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提起福建,大家马上就会联想到茶,福建茶文化源远流长.福建茶文化的产生及发展,宋徵宗赵舍功不可没.他不仅喜爱饮茶,品茶赋诗,还研究茶学,撰写了<茶论>一书.皇帝的推崇,使福建茶在历史上得到了"建溪官茶天下绝"的至高荣誉,从而使福建茶文化几百年来经久不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以来茶文化即开始发展,喝茶在中国文化内容中,有特殊的意义,茶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喝茶被中国人称誉为“国饮”,中国历史五千年以来,喝茶是重要的传统饮食习俗,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了“茶”在中国人日常饮食文化与生活中的地位;在人们每天的生活作息中,茶是不可一日或缺的饮料,而客家人更是喝茶的民系。客家人为华人社会中一支优秀且出色的民系。数百年来,深受严苛环境的考验,为了生存,客家人养成了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的性格,如此的族群特性,在饮食习惯的表现上亦复如是。客家先民受限于自然条件和物质生活的匮乏,因而发展出一套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客家文化中饮茶文化,蕴涵着浓厚的礼仪规范以及文学精神,其内涵常藉由日常饮食的礼俗加以呈现。文章通过梳理出客家文化中的茶文化与茶礼俗,彰显客家先民的饮茶习惯,兹以了解客家民系俭朴、吃苦、硬颈精神及丰富的茶文学。  相似文献   

3.
信阳茶区茶毛虫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毛虫又名茶毒蛾、茶辣子,是信阳茶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幼虫群集咬食茶树叶片,严重时茶树被咬得只剩下光秃枝叉;幼虫虫体长满毒毛,人体皮肤触及时会红肿痒痛,给茶农和茶场造成严重损失.为此,我们在做了大面积调查和实验后,总结出以下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历史悠久。相传远古时代,就有神农氏遍尝百草,“日遇七十毒,遇茶而解”的佳话。从此,茶先是作为药物为我们的祖先所认识,而后又被做为饮料传遍亚洲,传遍全球。朝鲜早在新罗王(公元632-646年)统一之后,就从中国传人了饮茶的习惯。日本遣唐使传教大师最澄及弘法大师空海于公元804年人唐,分别于805年和806年返回日本,回国都带去了中国的茶籽试种于日本。自从遣唐使学问增最澄及空海在日本播下中国茶种之后,南宋时期又一位日本著名高僧庵荣西(1141——1215年),又名叶上房,于1168年及1187年先后两次人来到…  相似文献   

5.
<正> 茶树原属亚热带作物,耐寒性不强,对低温比较敏感。每当月平均气温下降到10℃,即停止生长而进入休眠期。近期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茶树能忍耐的绝对最低温度为-6℃~—18℃。不同品种或栽培条件,其抗寒性差异很大,为此解决茶树安全越冬,引进抗寒品种是关键。抗寒性强的品种,叶片较小,叶片解剖结构中栅状组织较厚、层次多、氦基酸尤其茶氯酸含量较高:茶多酚含量低,但L—EGC  相似文献   

6.
海南鹧鸪茶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鹧鸪茶系大戟科野桐属植物,具有消炎、利胆、镇痛等多种药用功效和保健作用.它既是海南民间的一种重要药用植物,同时又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代茶饮料植物.文章从民族植物学的视角讨论了鹧鸪茶名称的由来、中药古籍中关于鹧鸪茶药用功效的描述以及海南鹧鸪茶的开发利用状况,指出了目前我国在鹧鸪茶的研发过程中尚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科技部农村司组织召开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试点工作推进会。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和国际竹藤中心等4家创新中心试点建设单位负责人就试点建设进展与成效、下一步工作重点进行了汇报和交流。创新中心是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是贯穿产业链、  相似文献   

8.
多粘类芽孢杆菌肥作为微生物肥料的一个典型代表,具有营养丰富、吸收快、持续有效、淋失少的特点,当其作为微生物肥料施用给茶树时,能迅速在茶树根际、内部定植并形成"生物膜",促进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研究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田地试验,分析了多粘类芽孢杆菌肥作为根施肥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粘类芽孢杆菌肥施用后茶树的百芽重、茶叶产量、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平均提高1.33 g/百芽、1.9 g/方格、4.08%、4.75%、0.33%、1.07%.研究表明施用多粘类芽孢杆菌肥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茶树营养补给方法,也是一种环保经济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科技部农村司在京组织召开了"十二五"国家863计划"特色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项目验收会。项目针对我国特色植物研究与应用的薄弱环节,建立了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谷子、马铃薯、甘蔗、人参、桑树、茶树、胡杨、杨梅等特色植物的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挖掘和基因组信息平台,完成了亚洲棉、甘蓝、油菜等9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科技部农村司在京组织召开了"十二五"国家863计划"特色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项目验收会。项目针对我国特色植物研究与应用的薄弱环节,建立了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谷子、马铃薯、甘蔗、人参、桑树、茶树、胡杨、杨梅等特色植物的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挖掘和基因组信息平台,完成了亚洲棉、甘蓝、油菜等9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卢仝的遗迹、行迹、遗作和大量史实的考证,可以知道卢仝是属于济源的,济源是卢仝“七碗茶歌”的创作园地,卢仝茶文化在日本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2.
红茶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确定了红茶饮料适宜的工艺参数: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10 min,茶叶加量 1. 5%.探讨了影响成品色泽、气味和滋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就氢化物一原子荧光法测定茶叶中硒含量探索建立快捷、方便的样品处理方法.从加混酸的比例、加混酸消化时间、超声波的时间3个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比较.样品称量后直接加混酸经20min超声波,硒的提取效果最好,可以大大提高茶叶样品前处理效率,显著缩短样品的检测 周期.这是一种省时、经济、操作简便的茶叶样品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实验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教学实验中从茶叶提取咖啡因的方法,阐述升华法、微波提取法、微型实验法的优化实验条件及特点,提出了在该实验中引入咖啡因的鉴定和含量分析的改进办法。  相似文献   

15.
系统分析了目前我国在城市绿化中存在的不适宜做法,如重草轻树、贪大求洋、注重形式、缺乏人文关怀等,并提出合理建议,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南省信阳市产茶历史悠久,茶产业已发展成为信阳市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积极推动信阳市茶产业的发展十分必要。通过对河南省信阳市茶产业流通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信阳市茶叶产业在一定时期的发展趋势,为当地相关部门和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进而对加快信阳市茶产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针对采用传统的实验方法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存在着产率较低、产物色泽不好等问题,奉课题从脱色、滤液浓缩和升华等实验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发现了实验中成败的关键步骤——升华温度的控制方法,通过改进不仅提高了茶叶中咖啡因的收率和产品纯度,而且缩短了实验反应时间.用电热套代替砂浴,95%工业乙醇作溶剂,萃取时间为1.5h,15g绿茶中咖啡因的最高收率可迭160mg.  相似文献   

18.
19.
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3种雉科鸟类的种群繁殖密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4—7月,采用录音回放和样点统计的方法,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3种鸡形目雉科鸟类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和雉鸡(Phasianuscofchicus)的种群繁殖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种雉类在保护区原生林中的种群繁殖密度(占区雄鸟/km2)分别为9.05,5.54和0.92,而在次生林中则分别为15.75,8.90和4.45.3种雉类在保护区次生林中的种群繁殖密度均高于原生林,但在以往3种雉类较喜好的茶地中没有发现其繁殖.喜欢在林缘生境筑巢和不同雉类的生活史特征等因素可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但保护区内遗弃、荒废和无人管理的茶地,已经对许多鸟类的繁殖和觅食活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