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油松飞播林土壤质量评判及其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在北京市延庆县王家堡飞播基地,对飞播造林密度为8000株/hm2的9年生油松林设置间伐处理,强度分别为30%(弱度)、48.75%(中度)、53.75%(强度)、77.13%(超强度)4个间伐强度及0%(对照).5年后,通过飞播油松与土庄绣线菊灌丛020 cm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和土壤微生物横向比较,评价油松飞播植被恢复模式的优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间伐强度油松林土壤质量的纵向比较,探讨间伐作为飞播油松可持续经营措施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油松飞播林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低于土庄绣线菊灌丛,油松飞播林地土壤有逆向演替的潜在倾向.因此,及时对郁闭林分进行合适强度的间伐,有利于油松飞播林地可持续发展,对9年生初植密度8000株/hm2的油松幼林选择48.75%左右的间伐强度最优.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较土壤理化性质对间伐响应敏感,土壤碱性磷酸酶、毛管持水量和放线菌可以作为油松飞播林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西兰花花梗褐心病病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兰花花梗褐心病的主要症状为花球部分花梗和花蕾的发育受阻, 病花梗表面和内部有小褐斑,髓部水渍状并可扩大到花球主轴髓部. 病花球经保湿2~3 d后其切口可形成大量白色霜霉状物. 将病花球切口上形成霜霉的孢子囊回接西兰花幼蕾,结果表明,该病害是Peronospora parasitica引起的新症状, 病菌主要在幼蕾期侵染.  相似文献   
3.
为了检测林缘、农田的小气候是否可定量预测林分小气候,从模型角度分别研究林缘、农田与林内小气候的相互关系,为油松人工林小气候预测、林分生态效益的定量评价及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延庆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林分、林缘及农田的小气候监测数据,构建了林缘-林分、农田-林分立体空间的BP神经网络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借助回归估计标准误差对2种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对于集合小气候环境梯度,林缘-林内的BP模型预测精度整体高于农田-林内的BP模型预测精度;BP神经网络模型对气温、相对湿度及光照强度小气候要素测精度明显高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论:选用BP神经网络构建的林缘-林分模型实用性强,模拟精度高,可达到评价林分小气候、定量预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草坪新害虫——稻切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切叶螟是一种草坪上的新害虫,本地每年发生5-6代,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全年以7、8月份的第三、四代幼虫为害最烈.在狠抓草坪苗圃地治虫和点灯诱杀成虫的前提下,主害代用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防治低龄幼虫;用40%毒死蜱乳油加5%氯氰菊酯乳油或5%来福灵乳油防治高龄幼虫,效果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缓释肥施肥量对槲栎(Quercus aliena)容器苗生长、养分积累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响应规律。【方法】以槲栎1年生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使用缓释肥(15%N+9%P2O5+12%K2O+2%MgO+微量养分元素(TE))设置5个施肥处理0.24、0.95、1.91、3.81和5.71 g/L,测定生长季末槲栎苗高、地径、生物量、养分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与浓度。【结果】0.95、1.91和3.81 g/L施肥水平下,苗高、整株生物量、整株氮含量、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0.24 g/L的施肥水平;当施肥量增至5.71 g/L时,整株苗木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较施肥量0. 95~3.81 g/L(施氮量100~400 mg/株)时下降,苗高和生物量则无显著变化。【结论】槲栎容器苗合理的施肥区间为0.95~3.81 g/L,槲栎1年生容器苗组织矿质元素合理的浓度范围为:根系中N 1.63%~1.93%、P 0. 48%~0. 52%、K 0. 65%~0.79%;茎中N 1.11%~1.43%、P 0.24%~0.25%、K0.28%~0. 44%。从提高利用率、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角度考虑,推荐槲栎最佳缓释肥施用量为0.95 g/L,即施氮量100 mg/株;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是筛选槲栎苗木施肥量的重要指标,可推荐用于槲栎苗木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6.
不同林龄飞播油松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林龄分别为10、17和25年生飞播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林分林下植被的组成、优势种、垂直结构和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0、17、25年油松林下植被物种数分别为27、24和20种,差异较小;3种林龄林分林下植被的优势种均为土庄绣线菊+三裂绣线菊-披针叶苔草。灌木层高度随飞播油松林龄的增大而增大,而草本层高度以17年生林分林下最大。灌木层和草本层盖度都是随林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10、17和25年生飞播油松林下植被的物种Shannon Wiener指数分别为2508、0824和0776,Pielow指数分别为0779、0256和0241,随林龄增大林下植被多样性下降,表明上层乔木对林下植被发育抑制程度加大。因此在适宜时期对飞播油松林进行抚育经营进而调控林分结构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象山县沿海粘土塘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产量低。全县7.9万亩低产稻田,四分之三是沿海塘田,这些塘田全县每个乡镇都有一定面积的分布,常年亩产不足600千克。据象山县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我县塘田低产主要原因是土质粘重,土壤通体小于0.001毫米粘粒含量平均为30%左右,质地多为轻粘,部分达中粘;地下水位高,早稻生长期间一般为40~60厘米;次生潜育化严重,80%低产塘田耕层下青塥层厚度为10~25厘米;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低,速效氮不到40ppm,速效磷低于3ppm。这些障碍因子的存在除与成土条件有关外,主要是田间排水不畅所引起的。通过垄畦植稻技术的研究,旨在消除低产障碍因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8.
苗木稳态营养加载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木稳态营养加载技术目前已成为欧洲和北美苗木施肥的主要技术,广泛运用于栎属、云杉属、松属等欧美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我国于1988年利用稳态营养加载技术对兰考泡桐、刺槐、杉木、湿地松等树种的苗木进行了初步经营,21世纪以来该方面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笔者从稳态营养加载技术的理念、稳态营养加载参数确定技术、稳态营养加载在容器苗应用、稳态营养加载与树种敏感性、稳态营养加载与秋季施肥、缓释肥、菌根及苗木质量等方面,对国际上近30年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结合当今研究热点,对该领域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不同林龄油松针叶凋落物初期分解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凋落袋法,研究了北京山区24、32、40年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针叶凋落物初始化学组成、分解速率以及养分释放过程。结果表明:凋落物初始基质无机养分含量、灰分、粗蛋白、C/N在3个林龄之间差异性明显(p<0.05)。凋落物失重率季节动态变化表现为双峰型,且季节变化明显。随着林龄的增大,针叶凋落物年平均分解速率、分解系数k值逐渐增大。通过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可知,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失重率、N剩余百分率在不同林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而P、K、Ca、Mg元素的积累释放受林龄影响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0.
养分加载是调控苗木质量的重要措施。在7月份常规施肥的基础上,8、9、10月份对长白落叶松播种苗分别进行持续追肥,研究不同的氮加载量对苗木形态指标、养分浓度、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施氮后,长白落叶松播种苗苗高、地径分别比未施肥的苗木高出35.4%~52.4%和11.3%~19.0%;与常规施肥相比,持续供氮对苗高、地径均无显著影响。随氮加载量的增加,茎氮浓度无显著变化,而根氮浓度持续增大,根对氮加载比茎敏感;氮加载后苗木生物量增加显著,但处理间无明显差异。在1.5~-50℃整个降温过程中,施用氮肥苗木的相对电导率均显著小于未施氮肥的苗木;在1.5~-20℃间,施氮的苗木相对电导率未出现显著差异,相对电导率值为13.57%~23.12%;但温度由-30℃降至-50℃时,相对电导率值均急剧上升至23.28%~35.59%;360、420 kg/hm2施氮处理的苗木相对电导率显著低于常规施肥的苗木,表明对长白落叶松播种苗进行氮加载可能有利于提高苗木抗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