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防止黑松外植体及其愈伤组织褐变的方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防止黑松林外植体及其愈伤组织褐变的研究表明,取黑松的成熟胚做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成功率比新梢要高;暗培养能显减轻褐变的发生;培养基中附加抗氧化剂Vc和吸附剂活性炭均不能有效地抑制继代培养愈伤组织的褐变。选择适宜的培养基类型(1/2MS)、配合适当的生长调节物质种类及浓度,能有效地防止愈伤组织的褐变,提高增殖倍数。  相似文献   

2.
红金银花组织培养中防褐化技术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金银花的组织培养中,防止组织褐变是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技术之一.本实验研究表明:红金银花的未木质化茎段和顶芽较适宜作组织培养的外植体;外植体木质化和半木质化茎段以4~6 mm为宜,未木质化和顶芽茎段的大小以操作方便为宜;0.1%Vc和0.3%的活性炭在红金银花的组织培养中可有效地防止外植体组织褐化;2 mg/L 6-BA易引发褐变,2 mg/L KT和2 mg/Lα-NAA对组织褐变影响与对照相比差异不大;采用仿自然气候(20℃-1500 Lx-4 h-85%→25℃-2000 Lx-8 h-85%→20℃-1500 Lx-4 h-85%→18℃-0 Lx-8 h-85%)培养可有效抑制褐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板栗加工褐变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板栗加工褐变机理及控制方法的研究状况。引起板栗褐变的原因包括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从酶促褐变的机理、氧化酶性质及其与底物的分布,分析了引起板栗酶促褐变的原因;而Maillard反应、抗坏血酸氧化、酚类物质的自动氧化和金属离子的存在,导致板栗非酶褐变,但焦糖化反应不是引起板栗非酶褐变的原因。分别从加热处理、降低pH值、加入化学物质等方面对抑制板栗加工褐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现象及抗褐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受损后,由于细胞区隔作用被破坏,毒性酚类或其氧化物醌类物质毒害细胞,导致组织褐变,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低效或失败。目前认为组织培养中褐变程度主要受外植体材料的基因型、生理状态、种类、大小、预处理、培养条件、培养基及培养方式的影响。在目前的研究中控制褐变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低温培养、暗培养、勤转种、添加抗氧化剂、增效剂或吸附剂于培养基中等。  相似文献   

5.
荔枝果皮褐变机理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果蔬褐变的几种假说和有关荔枝褐变机理及防褐保鲜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褐变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曾琼 《科技咨询导报》2011,(10):126-127
综述了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发生的机理、影响褐化的因素及控制褐化的方法等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鸭梨、雪花梨、莱阳茌梨等果实褐变现象及机理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有关控制途径及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果实贮藏期间的酶促褐变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综述了果实酶促褐变的多种生化条件 ;继而论述果实褐变与酚类物质、多酚氧化酶 (PPO)、过氧化物酶 (POD)在果实中分布的关系 ,与PPO、POD的存在形式和活性的关系 ,以及与膜脂过氧化的关系 .据此并提出了果实酶促褐变的可能机理 .  相似文献   

9.
对盐渍Jiao头腌制过程中与变色有关的Vc、氨基酸、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成分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测定,从而分析出盐渍Jiao头变色的可能机理是以美拉德褐变为主,酶促褐变对色泽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以低盐乳酸发酵,降低pH值的方法进行护色是最好的防止变色措施,它对盐渍Jiao头的生产工艺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壶瓶枣为试材,研究枣果树上和采后转红机理的异同,通过枣果果皮酚类物质、褐变相关酶及褐变度的分析,探讨采后枣果果皮转红与褐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枣果着色面积的增大,树上枣果果皮褐变度变化较小,而采后枣果褐变度显著增大。树上枣果果皮酚类物质含量与PPO活性均呈缓慢增大趋势,而采后枣果果皮酚类物质含量下降,PPO活性增加,采后枣果皮酚类物质与褐变度呈显著负相关(r壶瓶枣=-0.952**),采后枣果果皮PPO活性与褐变度呈显著正相关(r壶瓶枣=0.786*),表明采后枣果转红是酚类物质的氧化作用且PPO是褐变主要酶。  相似文献   

11.
牡丹不同类型总酚含量与PPO活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9个不同花型或花色的牡丹品种为试材,通过测定牡丹外植体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探讨了影响牡丹组培褐化的内在诱因,以期为牡丹的组织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和褐化的防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析了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造成污染(真菌污染、细菌污染和潜伏性污染)和褐化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克服污染和褐化的若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植物组织培养快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防止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巩健 《科技信息》2008,(3):214-215
阐述了植物组织培养快繁中褐变、玻璃化、污染和移栽成活率低等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常见技术难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几个突出的常见难题,包括污染、褐化、玻璃化等.这些问题是组培中的常见难题.严重影响和阻碍了组培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综述近年来在该方面研究的成果,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针对其中的一些难题提出解决办法和设想。以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白玉兰组织培养中的褐化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白玉兰组织培养中抑制褐化的方法,以白玉兰芽为试材,利用组织培养方法,研究了光照、取材季节、预处理、抗氧化剂、吸附剂等条件对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暗培养有利于抑制褐化;冬季和春季取材褐化率较低,夏季取材褐化率较高;接种前分别用1000mg/L柠檬酸和1000mg/L硫代硫酸钠(Na2S2O3)预处理外植体可防止褐化;向培养基中添加低浓度Na2S2O3,柠檬酸,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维生素C(Ve)能有效降低褐化率。  相似文献   

16.
油茶组织培养过程中防止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油茶为试验材料,对其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的发生及防止措施作了探讨,结果表明:褐化发生程度与培养温度、培养基中激素浓度和无机盐含量等因素有关;较高的培养温度、培养基中较高浓度的无机盐、较高浓度的激素及木质化程度高的外植体都会促进褐化的发生;培养基中加入吸附剂能有效地抑制褐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利用蚕豆(Vicia faba)未成熟种子的幼龄子叶为外植体,以MSB_5为基本培养基,可较好的克服蚕豆组织和细胞培养中遇到的诱导率低、生长缓慢、褐化死亡等困难。第一代或继代一次的蚕豆幼龄子叶的愈伤组织可分化出幼芽和根。继代两次以上的愈伤组织则失去分化能力,但仍能继代培养,现已继代培养两年之久,可作为植物细胞工程的原始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8种药剂对红豆杉愈伤组织的抗褐变影响,结果证实:活性炭(1000g/L)、水解乳蛋白(600mg/L)、植酸(100mg/L)等3种药剂的抗褐变效果最好,且对多酚氧化酶的抑制效果也最好.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融合多种环境因子(温度、相对湿度及CO2)外力作用下的植物组培苗生长模型,对其生长信息进行多信息融合及计算机仿真.应用Logistic回归方程,在MINITAB15中使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植物组培苗进行生长建模,由实验所建立的生长方程可知,在一定范围内,温度、相对湿度能直接影响植物组培苗的生长,而CO2能左右组培苗的生长:若CO2减小,则植物组培苗的生长缓慢,若CO2增大,则植物组培苗的生长增快.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丁香属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进行,并且从初代培养、继代培养、生根培养和炼苗移栽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丁香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丁香组织培养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