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岁时节日民俗,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不同的民俗事象传承。西藏的岁时节日民俗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对自然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同时也从包罗万象的节俗活动显示出雪域高原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文章通过对西藏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节日的分类、节俗产生的内动力、节日的发展演变规律的释析,探讨西藏节日习俗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西藏某些节日已经从纯民俗事项衍生发展为集展佛、文化演艺、商品展销、投融资洽谈、烹饪展示、观光旅游和文化产品博览为一体的大型节庆活动,已间接拉动了节日民俗旅游业,从而为西藏GDP的持续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认为西藏节庆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并从政府引导、法制保障、人才培养以及与地区横向联合等方面提出了科学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中,内容最生动、数量最多、最富色彩、最有价值的是爱情婚姻诗。从民俗学的角度看,《诗经》又是一部反映我国民俗的生活画卷。《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从岁时节日、社会生产、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方面展示了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间的民俗文化内涵及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对《诗经》爱情婚姻诗的民俗进行研究,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汲取和继承《诗经》的艺术营养,丰富和繁荣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  相似文献   

4.
《民间文化与立体思维》是北京大学段宝林教授所著,2010年5月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他从451篇文章中选178篇,分为理论与方法、故事与歌谣、长诗曲艺、民俗本体论、民俗学方法结论、物质民俗、精神民俗、民间节日、文艺  相似文献   

5.
《荆楚岁时记》是一部重要的民俗专著。它在民俗学上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它是我国第一部地域岁时民俗志;二、它是一本“眼光向下”的民俗著述;三,它是一本时俗源流名著,对后世时民俗志创作起到了典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清嘉录》是清朝嘉、道年间由苏州吴县顾禄撰写的地方岁时记,它从岁时这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江南日益成熟的城市民俗。从大体上讲,城市民俗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完全由城市所独立形成的民俗;二是由由乡村民俗演变而成的城市民俗。在《清嘉录》中,前者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商业、娱乐休闲和服务业、岁时礼俗等方面,后者则更多地渗透在市民的日常生活起居中。  相似文献   

7.
妇女的穿戴打扮 ,往往在节日里表现得最为突出 ,甚至具有明显的超乎节序的特色 ,形成节日民俗一大景观。明代市情小说《金瓶梅》堪称最好注脚。明朝妇女在元宵节期间喜穿白绫的习俗 ,《金瓶梅》中有多处与此相关的描述 ,可与明代史料互为补充、印证。白绫衫 (袄 )在明代成了元宵节物 ,妇女必备。不惟如此 ,白色衣服在平日也是很受人喜欢的便服。因此 ,由《金瓶梅》我们可以一窥明代妇女习俗 ,妇女元宵夜走百病时穿白绫乃是其中服饰民俗之一。这在服饰民俗史上也是一个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8.
《荆楚岁时记》作为一部时代最早、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描写古代荆楚地区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民俗专书,不仅为我们保存了我国古代荆楚地区民俗等多方面的珍贵资料,而且还开了各种地方岁时民俗记录专集的先河。因此,《荆楚岁时记》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城市作为"人类思想文化创新地"理应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镇。青岛财神节的热闹与冷清折射出有民族文化"活化石"之称的传统民俗节日在后现代文化多元化社会中的处境。传统民俗节日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却面临着在一个几乎全新的文化生态中重新建构自己生存空间的问题,后现代城市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空间的建构主要包括民俗节日的社会心理和意识空间的建构,民俗节日物质文化空间的建构,民俗节日生活和社会交往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地走访、入住民居、参与生产劳动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方法,对漳州云霄县6个乡村重要的历史节日民俗进行挖掘考证,以管窥闽南乡村节日民俗的特点和社会文化内涵。调查发现:闽南节日民俗所包涵的内容和信息颇为丰富,但地理区隔与宗族传统造成了各村节日民俗在内容、时间和形式上的显著差异性;不同的节日民俗亦反映出闽南乡村民众的思想动向与精神寄托,反映了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物质生活民俗层面的变异将逐步引发深层的社会生活民俗和精神生活民俗的变异。通过对处于农业模式转型期的多依村进行田野调查,发现现代农作物品种和农业技术的引进可产生节省资源和加强对外交往等效应,并带来饮食民俗、信仰民俗和岁时节日民俗等方面的一系列变迁;同时揭示了生物多样性与化多样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阐述了保护地方作物品种对维持地方民俗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艺民俗批评以文艺人学观和文化民俗基因理论为基准,探讨文艺批评术语形成、批评空间构建、批评原理阐释和具体文艺批评实践等各个环节所受到的民俗沾溉。从有形物质民俗生活相、无形心意民俗生活相和行为社会民俗生活相等方面对贺拉斯《诗艺》的民俗予以梳理,可以生动展示其贵妍多姿的文艺民俗图。这些民俗意蕴的生成。取决于贺拉斯对其文艺民俗的文学批评观念表达。他不仅首次确立了“合式”、“合理”和“寓教于乐”的文学批评范式,还根据民俗承栽的民俗事理、民俗情趣与其批评观点之间的意义关联来随“俗”赋意:采掇民俗事理以直赋其意;化撷民俗理趣以类比推演;指摘民俗“馊”弊以皈依正意;激活民俗意象以转深其意。  相似文献   

13.
日本僧人圆仁所著嵌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了他在中国游历九年多所见闻的唐代社会生活,节日习俗是其中的一个侧面。该书所记载的节日有除夕、元旦、元宵节、立春、寒食节、清明节、三月三、五月节、中元节、立秋、冬至等。他还将中国节日与日本节日加以比较。他对新罗侨民八月十五节的记述尤为引人注意,并引起了中秋节源头之争。所记节日生活都是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亲身见闻,真实可信,细节丰富,是研究唐代节日民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4.
节日纪念物是特定节日习俗整体的组成部分,是节日文化内涵的延伸形式和物化形态。节日纪念物的利用与开发有助于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繁荣壮大。它对传统节日现代性的建构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维系人们的节日情感,丰富人们的节俗活动;第二,营造浓重的节日氛围;第三,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顺利传承有赖于节日纪念物消费市场的推动。节日纪念物的设计、开发与销售,必须依托、尊重、利用相关的民俗规律。目前传统节日纪念物的性质可分为旧物新用、创用新物、旧物旧用等3种情况。民俗总是在传承中不断演变的,节日纪念物也在不断地进行功能调整或品种更新。  相似文献   

15.
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人们又开始重视对人民群众风俗民情的研究,人民群众也继承着富有民族特色和积极意义的生活习俗,应该说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反映,也是继承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适应民俗研究的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对传统民俗的兴趣,我校中文科古典文学教研室编选了一部《唐代民俗诗选》(待出版).这里选登书中节日民俗的寒食和饮食民俗的饮茶两类.  相似文献   

16.
《蒙古律例》和《回疆则例》是清代治理西北边疆最为重要的两个民族法规,充分体现了清朝"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边疆治理方略。这有利于清朝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实现对西北边疆的有效管辖和开发,基本上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近代,在西方国家主权观的侵袭下,清朝通过《蒙古律例》和《回疆则例》等管理西北边疆的传统方略,在巩固疆土方面,已是无能为力。为应对挑战,十九世纪晚期,清朝政府加快把行省制推向边疆的步伐,"移民实边"。《回疆则例》和《蒙古律例》,相继完成各自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的作品在题目末尾有一个“赋”字。如《茶花赋》、《秋色赋》、《雄关赋》、《阿房宫赋》。这里的前三篇是现代散文,后一篇是古文。那么,什么叫“赋”?这四篇作品标题中的“赋”,意思都一样吗?“赋”,有两种含义。  相似文献   

18.
一套以中国边疆地区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为研究对象的《边疆史地丛书》最近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丛书由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目前已出版了《中国北部边疆史研究》、《边疆与民族───历史断面研考》、《海南诸岛:地理、历史、主权》、《清化前期西部边政史论》、《中国海疆历史与现状研究》、《两汉时斯的边政与边史》、《20世纪的中国这疆研究》等20余种。《边疆史地丛书》出版@大禹  相似文献   

19.
《文选·赋》"物色"类选录了宋玉《风赋》、潘岳《秋兴赋》、谢惠连《雪赋》与谢庄《月赋》等四篇作品。萧统是从先梁赋的"整体"中选出此四赋的。四赋入选《文选·赋》"物色"类的原因大致有三:内容上,意蕴丰厚,生命情怀强烈;形式上,文采斐然,结构巧妙;评价上,均得到先梁士人的好评。探讨《文选·赋》"物色"类选文原因,有助于推进...  相似文献   

20.
民俗节日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独特而又普遍的人类文化行为。把民俗节日视作文化传播文本,运用现代传播学的重要理论,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受传者、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分析民俗节日的文化传播特性,有助于民族传播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