中国的青少年成长及家庭教育均有极现实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瑞普·凡·温克尔>是美国早期作家华盛顿·欧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作家创造性地移植欧洲的民间传说,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同时也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后整个社会的动荡现实.  相似文献   

18.
孙犁的《芦花荡》与西蒙诺夫的《蜡烛》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从表面看,由于社会环境、文化心理及作家素质的不同,它们带给阅读受众的审美体验是大相径庭的,但是两篇文章又存在着一定的可比性:从意境营造、人物塑造、细节刻画、主题表达四方面对这两篇中苏反法西斯文学的名作进行鉴赏性比较。  相似文献   

19.
小说创作史上的两类作家经验型与超验型,潘军小说在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双轨"推进.以<日晕>为代表,作者塑造了官场人物群、知识分子人物群、乡土人物群,建构了与现实对应性很强的经验世界.而<省略>等中篇小说,以象征的手法,从本质上展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从本体论上进行概括抽象的思考.而其形式上的探索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意蕴--希望有一种健全理想的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关系存在,正是潘军艺术创作的恒性品格所在.  相似文献   

20.
约翰·契弗是美国着名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以细致入微、幽默嬉戏的笔调生动地刻画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被誉为"美国郊外的契诃夫"。《巨型收音机》与《游泳者》是约翰·契弗的两篇代表作,分别创作于1953年和1964年。两篇作品尽管故事内容不同,在写作手法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有荒诞神秘的故事情节、高超绝妙的写作技巧和生动的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