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麻临床和动物实验的研究表明,针刺镇痛效应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变化有关。研究在针刺的作用下,参与镇痛的神经结构、递质和体液因素的作用机制,不仅对阐明针麻原理有着重大意义,而且通过改变这些神经结构、递质和体液因素的机能状态,对于提高针麻效果可以提供有效的途径。环一磷酸腺苷(CAMP)对各种不同动物的各种不同组织的代谢与生理功能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第二信使,它参与神经系统的突触传递和激素合成、释放及其生理作用过程。因此,针麻过程中环一磷酸腺苷在有关器官组织中的变化,以及外源性CAMP的使用,对于针刺镇痛效应和内脏牵拉反应的影响,将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针刺过程中是否有体液因素参与作用,过去一直没有取得直接证据。去年(1972年)在全国针麻会议上有人报告,采用交叉循环方法观察到:在交叉循环情况下针麻甲兔可使乙兔痛阈提高;针刺甲猫可使乙猫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受到抑制;刺激甲狗腹腔神经丛可使乙狗内脏牵拉反应减弱;将针麻后的甲狗脑脊液给乙狗做脑室灌注也可提高乙狗痛阈。从而,取得了针刺过程中体液因素作用的直接证据。但是,针刺对机体生理机能活动作用中是否也有体液因素直接参与,尚未见有报导。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我们通过用血液交叉循环方法对未受针刺的家兔小肠蠕动进行了观察,见到针刺后小肠蠕动发生变化,提示了体液直接参予了机体生理机能活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药麻和睡眠时脑游离氨含量降低,针麻与药麻的最主要不同在于前者处于清醒状态,后者处于抑制状态,但在外科手术上针麻往往能收到药麻时同样的镇痛效果。推测针麻与药麻之间在脑机能方面很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物质基础。本文用小白鼠为针麻模型,测定了鼠脑各部氨含量的变化,发现大脑皮层和丘脑,而特别是丘脑氨含量的变化对针麻具有明显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针炙原理,祖国医学遗产中早有记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故血和则经脉流行。”所谓经脉不通则痛、气伤则痛,说明血气与痛的形成及消退有着密切的关系。用现代主理解剖学的观点来理解,它可能和神经系统、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活动有关,即神经——体液在机体的针刺镇痛调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刺麻醉的临床实践表明:针刺镇痛效应的出现,需要一段诱导时间;针麻后不留针,仍可进行手术。这都说明针刺镇痛的发展与消退需要一个过程,从这个过程的缓慢和持久的特点来看,可能有体液因素的参与。动物交叉循环的实验也指出,通过神经的作用,可能有某种体液因素产生。在针刺的作用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出现明显的变化。如针刺免或大白鼠某些穴位,肾上腺皮质活动明显加强,表现为尿中17一酮类固醇含量增加、肾上腺皮质变厚增重、皮质内胆固醇及抗坏血酸含量减少、束状带糖元下降、碱性磷酸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高、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减少等。在临床实践上,也发现  相似文献   

5.
针麻原理问题,全国各地已有不少研究,提出许多看法。经络观点认为,针麻是通过经络系统的传导,影响气血而起镇痛作用的[1];神经观点认为,针刺是通过神经系统而发挥镇痛作用的[2]。经络与神经是什么关系?针刺是怎样发挥作用的?这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经络学说和神经生理学说都以人体及动物为材料研究其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姜开采等观察了309穴,与神经有关者225次,占72.8%[3]。对穴位下感受器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建立实验针麻研究的定量方法进行了探讨。在针麻领域中引入正交设计法,选出适宜于本实验针麻手术的条件,并验证了效果。提供实验针麻手术的选穴与切口间可能存在经络机能联系的进一步证据。  相似文献   

7.
大量临床实践及动物实验表明,机能调整可能是针刺镇痛的基础。即在针刺作用下,机体内发生一种生理范畴的积极主动的调整过程,通过神经——体液系统,改变机体的原有机能状态,使之达到新的统一,从而影响痛阈,起到针刺镇痛效果。针刺作用下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及其与针刺镇痛的关系,已有不少报导。我们用脑内激素埋藏技术,在大白鼠下丘脑腹内侧核埋藏氢化可的松,可以阻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并发现这样的大白鼠动物模型,其针刺镇痛效应下降。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系统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能否激活这一系统,同时观察动物痛阈及针刺镇痛效应的变化,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阐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与针刺镇痛的关系,而且从临床实践角度来看,通过机能调整探索克服针麻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也将是有意义的。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环一磷酸腺苷(CAMP)与三磷酸腺苷(ATP)合用可以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因此,我们应用这一方法希望激活大白鼠这一系统时,观察动物痛阈、肾上腺抗坏血酸及针刺镇痛效应等的变化,以便进一步了解这一系统与针麻效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针刺麻醉是我国中西医结合而创造成功的新型麻醉技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阐明针麻原理是一项迫切、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许多研究工作说明,机体机能的调整是针麻原理的基础。在这种机能调整过程中,神经和体液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对疼痛进行调整,从而提高了痛阈。我们在研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时发现,在大白鼠下丘脑腹内侧核埋藏氢化可的松可以明显抑制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机能活动,使肾上腺皮质萎缩,而明显削弱针  相似文献   

9.
探讨针刺穴位,究竟对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发生什么影响,是研究针麻原理的课题之一。大脑皮层的诱发电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感觉冲动的传入过程以及皮层的机能状态。近年来,针刺对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影响,在动物上进行试验,已有许多报道,但在人体上进行试验的报道不多。现在,我们试图以人的头顶诱发电位(Vertex Potential)作为  相似文献   

10.
在针麻原理研究中,探讨针刺穴位对大脑皮层机能状态的影响,多采用诱发电位方法。然而,这类方法所得的结果,只能看作是针感信号和疼痛刺激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各级部位相互作用的最后结果。大脑皮层本身是否受到针刺的影响,尚缺乏直接证明。大脑皮层直接电反应(Direct Cortical Response简称DCR)是直接刺激皮层表面,在近旁引导出的电反应。一般认为,DCR反映皮层神经元的机能活动。本工作以DCR为指标,研究针刺穴位对皮层机能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针刺在临床上广泛地应用于人和动物的传染病、炎症、变应性疾病和热性病。实验研究证明,针刺能激活抗体的反应,使白细胞增多,激发吞噬作用和对原虫、肿瘤、X射线侵害的防御机制。针刺的某些效应是通过外周神经、脊神经、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以及这些神经系统的反射的参与而实现的。看来下丘脑可能含有免疫调节中枢。从下丘脑释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肿瘤细胞凋亡调控因子ASPP(Apoptosis-stimulating protein of p53)家族蛋白(ASPP1,ASPP2,iASPP)在猕猴神经系统细胞早期发育过程中是否存在变化,并初步研究其变化趋势,通过体外诱导猕猴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模拟猕猴神经系统细胞早期发育过程,并对此过程中细胞内ASPP蛋白量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使用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初步检测出,肿瘤调控因子ASPP家族蛋白在猕猴神经系统细胞早期发育过程中在蛋白量和蛋白分子量上有变化,并且可以初步了解其变化趋势.该实验结果表明ASPP蛋白家族作为肿瘤细胞凋亡调控因子与猕猴神经系统早期发育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许对将来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和肿瘤发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针刺作为对穴位的机械作用可以使神经系统产生相应的神经电信号.针刺手法不同,诱发的神经电信号也有所不同.为了探究不同针刺手法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设计了4种不同手法针刺大鼠足三里穴位的实验,获取脊髓背根神经束动作电位序列,采用现代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特征提取.结合小波理论与信息论建立小波能量熵方法,得到不同针刺手法的能量...  相似文献   

14.
对针刺麻醉机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韩济生院士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麻醉是1950年代在中国出现的医疗实践。针麻的有效性和生理学机理曾经成为中国医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韩济生院士是针麻机理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访谈者在研读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口述史访谈问题。受访者就这些问题讲述了自己走上针麻机理研究之路的原因,描绘了此项研究与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及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评析了不同研究进路的利弊得失,总结了研究结果得到国际认同的原因以及留下的遗憾,并论证了自己对于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坦诚地指出了针麻研究面临的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5.
针刺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大鼠延髓Gs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快速性心律失常大鼠延髓中GsmRNA的变化,探讨其在心律失常时的作用。针刺乌头碱所致的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双侧“内关”穴,给予电针刺激,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延髓中鸟苷酸结合蛋白(简称G蛋白)中GsmRNA的相对含量。得出: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变化;心律失常可能和延髓中G蛋白基因表达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6.
实验采用中缝大核(NRM)内微量注射、胃内压记录、针刺调节胃运动变化等方法,研究NRM相关神经递质、受体及细胞因子与电针影响大鼠胃运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电针显著抑制胃收缩幅度,对胃收缩频率无影响.NRM内分别注入5-HT和IL-6均能加强针刺对胃收缩幅度的抑制效应.NRM内注入纳洛酮可反转针刺效应.NRM内注射L-NAME能加强针刺抑制胃收缩幅度的效应,而NRM内注射L-Arg则可减弱或反转针刺效应.结果表明,电针足三里穴可明显抑制胃收缩幅度,针刺效应可能是通过NRM中阿片肽实现的,并通过NO调节针刺效应.NRM中的5-HT及IL-6可影响针刺对胃收缩幅度的调节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共同参与了针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神经干细胞(NSCs)是神经系统发生的始祖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NSCs的研究不仅对阐明神经系统发育有重要意义,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也提出了新的思路.研究NSCs定向分化的诱导因素和机制对NSCs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在体外神经干细胞培养鉴定和扩增的基础上,观察了抗坏血酸(AA)对NSCs定向诱导分化作用,并探讨了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和可能的信号传递途径.结果表明AA诱导能明显促进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特异性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转运子(DAT)mRNA和蛋白表达;NSCs表达Ptx3和较弱的Nurr1,不表达TH,DAT和Shh;诱导后Ptx3表达无变化,Nurr1,Shh,TH和DAT表达增强.Erk阻断剂PD98059能阻断AA对Nurr1,TH,DAT mRNA的作用.提示Nurr1参与AA定向诱导,AA可能通过Erk1/2信号转导途径起作用.研究为获得足够的治疗帕金森氏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对AA定向诱导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对更好地发挥NSCs移植治疗帕金森氏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神经系统在动物机能活动的控制与调节中起着主导作用,因而研究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化学基础就有着重要意义。研究在个体发生及形成中神经系统的化学过程,乃是研究神经系统机能生物化学的一个良好的途径。(1952)及Waelsch(1955)等  相似文献   

19.
猪的电针麻醉,在临床应用上,各地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猪易于嚎叫、骚动,其麻醉效果往往不如牛、马等其他家畜,针麻的“三关”问题——肌肉紧张、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显得比较突出。猪为六畜之首,提高猪的针麻效果,不仅可以提高临床实用价值,促进养猪业的发展,而且对于提高其他家畜的针麻效果和原理探讨方面都会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针刺调整功能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灸学是中国医药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向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为什么小小的银针扎在穴位上,即可对机体的功能产生全身性的调整作用,从而维持机体相对的动态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呢?十多年来,我们研究所在中西医相结合,多学科协作的基础上,采用了生理、生化、解剖、组化、免疫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针刺镇痛、抗休克、针刺治疗心血管疾患及疟疾等方面入手对针刺治病过程中的调整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揭示了一些基本规律,现将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概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