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进和完善了已有的光线方程的数值解法,使得该算法更具可操作性,并且给出了两种变折射率光线追迹的图形。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叙了淮北煤田太原组灰岩中的蜓类15属,62种及亚种,并建立一个蜓带Sphaerosch wagerina,二个亚带:1.Quasifusulina gracilis-Boultonia millsi亚带;2.Sphaeroschwagerina subrotunda亚带。  相似文献   
3.
基于普朗克公式,导出普朗克函数拐点光波长的普遍方程,并利用牛顿迭代法求出该光波长方程的2个根,找到普朗克公式中潜在的另外一个普适常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两淮地区太原组的岩性特征、化石组合及与上覆或下伏地层间的接触关系。根据蜒类和牙形石组合特征的研究,确认本区太原组可能只相当于庙沟石灰岩至东大窑石灰岩的层位(见表1),其时代应属晚石炭世中、晚期。此外,详细讨论了太原组蜒类的生境。  相似文献   
5.
陈广生  卢文全  蔡如华  丁宣浩 《广西科学》2006,13(3):194-195,202
引进一个计算精度因子n,导出普朗克公式eb(,λT)=C15λ(eC2λT-1-)1中光波长λ的定义域方程为10nx5j-21.2014exj 21.2014=0.利用该光波长的定义域方程取计算精度因子n=6,计算出温度为200K时的长波长界是1050.986μm,温度为6000K时的短波长界为87.855nm.说明在大多数工程实践可能涉及的温度范围内,当计算精度为百万分之一时,普朗克公式中光波长的定义域即是87.855nm到1050.986μm.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研究了顾桥太原组的的蜒类11属42种,其中1新种;建立了两个蜒类组合带,自下而上为:1.Quasifusulina tenuissima-Pseudofusulina vulgaris watanabei组合带,2.Schwagerina Postcallosa—Rugosofusulina huainanica组合带,并与江苏大屯、太原西山太原组的蜒类化石带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介绍了淮南地区太原组的剖面,讨论了岩性组合特征及变化规律,对太原组各层灰岩的对比标志进行了总结,并将千二灰(L_12)命名着沈家巷灰岩,指出该层灰岩富含蜓类化石,层位稳定,为本区标志层.从所含蜓类化石表明,本区太原组上部为Boultonia willsi—Quasifusulina tenuissima组合,下部的蜓类分带性不甚明显.根据目前资料,初步认为淮南地区缺失本溪组沉积.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描述了新庄孜太原组剖面,研究了灰岩中的(竹蜓)类动物群,计有13属41种,其中包含3个未定种。根据(竹蜓)类组合特征,可建立Pseudofusulina vulagris——Quasifusulinacayeuxi组合带,大致相当于江苏大屯太原组的Sphaeroschuagerina带,其时代应属晚石炭世晚期。  相似文献   
9.
对用ADM方法解generalized Hirota-Satsuma coupled KdV方程的收敛性进行分析,得出了该方法收敛的充分条件并给予了证明.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的蜒类采自安徽巢县凤凰山的石炭系,其含蜒地层可细分为下石灰统的和州组,上石炭统的黄龙组和船山组。灰岩中富含蜓类。研究了11属60种和亚种,根据所研究的蜓类,自上而下可明显地分成始史塔夫蜓带、原小纺锤蜓带、小纺锤蜓带、麦蜓——始拟纺锤蜓带。凤凰山石炭系的蜓类动物群可与华南的对比,但是,贵州西部威宁组底部的假史塔夫蜓带和南京船山组顶部的缪勒氏球希瓦格蜓带可能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