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盐渍头腌制过程中与变色有关的Vc、氨基酸、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成分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测定,从而分析出盐渍头变色的可能机理是以美拉德褐变为主,酶促褐变对色泽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以低盐乳酸发酵,降低pH值的方法进行护色是最好的防止变色措施,它对盐渍头的生产工艺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香蕉是我国南方特产的一种驰名水果,但在制成糖水罐头后,往往产生色变,技术问题有待研究解决。根据一些文献资料,果品加工过程中的变色,主要有酶褐变和非酶褐变两类,即是说,一方面是由于单宁和酚类物质被氧化,其氧化产物聚合而成有色的化合物,这一过程在氧化酶的催化下特别强烈。另一方面,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糖与蛋白质、氨基酸的相互作用,进行黑蛋白反应,结果也会使产品变色。此外罐头内的糖、酸、抗坏血酸等,也会有引起变色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植物组织褐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外植体的褐变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从酶促褐变的底物和多酚氧化酶出发,阐述了国内外有关外植体褐变的研究现状、褐变发生的机理及防止措施等问题,并对目前所提出的各种机理假说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司晶星  赵文甲  任丽丽 《科技信息》2009,(19):30-30,119
在植物的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现象也是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中,褐变现象特别严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褐化控制是银杏组织培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用氮气置换部分空气作为干燥介质 ,通过QTM气调干燥实验设备调节干燥过程气体的氧气含量 ,以蘑菇的褐变度为考核指标进行降氧干燥试验 .结果表明 ,干燥过程气体的温度是影响蘑菇褐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要减少某一温度下干燥过程中蘑菇的褐变度 ,关键要控制干燥过程中气体的氧气含量 .降低干燥气体的氧气含量 ,可明显降低蘑菇褐变 ,提高制品质量 .用幂函数方程拟合的不同气体温度状况下 ,蘑菇的褐变度y与气体的氧气含量x间的关系式 ,显著水平P =0 .0 1,相关系数r>0 .972 5 .  相似文献   

6.
荔枝保鲜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荔枝保鲜过程中极易产生酶促褐变.本文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荔枝果皮的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考察了抗坏血酸、柠檬酸、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双氧水等的褐变抑制效果,确定出以柠檬酸为抑制剂后,通过抑制剂浓度、pH值、温度等因素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得出各个影响因素的两个水平值.最后通过正交试验法确定出荔枝保鲜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抑制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7.
果胶酶对葡萄汁非酶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果胶酶(国际命名分类号为:EC3.1.1.11)在不同用量、酶解时间、作用的PH值和作用温度和葡萄汁非酶褐变进行4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找出褐变度最低的果胶酶作用最佳条件是:果胶酶用量为0.15g.kg^-1果浆;酶解时间2h;pH值为3.5温度是45℃。通过酶处理与对照的非酶褐变的反应物含量进行比较,发现酶处理能提高非酶褐变反应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以兰州鲜百合为原料,利用自行设计和组装的热风干燥装置,通过对市售鲜百合防褐变护色处理和不处理的热风干燥对比实验,采用热风灭活和酸性灭活相结合的生物酶降活方法,实现了百合制干过程中灭酶和干燥一体化,干燥时长可缩短1/3。考察了干燥温度、防褐变液浓度,防褐变处理浸泡时间以及百合切丝宽度对鲜百合干燥时间和制干产品白度的影响规律,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百合制干过程中控制百合褐变的关键因素,开发出鲜百合无硫防褐变制干新方法。结果表明:鲜百合切丝(约3mm),经防褐变液(食用白醋稀释20倍)浸泡1min,在50℃下热风干燥,制得的百合白度明显高于市售百合。  相似文献   

9.
板栗加工褐变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板栗加工褐变机理及控制方法的研究状况。引起板栗褐变的原因包括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从酶促褐变的机理、氧化酶性质及其与底物的分布,分析了引起板栗酶促褐变的原因;而Maillard反应、抗坏血酸氧化、酚类物质的自动氧化和金属离子的存在,导致板栗非酶褐变,但焦糖化反应不是引起板栗非酶褐变的原因。分别从加热处理、降低pH值、加入化学物质等方面对抑制板栗加工褐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余甘果汁沉淀和褐变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余甘果汁在贮存过程中出现沉淀和褐变的原因,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余甘果汁生产工艺和特点,提出了防止沉淀和控制褐变反应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现象及抗褐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受损后,由于细胞区隔作用被破坏,毒性酚类或其氧化物醌类物质毒害细胞,导致组织褐变,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低效或失败。目前认为组织培养中褐变程度主要受外植体材料的基因型、生理状态、种类、大小、预处理、培养条件、培养基及培养方式的影响。在目前的研究中控制褐变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低温培养、暗培养、勤转种、添加抗氧化剂、增效剂或吸附剂于培养基中等。  相似文献   

12.
精制干酪素的脱色(中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小试研究,找到了精制干酪素生产发生褐变的原因及生产工序,提出了使用保护剂防止产品褐变的方法。并对保护剂的用量及使用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中试对小试技术参数进行了修正,找出了酪蛋白的最佳凝聚PH值并大幅度地提高了烘干温度,本法也适用于以鲜牛乳为原料生产的不合格产品的再精制,该法填补了国内空白。  相似文献   

13.
合成并利用紫外可光谱研究了一系列聚紫精的光还原行为。研究表明,聚紫精包括诱导还原,以变色为特征的第一步光还原及第二步光还原三个过程,其中变多光还原过程符合二级反应规律。分子链共轭程程度越低,还原速率越高。异丙醇浓度对还原速率的影响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控制果蔬褐变的几种物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庆海 《应用科技》1998,(12):12-12
褐变,特别是酶促褐变,是果蔬贮藏加工及保鲜的一个难点,常常会导致品质劣变。酶促揭变通常是由果蔬中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引起的,抑制这两种酶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果蔬褐变的发生,提高产品品质。为了减少果蔬保鲜及加工中褐变的发生,传统上采用化学物质处理、调节pH值等方法,其中以二氧化硫或含硫化合物处理因操作方便而使用最为普遍。随着国际上对含硫化合物使用的限制,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物理方法上来。下面介绍五种控制果蔬揭变的物理方法:l加热和漂兹一些果蔬加工制品需要对原料进行去皮、切割或榨汁,采用加热(…  相似文献   

15.
以目前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汁加工中主要制汁品种红富士、秦冠以及即将用于榨汁的品种澳洲青苹为试验材料,对其褐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苹果的褐变大小顺序为红富士〉秦冠〉澳洲青苹.以不同浓度的邻苯二酚为底物,得到上述3品种米氏方程参数km分别为0.04、0.07、0.11 mol/L,最大反应速度vmax分别为0.35、0.38、0.39 U/min.在红富士和秦冠中添加30%的澳洲青苹,能显著抑制果汁的褐变,提高浓缩果汁的酸度和品质.这表明澳洲青苹和其他苹果混合制汁是浓缩果汁今后加工中控制果汁褐变、提高果汁酸度的一个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模拟体系研究蜂王浆非酶褐变机制。方法以蜂王浆水溶性蛋白质、葡萄糖和没食子酸为变量构建模拟体系,通过测定模拟体系的褐变指数(A420nm)和5-羟甲基糠醛含量(A284nm),明确水溶性蛋白质、葡萄糖和酚类物质对蜂王浆褐变的影响。结果随加热时间延长,模拟体系的A420nm和A284nm逐渐增大,且与模拟体系中水溶性蛋白质和酚类物质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pH4.2时,葡萄糖发生美拉德褐变的反应活性较小。结论蜂王浆非酶褐变与美拉德反应和酚类物质氧化缩合有关,是多种褐变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曾琼 《科技咨询导报》2011,(10):126-127
综述了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发生的机理、影响褐化的因素及控制褐化的方法等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以壶瓶枣为试材,研究枣果树上和采后转红机理的异同,通过枣果果皮酚类物质、褐变相关酶及褐变度的分析,探讨采后枣果果皮转红与褐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枣果着色面积的增大,树上枣果果皮褐变度变化较小,而采后枣果褐变度显著增大。树上枣果果皮酚类物质含量与PPO活性均呈缓慢增大趋势,而采后枣果果皮酚类物质含量下降,PPO活性增加,采后枣果皮酚类物质与褐变度呈显著负相关(r壶瓶枣=-0.952**),采后枣果果皮PPO活性与褐变度呈显著正相关(r壶瓶枣=0.786*),表明采后枣果转红是酚类物质的氧化作用且PPO是褐变主要酶。  相似文献   

19.
本文测定了苦瓜、杏复合汁饮料在储藏过程中引起非酶褐变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还原糖与氨基化合物发生的Maillard反应是造成复合汁饮料储藏期间非酶褐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防腐剂对香蕉保鲜作用及其残留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香蕉味美价廉,营养丰富,是广受欢迎的水果,一般在销售地催熟后直接上市销售。然而香蕉催熟后极易出现褐变斑点,因而严重缩短了它的货架期和商品价值。已有研究证明,上述斑点属香蕉表皮褐变斑点,是一个需氧的酶促褐变过程[1]。数十年来,关于各种防腐剂抑制香蕉的褐变、防腐保鲜的研究从未间断,人们也成功发现了一些对香蕉有保鲜作用的防腐剂,如多菌灵、咪鲜胺、噻菌灵、异菌胺等[2]。但这些防腐剂都有一定的毒性,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