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双层平板法和液体培养法对蛭弧菌裂解泛耐药菌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该株蛭弧菌能裂解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这3株革兰氏阴性菌, 不能裂解凝结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2株革兰氏阳性细菌.以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为宿主菌, 研究影响蛭弧菌生长和发挥噬菌特性的因素. 35℃是蛭弧菌发挥噬菌作用的最适温度. 蛭弧菌的数量在pH75时达到最大值. 浓度为1%的NaCl有利于蛭弧菌发挥噬菌特性. 在培养蛭弧菌时添加0005mol/L的Mg2+、0003mol/L的Ca2+可以提高蛭弧菌的裂解活性. 0001mol/L的谷氨酸钠可提升蛭弧菌的裂解能力. 氯仿会将蛭弧菌全部灭活.  相似文献   

2.
蛭弧菌指示和净化海水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厦门近岸海水海洋噬菌蛭弧菌的数量与海水中弧菌类的数量成正相关.灭菌海水中只加蛭弧菌,其数量出现负增长.若同时加入蛭弧菌和宿主菌鳗弧菌8927菌株,则蛭弧菌数增加、增加速率随宿主菌浓度增加而增加,并导致宿主菌数减少,此时宿主菌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减少,但减少速度缓慢,15d仅减少26%.  相似文献   

3.
有益微生物在暗尾东方鲀纯养殖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噬菌蛭弧菌和光合细菌结合使用对暗尾东方鲀养殖环境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能有效提高暗尾东方鲀的成活率,对暗尾东方鲀也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25d后实验组比对照组池塘中的细菌总数少2个数量级,70d后实验组比对照组池塘中的细菌总数少3个数量级;25d后对照组COD为6.45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的COD分别为4.66、4.46、4.38mg/L;25d后对照组NH3-N为0.53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的NH3-N分别为0.38、0.35、0.34mg/L;90d后对照组NH3-N为0.52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的NH3-N分别为0.25、0.23、0.22mg/L;25d后对照组硫化物为0.018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的NH3-N分别为0.014、0.012、0.010mg/L,90d后对照组硫化物为0.018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实验组的硫化物分别为0.009、0.008、0.007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暗尾东方鲀的成活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3%、7.6%、7.4%: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暗尾东方鲀分别比对照组平均净增长12、17、15g。  相似文献   

4.
有益微生物在暗尾东方鲀养殖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噬菌蛭弧菌和光合细菌结合使用对暗尾东方鲀养殖环境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能有效提高暗尾东方鲀的成活率,对暗尾东方鲀也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25 d后实验组比对照组池塘中的细菌总数少2个数量级,70 d后实验组比对照组池塘中的细菌总数少3个数量级;25 d后对照组COD为6.45 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 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 mL/m3,实验组的COD分别为4.66、4.46、4.38 mg/L;25 d后对照组NH3-N为0.53 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 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 mL/m3,实验组的NH3-N分别为0.38、0.35、0.34 mg/L;90 d后对照组NH3-N为0.52 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 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 mL/m3,实验组的NH3-N分别为0.25、0.23、0.22 mg/L;25 d后对照组硫化物为0.018 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 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 mL/m3,实验组的NH3-N分别为0.014、0.012、0.010 mg/L,90 d后对照组硫化物为0.018 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 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 mL/m3,实验组的硫化物分别为0.009、0.008、0.007 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 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 mL/m3,实验组暗尾东方鲀的成活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3%、7.6%、7.4%;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 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 mL/m3,实验组暗尾东方鲀分别比对照组平均净增长12、17、15 g.  相似文献   

5.
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作为病毒的替代物,通常用于通过教学过程观察其感染机制的特点。国际公认的长效高效保藏蛭弧菌的方法有真空冷冻干燥法和液氮冷冻法。虽然这两种方法相当有效,但不适合教学。该文对噬菌蛭弧菌实验室教学用最佳保藏方法进行探究,主要对-80℃甘油保藏法,4℃甘油保藏法和4℃平板保藏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长时间的保藏,-80℃甘油保藏法效果最佳,18个月仍有活性;其次为4℃甘油平板保藏法,最长可保藏11~12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富集培养后从鱼体表分离得到了有活性的蛭弧菌,双层平板培养后能出现明显的透明状噬菌斑;用银染法染色后观察到蛭弧菌呈逗点状,同时观察到蛭弧菌的连续运动状态;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的鱼体表蛭弧菌与大多数典型蛭弧菌的同源性均较高,最高达99%,可以分类到Bdellovibrio属。该实验内容与生活贴近且涉及实验技术广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为今后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设综合创新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海洋蛭弧菌BDSG1的发酵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厦门市集美鳌园附近海域分离得到一株海洋蛭弧菌BDSG1.实验结果表明,该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8.3.在人工生态环境中对该蛭弧菌与宿主弧菌相互作用的消长情况的研究表明,蛭弧菌BDSG1对弧菌有较强的裂解和净化作用.通过单因素及五因子正交试验对蛭弧菌BDSG1发酵生产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优培养基配方,发酵最佳时间为50 h,菌液浓度可达9.5×1010pfu/mL.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应用哈维氏弧菌噬菌体检测对虾发光病致病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的方法和可行性.实验表明,从对虾育苗场分离的哈维氏弧菌噬菌体对对虾发光病致病菌哈维氏弧菌的噬菌作用具有相当高的特异性,它不能裂解同样来源的溶藻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光合细菌,却能特异地裂解本实验所用的不同来源的哈维氏弧菌,噬菌斑出现率可达80%~100%,并且噬菌斑的出现率与虾苗发生发光病的发病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应用于哈维氏弧菌的检测和对虾发光病致病菌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自生活污水中分离得到了蛭弧菌 Bd—No.2,用超声波破碎仪处理了 Bd—No.2的寄主 E.coli K_(12)和非寄主革氏负(G~+)根瘤菌1.174、革氏正(G~+)枯草芽孢杆菌及卡氏酵母菌,用它们细胞匀浆液的稀释液培养蛭弧菌 Bd—No.2,双层平板计数确证它们都能使 Bd—No.2增殖,说明可以“腐生”培养。表明某些菌体不为蛭弧菌利用是与它们细胞壁的屏障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淤泥容纳、滋生和释放病原微生物威胁城市景观水环境安全。利用陶化后的淤泥颗粒固定蛭弧菌净化城市景观水体中病原微生物,可避免物化消毒对景观水体中其他动植物造成伤害。陶化淤泥颗粒固定蛭弧菌及固定化蛭弧菌对大肠杆菌、实际景观水体中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裂解的试验结果表明:淤泥陶化温度为800℃、吸附时间为6 h、培养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40 r/min时,蛭弧菌固定化的效果最好;在此条件下固定的蛭弧菌,在72 h的试验周期内,对大肠杆菌的去除率达到97.4%,远超对照组的38.4%;采用陶化淤泥颗粒固定蛭弧菌去除城市景观水体中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两种指示性病原微生物,去除率分别达到97.5%和78%。  相似文献   

11.
用4种不同培养基分离纯化柳珊瑚Anthogorgia caerulea中的相关可培养细菌。对获得的90株细菌,先用4株海洋污损指示菌进行活性初筛,获得11株具有抑制海洋污损指示菌生长的细菌后,再用2种抗海洋污损生物幼虫进行活性复筛,复筛得到5株对海洋污损生物幼虫附着有抑制活性的细菌。这5株细菌经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其系统发育地位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sp.)。  相似文献   

12.
菜籽粕发酵脱毒的一些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了菜籽饼粕发酵脱毒的菌种复壮方法及脱毒辅助剂.应用芥子甙的酶分解产物异硫氰酸酯类,通过产物耐受性筛选法,获得提高了脱毒率的曲霉(Aspergilussp.)菌株.从饲料添加剂中寻找到一种可增强发酵脱毒效果的脱毒助剂,并试验了影响发酵脱毒的各种因子.  相似文献   

13.
通过水解圈法初筛和液体发酵法复筛从土壤中分离出4株降解半纤维素能力较强的细菌,并依据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反应试验等对其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4株菌均为芽孢杆菌,并经液体发酵测定了酶活。  相似文献   

14.
以8个敏感菌株作为指示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对分离自湖南省德夯峡谷(28°15′~28°43′ N,109°30′~109°45′ E)普通非盐环境土壤样品中的294株嗜盐及耐盐细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并对其中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菌株进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受试菌株中有109株的发酵产物具有抗菌活性(阳性率37.1%),其中5个菌株具有较强抗菌活性(JSM 102030,JSM 102052,JSM 102054,JSM 102066,JSM 102082).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5个菌株分别属于细菌域(Eubacteria)的3个门(Actinobacteria,Firmicutes,Proteobacteria)中的3个科(Bacillaceae,Halomonadaceae,Nocardiopsaceae)的4个属,菌株JSM 102030属于Halobacillus属,与该属已知种Halobacillus trueperi DSM 10404T的系统发育关系最为密切(序列相似性为99.1%),JSM 102052和JSM 102054属于Halomonas属,与Halomonas alkaliphila 18bAGT的系统发育关系最为密切(序列相似性为98.3%),JSM 102066属于Nocardiopsis属,与其系统发育关系最为密切的是Nocardiopsis prasina DSM43845T (序列相似性为99.3%),JSM 102082与Oceanobacillus属的Oceanobacillus kimchii X50T以99.6%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聚在一起.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自湖南省德夯峡谷普通非盐环境土样的嗜盐及耐盐细菌中存在较高比例的抗菌活性菌株,且这些细菌具有较为丰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土木香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组织分离法从用药植物土木香根、茎和叶中分离得到内生细菌32株.采用纸片法对菌株进行了抑菌活性研究,并运用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抑菌试验结果表明,10株内生菌发酵液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鉴定结果表明,菌株YIR-5,YIR-7,YIR-8,YIR-9为假单胞菌属菌种,菌株YIR-3,YIR-6为沙雷氏菌,菌株YIR-4,YIS-1,YIS-2分别为水生拉恩氏菌、薄壁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而菌株YIL-3归属于芽孢杆菌属.土木香内生细菌组成丰富,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YIS-1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某医院重症监护室(ICU)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之间感染病原菌中非发酵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用VITEK-32仪鉴定细菌,K-B纸片扩散法做体外药敏试验,统计、分析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和药敏结果。结果:560份ICU标本,医院感染分离菌株335株。其中,非发酵菌181株。非发酵菌的阳性检出率为32.32%,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65株,19.40%),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53株,15.82%)、洋葱假单胞(31,9.25%)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8,8.36%)。分离菌中标本来源以口痰最常见,其次为静脉导管、静脉血和胸腹水。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洋葱假单胞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非发酵菌的检出率较高且耐药性强;治疗非发酵菌感染应根据体外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以减低耐药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皮肤科患者感染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特点.方法从收治的皮肤感染患者伤口引流液或脓性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165株,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将菌株鉴定到种;采用CLSI推荐的KB法琼脂扩散法检测菌株的耐药性.结果检出革兰氏阳性菌84株,占50.91%;革兰氏阴性杆菌70株,占42.42%;真菌11株,占6.67%;检出率前三位的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不存在耐药性;A群链球菌对皮肤科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革兰氏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不存在耐药性;A群链球菌对皮肤科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分离出耐甲基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51株,占30.91%;分离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8株,占29.09%.结论近5 a本院皮肤科患者感染病原菌种类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上升趋势较为明显,特殊病原菌亦有较高的检出率.皮肤科应重视感染性标本的病原学检查,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集中国东海舟山海域海底不同层次9个海泥样品,通过稀释培养分离纯化得到海洋细菌78株。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上述分离所得海洋细菌对鳗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费氏弧菌等5种水产病害常见病原弧菌的抑制作用,获得具有抑弧菌作用的海洋细菌17株,占21.8%。其中6株菌株对费氏弧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占7.7%。7株菌株对哈维氏弧菌的抑菌作用较显著,占9.0%。2株菌株对创伤弧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占2.6%。2株菌株对溶藻弧菌和鳗弧菌显示一定的抑制作用,各占1.3%。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稀释培养法能分离到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海洋细菌;来自海底泥的海洋细菌中存在较多的具有水产病原弧菌拮抗活性的菌株。  相似文献   

19.
以抗生素抗性为选择标记的毛壳菌种间原生质体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生素抗性为选择标记进行角毛壳菌和球毛壳菌种间原生质体融合。角毛壳菌CH21-I-402菌株对潮霉素有抗性、对G418敏感,球毛壳菌CH08对潮霉素和G418敏感。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转化球毛壳菌,得到成功转化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的球毛壳菌菌株,转化子对G418抗性提高3~4倍,对潮霉素仍然比较敏感。以耐潮霉素、不耐G418的角毛壳菌和不耐潮霉素、耐G418的球毛壳菌为出发菌株,以PEG6000为助融剂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用G418和潮霉素抗性进行筛选,获得再生菌株。经AFLP分析表明:再生菌株PF1、PF26为融合菌株,融合菌株菌落形态均与亲本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用烟草赤星病菌两个菌株进行测定,孢子在烟草叶面萌发能力最强;其次是在1%的葡萄糖溶液中;在蒸馏水中萌发最弱。在侵染试验中,用丙酮和70%酒精清洗的幼苗叶片发病加重;露天放置的烟苗较生长在温室内的烟苗发病重。在3种接种方法中,以孢子悬滴法效果最好。侵染和接种方法中的幼苗,其叶面微生物在种类和数量上均以处理的不同而有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