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凉山州云南松飞播前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对比,体现出飞播林在凉山地区建设中取得的惊人成就,提出云南松飞播林中存在着密度过大和在森林保护上的问题及经营对策,以提高飞播林效益。  相似文献   

2.
飞播造林是勉县最主要的一种造林方式,但不同的地理环境、土壤条件、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着飞播林的正常生长。本文主要从“播、封、补、管”等环节入手,对提高飞播成效进行相应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科尔沁沙地北缘的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不同类型(流动、半流动)的沙地进行植物种类年度变化规律研究,阐明飞播对不同沙地原生植被植物种类的作用,并在飞播区和对照区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植物种类的动态变化、相关植物种的侵入和消减过程.  相似文献   

4.
广西的石灰岩按性质可分为纯质石灰岩、夹硅质石灰岩、夹砂页岩或火成岩的石灰岩三种类型。不同的石灰岩风化发育形成的土壤的理化性质差异显著,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林、牧业生产,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5.
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固沙先锋植物.本文比较了位于原产地库布齐沙漠和飞播区科尔沁沙地白沙蒿的开花物候,在群体、个体、花序枝和头状花序4个水平上进行观测.旨在探讨白沙蒿在远距离飞播后开花节律的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白沙蒿在8月下旬开花,飞播区晚于原产地,个体水平平均晚7d,群体晚5d,开花高峰期晚7d.飞播区白沙蒿的开花数比原产地明显多,但个体、花序枝、头状花序的花序开放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群体持续时间差异不大.两地白沙蒿花序开放持续时间的频率分布均为单峰型.在二级花序枝水平上,飞播区以6d频率为最高,而原产地以7d频率明显为高,且分布更为集中;在头状花序水平上,两地差异较明显,原产地白沙蒿以6d频率为最高,而飞播区以4d为最高.花序枝上头状花序的开放顺序基本相似,均从近基部先开放.两地区白沙蒿的开花振幅相近,均呈"单峰集中开花式样",但原产地开花振幅曲线呈现正态分布,飞播区则为正偏态,始花更集中,而终花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6.
油松飞播林土壤质量评判及其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在北京市延庆县王家堡飞播基地,对飞播造林密度为8000株/hm2的9年生油松林设置间伐处理,强度分别为30%(弱度)、48.75%(中度)、53.75%(强度)、77.13%(超强度)4个间伐强度及0%(对照).5年后,通过飞播油松与土庄绣线菊灌丛020 cm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和土壤微生物横向比较,评价油松飞播植被恢复模式的优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间伐强度油松林土壤质量的纵向比较,探讨间伐作为飞播油松可持续经营措施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油松飞播林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低于土庄绣线菊灌丛,油松飞播林地土壤有逆向演替的潜在倾向.因此,及时对郁闭林分进行合适强度的间伐,有利于油松飞播林地可持续发展,对9年生初植密度8000株/hm2的油松幼林选择48.75%左右的间伐强度最优.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较土壤理化性质对间伐响应敏感,土壤碱性磷酸酶、毛管持水量和放线菌可以作为油松飞播林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两淮地区太原组的岩性特征、化石组合及与上覆或下伏地层间的接触关系。根据蜒类和牙形石组合特征的研究,确认本区太原组可能只相当于庙沟石灰岩至东大窑石灰岩的层位(见表1),其时代应属晚石炭世中、晚期。此外,详细讨论了太原组蜒类的生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论述了太保林石灰岩矿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床特征,分析了该区的开采技术条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该区的勘探类型,最后对该区普查阶段资源储量进行了核实,对该区石灰岩矿山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1、试验内容及调查方法 飞播试验区位于岷县西北部湾山、背后山青年林,海拨高度为2400—2700m,坡度在0~23°之间,年平均气温3.6℃。年降水量552mm.属高寒阴湿气候区。土壤多为黄绵土,植被保存较好的地段为褐色森林土,土层厚度在100cm以上,pH值7.2~7.6,飞播作业区除少量在荒山弃耕地内.  相似文献   

10.
罗明军 《临沧科技》2000,(77):23-26
本文通过对临沧地区历年来的飞机播种造林及播区管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问题进行系统讨论,为搞好临沧地区下一步飞播造林工作,巩固和提高飞播造林成效,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采用样地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湖南南部道县和嘉禾县的石灰岩山地的藤本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果是:1)石灰岩山地藤本植物的株数以卷曲类和具刺的搭靠类为主,具刺搭靠类的种类仅次于缠绕类而明显多于卷曲类,这与非石灰岩山地明显不同;2)群落从灌丛、落叶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林至常绿阔叶林的从低到高的演替系列中,藤本植物物种的丰富度、多度、S impson指数和Shannon-W iener指数都由大变少,只有P ielou均匀度指数是落叶阔叶林最高;3)乔木被藤本植物感染的种数和株数,以落叶阔叶林最高,其次是常绿阔叶林,再次是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12.
周健  林建奇  刘尧 《汉中科技》2013,(5):60-60,59
飞播作业质量不但影响播种、出苗,也关系到飞播成效与飞播成本。因此根据影响播种质量和成本高低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是不断提高飞播作业质量,降低飞播成本,增加投资效益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海南岛石灰岩地区植物区系和植被的调查研究表明,海南岛石灰岩地区共有野生分布的国家及省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6种,隶属19科,24属,其中蕨类植物4种,裸子植物3种,被子植物19种。并建议将84种海南岛石灰岩地区的珍稀濒危植物列入国家或省级保护植物名录。本在分析海南岛石灰岩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组成、分布、现状评估、濒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海南岛石灰岩地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4.
赵燕飞  刘玉兰 《科技资讯》2013,(17):129-129
石灰岩是一类用途很广的工业原料,它在建筑材料中主要被用以生产水泥和烧制石灰。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石灰岩的开发构成了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柱。广东省阳春市春湾镇的石灰岩具有重要的开发潜力,该石灰岩的开发对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对该地区的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及开发条件进行了总结,旨在探究该矿床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5.
贵州石漠化退化土地及植被恢复模式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本文对贵州石漠化的形成、地质背景以及出现的地貌类型进行了分析,并对贵州的石漠化划分为喀斯特洼地石漠化区,纯质石灰岩、白云岩组成的峰林、峰丛石漠化区, 纯质石灰岩、白云岩缓坡山地、坟丘石漠化区,白云 岩组成的砂质丘陵石漠化区与碳酸盐类岩层与非碳酸盐岩类岩层互层、间层石漠化5种类型,对这5种类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植被恢复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影响飞播造林成苗、成效的立地条件植被、土壤、坡向等主要因子的研究,找出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提高飞播造林成效的技术措施,丰富飞播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7.
贾申  喻理飞 《贵州科学》2010,28(3):29-33,55
本文针对兴义市喀斯特石漠化区域内石灰岩和白云岩两种岩石发育的土壤进行理化性质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种岩石发育的土壤在全磷、交换钙、土壤含水量、石砾含量、土壤容重及岩石裸露率,差异显著。石灰岩区除了全钾与速效钾之外,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均略优于白云岩区。白云岩区土壤pH与全氮存在负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全磷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交换钙达到显著正相关关系;全氮和速效氮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石灰岩区土壤pH与全钾存在负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与全氮达到显著正相关关系,全氮和速效氮为正相关关系。不同坡位的土壤物理特征表明,白云岩区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厚度的平均值自上而下呈现依次递增的变化规律。而其在土壤容重、石砾含量和岩石裸露率的平均值自上而下则呈现依次递减的变化规律。石灰岩区仅在土壤含水量方面自上而下呈现依次递增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提高飞播造林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飞播造林具有速度快、省劳力、投资小,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造林任务的特点。经过对我市飞播造林调查结果分析后得出,在飞播中采用植被处理、粗放整地、树种混交播种、多效复合剂拌种包衣4项综合配套技术措施,可以减少鸟鼠危害,增加种子发芽,有效提高飞播造林成效面积。  相似文献   

19.
广西西南石灰岩地区位于中国南部,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2002-2014年,对广西西南石灰岩地区的15个自然保护区、3个林区和2个水库共20个调查点进行鸟类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共记录到21目66科414种鸟类,其中留鸟245种,夏候鸟54种,冬候鸟97种,旅鸟18种;有60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1种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弄岗穗鹛为该区特有种。繁殖鸟是桂西南石灰岩地区鸟类的主体,在地理区系上呈现出典型华南区区系成分和显著的北热带鸟类属性。本研究结果反映了该地区鸟类物种丰富、鸟类多样性高的现状,其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价值应值得继续关注,但相应的保护工作还亟需跟进。  相似文献   

20.
根据作者近年来实地调查研究表明,海南岛石灰岩地区共有蕨类植物181种,隶属于37科,70属.科属的地理成分以热带性质为主,主要的科是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铁角蕨科Aspleni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凤尾蕨科Pteridaceae、卷柏科Selaginellaceae、三叉蕨科Aspidi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其种类占总数的57.9%;主要的属是凤尾蕨属Pteris、卷柏属Selaginella、铁角蕨属Asplenium、毛蕨属Cyclosorus、铁线蕨属Adiantum等.种的地理成分以热带、亚热带分布种为主,共有131种,占总种数的72.4%,其中属于热带亚洲性质类型最多,共有79种,占总种数的43.6%,温带成分在海南岛石灰岩蕨类植物区系中占14.5%.可见海南岛石灰岩地区蕨类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但同时也具有一定比例的温带成分.最后,对海南岛石灰岩地区蕨类植物区系性质及其生态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