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读者反应理论与文学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反应理论对高职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学有重要报导意义,要把单纯的语言学习与文学欣赏结合起来进行文学素养培养,强调读者在文本意义构建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文学教学中,只有提高审美主体的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才能真正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得到一定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揭示了新的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确立了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提出了作品在未经阅读前,存在许多"空白"或"未定点",并发现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品之间具有一定的审美距离.这些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重学生认知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要在教学内容的宽度深度和教学形式方法的多样性上改革.  相似文献   

3.
借助沃尔夫冈.伊瑟尔有关文学文本和读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论,分析了福克纳独具匠心的叙述视角,探讨了作品中的空白对读者的启示意义,认为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作品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同时揭示了"不确定性"在阅读过程中对读者形成个人见解和探寻小说深层主题意义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化阐释是文学接受中一种带有创造性理解的批评方法。文化阐释突出了文学接受主体的地位,肯定了读者历时接受和共时阐释的"创造性背离"或能动性"曲解"权利,读者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进行创作性阐释,赋予文本各种新的意义。古典小说文化阐释的对象,包括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原型、母题以及作品的情感取向、所依持文化现象与意识等;其原则方法有结构性阐释、批评性阐释两大类型。在古典小说接受中,具有典范性意义的学术成就大多是不同程度对文化阐释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奈达的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界影响颇大,他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在译界被广泛接受.这一理论从交际效果出发,强调以读者为中心,重视读者的反应.但这一理论忽视了语言的个性和特殊性.语际转换的复杂性,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原文形式及语篇的多样性.本文尝试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全面解读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审美阅读和欣赏与想象的关系十分密切。想象的本质是自由的,它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本质,证明了读者的自由的存在;同时,想象也使读者造就了作品的本质,读者的阅读中的自由想象延伸了作家的艺术生命,也使事物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审美价值。萨特想象理论实质上包含了丰富的接受美学内涵,对艺术理论具有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于德国的接受美学,给西方文论界刮进一股清新之风。它富有启示性地尝试了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的方法,强调读者及其阅读接受对文学研究的意义,突出了读者中心的这一理论范式。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概念,指接受主体先行存在的指向本文的预期结构。将这一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中,可让我们重新审视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确立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文学批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中国明清话本小说"三言"中"发迹变泰"这一故事类型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正是从作品形式、人物的设置等方面的通俗性、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作品中蕴含的图腾崇拜以及世人渴望入世的主题倾向这四个方面,分别满足了当时读者的市民心理、娱乐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补偿心理,发挥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发迹故事散发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确立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文学批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中国明清话本小说"三言"中"发迹变泰"这一故事类型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正是从作品形式、人物的设置等方面的通俗性、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作品中蕴含的图腾崇拜以及世人渴望入世的主题倾向这四个方面,分别满足了当时读者的市民心理、娱乐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补偿心理,发挥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发迹故事散发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为20世纪60年代末期兴起的文艺美学思潮,该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认为读者应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以及审美者和阐释者的双重身份.周方珠教授对于元曲《凭阑人·寄征衣》的译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读者的主体地位、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读者的期待视野等方面进行了解构与重组,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引导读者进行文本之外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1.
西方现代接受理论并非一种普通的阅读理论和文学史理论,而是在审美现代性的文学背景和理论背景之下产生的、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美学理论。它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吸收文学经验,又从康德、席勒、韦伯和马尔库塞等人的手中接过美学批判的旗帜,将其转化为文学接受的命题。无论是对社会秩序的批判,对审美感性的培养,还是对释义多样性的宽容,都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价值追求和理论动机。只有将其放在现代性的语境中阐释,才能正确理解其理论蕴含,评价其是非得失。  相似文献   

12.
在经过了早期的作者中心批评与近代作品/文本批评的此起彼伏后,当代文论又经历了接受/反应批评的崛起与衰落,从而使文学批评思想完成了一个大轮回。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简单的历史循环,而表明了文学作品的意义的超越性,也对作为一种实践诗学的文学批评提出了"综合"要求。因而对作为一种现代批评学说的阅读理论进行认真总结,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当代批评实践,进一步完善批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3.
论西方文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冲击波,蔚然而成一股理论潮流。诠释学将人的理解上升到本体论高度,凸显所有解释都是翻译,所有翻译都是解释。顺着诠释学开辟的道路,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及读者反应论的思潮一浪高过一浪,长驱直入翻译研究,并形成了跨学科趋势,自然而然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但自诠释学以降的这条翻译研究路径过于强调读者的主体认识论,忽视了翻译研究中各因素的合理交往,因此有必要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以期在作者一译者一译本一读者等多元因子之间建立合理交往,实现翻译研究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从读者的角度,分析接受美学在理论阐释空间上的突破。认为接受理论瓦解了传统文学阐释追求恒定不变的作者本质的局限性,使读者因素在诸如“期待视野”的心理以及对文本“空白”填补想象中得到凸显,在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作品的意义得到再生产。但是,在这种文学阐释范式的读者转向中,“过度阐释”的存在是理论上有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5.
伊格尔顿从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一基本观念出发,在文学的文化研究视野中建构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批评的批评观念和理论模式。他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发展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他的批评实践不失为探索“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有效例证。但是他在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性阐释存在着本质主义的理论缺陷,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现实效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奇幻文学一度出现了巨大的繁荣局面,究其原因,这和多方面的因素分不开,其中读者对它的影响力不容低估。藉由着接受美学对读者地位的提升之力,立足于读者整个的阅读过程,可以一窥读者对于奇幻文学整个发展过程的接受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鲁迅小说自身的内在价值决定了我们无论用何种文季理论,无论是从接受关学的角度还是从阐释学、语义学的角度都会发现并挖掘出其精神价值与深远涵义。鲁迅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必将显示出永恒的魅力,散发出不朽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追踪与阐释——论方卫平对当代儿童文学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卫平是80年代成长起来的学者,从80年代以来,他始终追踪着正在发生的各种文学现象的足迹,进行学术的思考,既有作家创作论,也有作品特色论,还有传播接受批评论,这些均表现出方卫平学术的敏感性,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批评特点,这些论述对当代的儿童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元文学学是对文学理论的解释性层次和价值说明。以排除法 ,将元文学学与文学批评学、美学、宏观文艺学等相比较 ,可廓清元文学学的学科边界 ,从而使其学科特征得到凸显 ,其学科定位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20.
人化批评是传统批评中极具特色极富魅力的批评方式,它不仅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经验的完整性和模糊性的传达,调动读者艺术想象的建构性,而且还具有独一的批评效能。作为植根于华夏体验美学的文学观念,极具贡献地促进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的形成。人化批评不仅开拓了人的生命内部审美时空,并凭此观照外部时空的审美,形成华夏美学天—地—人三才统一的整体审美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