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石英、萤石、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分析,对甘肃省干沙鄂博稀土矿床成矿流体的特征、演化及成矿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矿床中发育大量包裹体,按室温下的成分相态特征,将其分为熔体包裹体、流体-熔体包裹体、气液H2O包裹体、气液CO2包裹体、CO2-H2O包裹体和含子矿物的气液H2O包裹体、含子矿物的CO2-H2O包裹体等7种类型.在成矿过程中,包裹体组合从熔体包裹体→流体-熔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变化,反映了成矿介质经历了从岩浆→岩浆+热液→热液的演化过程.在岩浆-热液成矿期,流体-熔体包裹体大量存在,以及富H2O相CO2-H2O包裹体与富cO2相CO2-H2O包裹体密切共生,表明成矿时曾经发生两次不混溶作用,早期岩浆-热液不混溶作用导致萤石和REE-氟碳酸盐的晶出,而CO2-H2O不混溶作用引起了硫化物的沉淀.  相似文献   

2.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的矿物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矿物学的角度寻找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斑岩体岩浆热液出溶的证据,建立起岩浆-热液过渡的详细过程。通过电镜扫面阴极发光对矿物的显微结构进行细致观察,并结合矿物化学特征,得到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的信息:(1)石英斑晶具有强烈的溶蚀结构,蠕虫状石英斑晶中溶蚀湾切断石英第一阶段的生长环带;(2)显微空腔将豆荚状或糖状结构石英与破布状黑云母(较少磷灰石、磁铁矿)、长石等相连接;(3)斑岩中伴生萤石,黑云母和角闪石中的F含量高;(4)斑岩体中流体包裹体与富挥发分熔融包裹体共存。岩浆挥发分作为主要的流体相被挤出岩浆并以气泡的形式聚集在岩浆房外壳顶部,并使已固结的矿物发生自交代。随着易挥发组分的增多,使气体压力大于束缚压力,导致岩浆外壳和邻近围岩突然破裂。岩浆流体沿着围岩裂隙流出并以热液的形式交代围岩。同时,由于减压造成岩浆热液的二次沸腾,使成矿元素沉淀。  相似文献   

3.
甲马铜多金属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火山-岩浆弧中的一个弧后盆地,并赋存于该盆地上侏罗统多底沟组礁灰岩与下白垩统林布宗组下部的砂板岩之间,矿床的含矿岩石为矽卡岩.作者在对其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其中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均一温度、包裹体成分的研究,并与典型岩浆热液接触交代矽卡岩矿物流体包裹体和现代海底热(卤)水的对比,显示该矿床层状矽卡岩矿物的形成温度、流体成分与典型岩浆热液接触交代矽卡岩存在较大差异;而与现代海底热(卤)水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推断甲马矿床层状矽卡岩的形成与岩浆热液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而很有可能是与盆地演化过程中的热(卤)水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新疆阿尔泰库威和可可托海伟晶岩绿柱石中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新疆阿尔泰库威伟晶岩和可可托海3号脉伟晶岩中绿柱石所含的包裹体。两地绿柱石中包裹体类型有两类:含硅酸盐子晶流体包裹体和气液流体包裹体。对含硅酸盐子晶流体包裹体各相成分进行了拉曼探针测定研究,同时对各类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探讨了包裹体形成机制,两类包裹体代表残余伟晶岩岩浆演化的不同地球化学阶段捕获。含硅酸盐子晶流体包裹体捕获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时的一种超临界流体,捕获温度大于460~480℃;气液流体包裹体捕获热液阶段时的流体,捕获温度大于310~360℃(均无压力校正)。两类包裹体捕获压力范围为1.5~3.7kbar。  相似文献   

5.
吉南白山市板庙子金矿床成矿流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庙子金矿是老岭成矿带上近年来发现的大型隐伏矿床.为研究成矿流体的性质及元素沉淀机制,运用显微测温、激光拉曼探针技术,对其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进行系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其次为富气相包裹体、纯液相包裹体;2)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在113~355℃之间,成矿流体盐度为0.87~7.85wt%(NaCl),密度为0.60~1.0g/cm3;3)气体成分主要为H2O、CO2.研究结果表明初始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密度,气体成分以H2O、CO2为主的流体,成矿过程中与变质流体等的混合是其成矿的主要机制;该矿床为受层位与断裂共同控矿、早期有岩浆活动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6.
矿物中的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岩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或晶格缺陷或穴窝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的那部分物质。矿物中的包裹体按物理状态分主要分为以下两类:Ⅰ、流体包裹体,又可根据组成的不同分为七个亚类:ⅠA.纯液体包裹体;ⅠB.纯气体包裹体;ⅠC.液体包裹体;ⅠD.气体包裹体;ⅠE.含子矿物包裹体;ⅠF.含液体CO2包裹体;ⅠG.油气包裹体;Ⅱ、熔融包裹体,又可根据相态特征分为三个亚类:ⅡA.非晶质熔融包裹体;ⅡB.结晶质熔融包裹体;ⅡC.晶质一流体熔融包裹体。本文从综述的角度对矿物包裹体的定义、分类、研究方法及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其新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缅甸硬玉中的包裹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显微分析表明,缅甸硬玉中的包裹体分为4种类型:固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和熔融包裹体.利用显微红外光谱定性研究流体-熔融包裹体中的物相,其有机物不只是单一的甲烷相;用热台测得流体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和熔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为290~430、630~720和820~910℃,熔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代表其成岩的下限温度,远大于缅甸硬玉所处的低温变质环境.推测硬玉形成与熔体密切相关,其后受区域变质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8.
陕西凤县八卦庙金矿流体包裹体的成分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赋存于南秦岭泥盆系浅变质碎屑岩中的陕西凤县八卦庙金矿主成矿阶段的石英中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发现八卦庙金矿成矿流体盐度变化较大,从中等偏低盐度到富含子矿物的高盐度流体包裹体均有分布,通过光学显微镜,EPMA、SEM/EDS观察发现子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石盐及一些成分复杂的子矿物,LRM分析流体包裹体成分以富含CO2为特征,除此之外还检出了CO,CO2,CH4,H2S,C2H4等,表明矿床成矿流体具有相对还原的复杂物理化学条件,不同于一般的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9.
海拉尔盆地布达特群热流体活动频繁,脉体发育。脉体中发育3种不同类型烃类包裹体,即旱期富CH4气态烃类包裹体、中期液态烃类包裹体、晚期气液两相烃类包裹体。通过对3种烃类包裹体宿卞矿物特征、均一温度测定、宿主矿物化学成分的分析,指出铁白云石脉的形成与岩浆成因及低温热液作用有关,石英脉的形成可能来源于深部流体。早期石英脉中富CH4气态烃类包裹体可能同样来自于深部;中期铁白云石脉中液态烃类包裹体是热事件作用中高温变质水分解并携带了围岩中烃类物质进入裂缝中沉淀而成的;晚期石英脉、铁白云石脉中气液两相烃类包裹体则代表了布达特群油气成藏时油气运移、聚集的结果。结合沉积理藏史和热演化史恢复,认为布达特群成藏时间为60- 105 Ma,即伊敏组沉积初期开始,一直延续到青元岗组。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学等分析,研究大福楼矿床成矿流体的性质及其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大福楼锡矿共发育6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即Ⅰ型(单相气相包裹体)、Ⅱ型(单相盐水溶液包裹体)、Ⅲ型(两相富蒸汽包裹体)、Ⅳ型(两相富液体包裹体)、Ⅴ型(含CO2相包裹体)以及Ⅵ型(含NaCl子矿物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0~430℃,主要的成矿温度为120~145℃和380~430℃。流体包裹体盐度变化不大,介于17.00%~22.00%之间,属于高盐度流体,具有岩浆热液的标志;流体密度为0.158~1.105 g/cm3,压力为12.0~65.0MPa,属于中高压力的成矿流体。大福楼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与大厂矿田其他矿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其可能相似的来源与演化。  相似文献   

11.
周文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0):5908-5914
通过对尾硐铜镍硫化物矿床矿区地质特征、矿体分布特征、矿床矿化特征和S同位素分析,认为该矿区内各岩相带呈渐变过渡关系,为同期侵入岩体,存在深部岩浆熔离作用。橄榄苏长辉长岩和辉长苏长岩是矿区内主要赋矿岩体。S同位素分析显示其主要为幔源原生硫;但也可能有硫通过地壳混染作用加入。含矿岩浆深部熔离和岩体侵位后的岩浆分异结晶是导致金属硫化物富集成矿的主要过程。岩浆期后热液的叠加改造作用对部分地段的成矿物质富集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宝兴厂无矿化斑状花岗岩石英斑晶和煌斑岩石英脉、矿化阶段辉钼矿石英脉、黄铜矿-辉钼矿石英脉、黄铁矿-辉钼矿石英脉、黄铜矿-黄铁矿石英脉以及黄铁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及包裹体成分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石英斑晶和石英脉原生包裹体中发育富气相包裹体和富液相包裹体2种类型.流体包裹体以中高温(a.v.250.7℃~450℃),中盐度(a.v.6.65%~10.78%NaCl.eqv)为特征,但是无矿化的石英流体包裹体温度和盐度较矿化阶段石英流体包裹体要高.矿化阶段的成矿流体捕获压力(3.90~13.4 MPa)及成矿深度(0.53~1.30 km)均显示该矿床形成于浅成的环境,与斑岩成矿系统一致.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气相组分以水蒸汽为主,伴有少量的CO_2,液相成分中主要富含Na~+和Cl~-成矿流体,总体上属于NaCl-H_2O体系.综上所述,宝兴厂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与多阶段侵入体相关,暗示其成岩主要与金沙江—哀牢山一带岩浆作用有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流体成分的测试数据,代表着早期岩浆流体出溶与晚期对流循环的大气降水混合的热液事件.  相似文献   

13.
广东长坑-富湾金、银矿床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广东长坑-富湾金、银矿床的金矿石矿物中观察到单相盐水溶液包裹体和两相盐水溶液包裹体,银矿石矿物中除此还有单相气体包裹体和两相气液包裹体。测得包裹体均一温度:金矿128-200℃,银矿在185-280℃之间,均为中一低温;包裹体盐度:金矿6.0%-9.5%(NaCl,个别高于10%),银矿6.0%-8.2%(NaCl)和9.7%-15.9%(NaCl,个别低于6%);包裹体密度:金矿0.878-0.991g/cm^3,银矿0.833-1.018g/cm^3;成矿压力在27.0-31.0MPa左右,银矿化较金矿化高;金矿成矿流体属K-Na-Cl型,银矿是Na-Ca-Cl型,它们的流体成分不同于现代海底喷流和海水环境中的成矿流体;NaCl-H2O体系的T-S-D相图反映金、银矿床的成矿流体介于临界和饱和曲线之间;金矿成矿流体介质水为大气降水或建造水,银矿的成矿流体水是大气降水与火山-岩浆水的混合水。说明长坑-富湾金、银矿成矿不是在海盆中由热水沉积作用形成的,而是热液交代作用的产物;成矿流体属亚临界、中-低温、中-低盐度的高密度流体,要形成如此大规模金、银矿床,成矿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热液环流机制。  相似文献   

14.
包裹体研究表明,河南鲁山黄土岭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成矿流体为低盐度、中低温度、高硫、富HCO和Cl-及碱金属离子的热流体。包裹体类型有CO2,CO2-H2O及H2O三种,它们在矿物中共生,并且各自的密度、盐度有区别,表明包裹体捕获时流体发生过沸腾作用,有过相态分离。包裹体水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热液以变质水为主,混有一定量的岩浆水与雨水。沸腾作用、相态分离是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CO2包裹体大量出现、流体中CO2的高含量、富硫等是这类矿床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5.
燕子沟金矿床位于四川省丹巴县,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松潘-甘孜造山带东缘.泥盆系危关组炭质千枚岩、板岩是主要的赋矿围岩.成矿过程分为沉积成矿期、热液期和风化期,其中热液期是金的主要成矿期.流体成矿过程包括3个阶段:石英-金硫化物阶段、硫盐-金(银)石英阶段和铅锌硫化物-金-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以VCO2、LCO2和LH2O三相与两相包裹体为主,主要是H2O-CO2三相水溶液包裹体,另有纯液相和含CO2单相包裹体存在.金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中温(285~295 ℃)、浅成(0.11~0.92 km)、低盐度(w(NaCl) =2.22%~9.21%)、低密度(0.75~0.85 g/cm3)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岩浆岩体与矿化关系密切,既为成矿提供热源,也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来源,并与大气降水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了沉积-热液改造型浅成中温金矿床.  相似文献   

16.
根据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组成分析, 分3组讨论了中条山西南地区辉绿岩岩墙群的成因。结果表明: 它们都是富集地幔源区源岩部分熔融的产物。第1组岩墙是初始岩浆经历少量的铁镁质矿物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 第2组和第3组岩墙是玄武质岩浆又经历壳幔岩浆混合和斜长石、钛磁铁矿等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 第3组岩墙可能受地壳混染和后期热液蚀变的影响较大。它们都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 可能与熊耳?中条拗拉谷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7.
探讨河南省栾川钼钨铅锌银多金属矿集区内不同矿床类型、不同成矿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S、Pb、C、H、O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研究区内不同类型矿床具有统一的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是由斑岩体中心向外不断演化的岩浆热液流体体系。区内不同类型矿床均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2~131Ma B.P.)岩浆热液活动的产物,钼钨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以晚侏罗世花岗斑岩体为中心,由中心向外分为中心成矿带(斑岩-矽卡岩型钼钨矿床)、过渡带(矽卡岩型硫锌多金属矿床)和边缘成矿带(热液型铅锌银矿床)。由中心向外,成矿时代具有由老到新的变化趋势,矿物组合和蚀变类型具有由高温到低温变化的特征,成矿流体具有由高温-高盐度岩浆热液流体向中低温-低盐度流体演化的趋势,晚期大气降水加入特征明显。由于不同成矿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差异和成矿流体运移路径上物理化学条件的不同,富含成矿物质的深源岩浆热液流体在斑岩岩浆热动力驱动下,形成了一个以燕山期花岗斑岩岩浆侵入活动为中心,时空密切关联的钼钨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岩浆结晶演化特点、岩浆热液过渡与矿化的关系。利用Linkam TS1500热台对甲玛矿床含矿斑岩石英斑晶中的熔融包裹体进行鉴定、均一温度测定,采用电子探针与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探针对石英斑晶中的熔融包裹体进行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表明,含矿斑岩体形成温度为630~880℃。Na、Ca等元素易富集于岩浆挥发组分中,挥发组分饱和出溶形成高温、高盐度流体,成矿元素从最早的岩浆结晶分异阶段开始,强烈地选择性进入挥发性气相中进行迁移,出溶的挥发组分中具有成矿元素的初步富集。矿床在成因上与斑岩-夕卡岩成矿系统中的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上宫金矿赋存于中元古代熊耳群弧陆弧火山岩建造,其成矿流体活动分为早、中、晚三期,分别以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矿物为标志,矿化温度分别集中在320 ̄380,220 ̄300,120 ̄200℃;不同期初矿物包裹体的形貌、流体成分等也有明显差异,中期流体的〔(K+Na)/(Mg+Ca)〕明显低,有利于金沉淀。从早到晚,成矿流体由变质流体向大气降水热液演变。矿田构造和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中生代华  相似文献   

20.
浙江衢州地区铀成矿流体来源及其迁移富集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路和大洲火山岩盆地分属于不同的大地构造位置,是赣杭铀成矿带东段重要的产铀区,其成矿特征具有很强的代表意义。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该区发育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CO_2(含)多相包裹体、纯气体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其均一温度和盐度在成矿期明显增高。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显著发育,表明铀成矿是在流体沸腾作用机制下形成。成矿流体总体为富含卤素、硫及碱金属的C-H-O流体,δ~(34)S值在大洲矿区为2.6‰~5‰,平均为3.8‰,在新路矿区为-16.3‰~14.9‰,平均为2.1‰,结合不同区段地质特征分析,认为成矿流体来源于地壳深部或上地幔。研究认为深部铀元素是通过铀氢化物、铂合金氮化物从上地幔、地壳深部迁移至地壳浅部成矿,浅部铀元素是通过热液蚀变萃取并以碳酸盐配合物迁移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