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产絮凝剂双菌复合发酵体系的研究以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壤和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三株絮凝剂产生菌,将其进行双菌混合培养的正交试验,构建出了比单一菌所产絮凝剂絮凝活性更高的复合菌群LH,通过16SrRNA序列分析,初步判定二菌分别为Micrococcus sp.和Paenibacill usvelaei菌.对其性质的初步研究发现,复合菌LH所产絮凝剂MBF-LH为胞外代谢产物,其热稳定性好.LH产絮凝剂的最适碳源、最适培养温度、最适pH值和通气量分别为蔗糖、30℃、pH8和120r/min恒温振荡培养.培养基中添加KCl、CaSO4、K2HPO4能明显提高发酵液絮凝率.絮凝剂MBF-LH处理废水时具有用量少、絮凝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味精废水资源化制备复合型生物絮凝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了产絮菌F2-F6在废水培养基和絮凝剂培养基中生长、产絮和溶解氧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质量分数为20%的味精废水中补加6 g/L的葡萄糖,无需添加额外的氮源即可作为替代培养基培养产絮菌F2-F6,20 h絮凝率可达95.4%.产絮菌细胞生长和絮凝产物合成对发酵体系中溶解氧的要求存在差异,采用分阶段供氧控制策略,在分别以味精废水和絮凝菌培养基为底物的发酵过程中,需要集中大量供氧时间分别为8和21 h.味精废水资源化制备生物絮凝剂,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产量可达8.547 5 g/L.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廉价乳制品废水作为培养基筛选高效絮凝菌,并对其进行培养条件优化试验,旨在降低絮凝剂生产成本的同时筛选出更稳定的优势菌种.方法 以稻田土壤、活性污泥为菌种来源,通过初筛以及复筛,共选出24株产絮菌,其中菌株C2絮凝效果最佳,并对菌株C2进行紫外诱变,得到一株高效产絮菌C2-5,并分别外加不同量葡萄糖、尿素、K2...  相似文献   

4.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1株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BJ-I,其絮凝率达87.6%.通过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DNA序列鉴定该菌株为短芽孢杆菌(Bacillus brevis).该菌产絮凝剂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20 g/L的葡萄糖和2.0 g/L的蛋白胨;适宜的初始pH和培养温度分别为7.0和30℃;在培养基中添加0.5 g/L的Mg2+有利于菌体生长,但对絮凝荆合成无影响.对该絮凝剂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液投放量3%、pH值在5~9、温度为60 ℃条件下絮凝效果最好,加入浓度为8%的Ca2+可显著提高其絮凝活性.实验证明,该菌起絮凝作用的物质存在于发酵液中,主要成分为杂多糖.  相似文献   

5.
印染废水生化出水仍需深度处理才能实现回用.将自制的具有反应性能的有机-无机复配絮凝剂和兼具絮凝与氧化性能的无机复合絮凝剂,分别采用絮体回用方式多批次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生化出水,可将废水色度降至10倍,并使絮凝剂的投加量和絮凝产泥量比传统絮凝方式减少50%,对化学需氧量(CODcr)的去除效果比传统絮凝方式提升5%—10%,絮体回用次数可达10次.有机-无机复配絮凝剂复配粉末活性炭后,采用絮体回用方式处理印染生化出水,可使絮凝剂投加量和絮凝产泥量再减少50%,絮体回用次数可达15次以上.  相似文献   

6.
影响微生物絮凝剂产生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离子、初始pH、温度等因素对絮凝剂产生菌HHE-P7、HHE-A8、HHE-P21、HHE-A26产絮凝剂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是各菌株的适宜碳源;酵母膏和牛肉膏是各菌株的适宜氮源;K 、Mn2 对各菌产絮凝剂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分别使菌株产絮凝剂的絮凝率提高27.9%~42.9%和19.0%~38.1%;初始pH值对于菌株产絮凝剂的影响不是很大;各菌均在30~35℃培养温度时产絮凝剂的效果最佳,絮凝率都大于88.4%.  相似文献   

7.
应用多相分类手段对絮凝菌株XHUA9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对分离提纯的发酵产物进行紫外和红外分析.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菌和模式菌株Paenibacillus hunanensis的序列同源性为96.7%,基因组DNA-DNA同源性杂交值为51.6%.菌株的主要极性脂肪酸为双磷脂酰甘油、磷脂酰甘油、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肌醇.菌株优势醌为MK-7,主要优势脂肪酸为anteiso-C15:0和C16:0.菌株(G+C)摩尔分数为51.9%.根据上述结果,菌株XHUA9鉴定为类芽孢杆菌属内的新种,命名为Paenibacillus shenyangensis sp.nov..紫外扫描和红外检测等结果表明,菌株XHUA9所产絮凝剂的主要成分为多糖类物质.  相似文献   

8.
采用常规细菌分离方法从木薯淀粉黄浆废水中筛选得到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编号为M2。经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试验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克雷伯氏杆菌,命名为Klebsiella sp.M2。通过单因素实验对菌株M2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种类、培养基初始pH值、培养温度及摇床转速分别为查氏培养基、5、30℃及150r/min。与大部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上清液表现出絮凝性不同,菌株M2的菌体本身表现出絮凝活性;经过使用超声波破碎仪证明菌体本身具有絮凝活性,最佳絮凝率达到93.20%,具有易于运输、便于使用的优点。菌株M2在以蔗糖作为碳源、KNO3作为氮源的情况下絮凝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玉平  胡波  夏璐 《广西科学》2007,14(1):78-80
采用稀释法和划线纯培养法,从土壤、湖水及湖底淤泥样品中培养分离出16株细菌,筛选获得2株高效微生物絮凝剂的生产菌株,利用其发酵液进行絮凝实验并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两株高效生产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率均达到90%以上,两菌株初步鉴定为氮单胞菌(Azomonas sp.)和动胶菌属(Zoogloea ramigera)。  相似文献   

10.
一株产絮凝剂硅酸盐细菌的筛选及其絮凝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絮凝剂的硅酸盐菌株B12.对其絮凝剂产生条件进行优化,并考查其絮凝特性.以质量浓度为8 g/L的葡萄糖和0.15 g/L的(NH4)2SO4作为碳源和氮源,调节初始pH值至6.9,在温度为31 ℃、转速为150 r/min的摇床中培养72 h后,菌株的絮凝活性最高,絮凝率可达93.6%.絮凝剂特性研究表明:供氧可提高细菌的生长量,但不利于絮凝剂的生成.分段培养有利于提高絮凝率.该菌起絮凝作用的主要是其胞外代谢物,其适用pH值范围广,为0.5~12,絮凝率大于90%;B12菌生物絮凝剂稳定性好,与其他无机絮凝剂相比,其絮凝活效果好、无毒、无二次污染,在矿浆固液分离及矿物废水处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生长周期中参数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生长曲线变化在不同时期的pH值、 基质-葡萄糖、 硫酸铵含量、 絮凝活性、 产量变化、 细胞絮凝效果变化等. 结果表明, 在整个生长周期中,pH值基本不变;碳氮源变化显著, 并存在相关性; 进入稳定期后,60 h时,絮凝活性达到最大值97.35%, 此后, 絮凝活性数值下降, 但不明显, 絮凝剂产量最大值为3.02 g/L;细胞絮凝效果与细胞生长呈正相关性. 鉴定结果表明, 3种单菌分别为Brevibacterium mcbrellneri, Burkholderia glumae, Cryptococcus albidus var aerius.  相似文献   

12.
微藻是生物柴油理想的原料,但微藻尺寸较小,细胞密度较低,导致微藻采收困难。为提高微藻的采收率,节约成本,实验采用自絮凝斜生栅藻Scenedesmus sp.-BH与富油小球藻C.vulgaris XJB共培养技术来提高小球藻C.vulgaris XJB的絮凝率,同时与调节p H、添加Fe Cl3和添加壳聚糖3种化学絮凝法对比。结果表明:3种化学絮凝法60 min时的最佳絮凝率分别为84.2%、96.5%和72.9%;共培养最佳条件下小球藻C.vulgaris XJB 60 min时的絮凝率为33.3%,8 h后的絮凝率可达73.2%。共培养条件下小球藻C.vulgaris XJB的絮凝率比化学絮凝法的稍低,但该方法不会引入有害化学物质,后期分离成本低,是一种经济、环保的絮凝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南京地区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产抗氧化功能胞外多糖的细菌菌株JS-1.菌株JS-1的生长范围较宽,中性至碱性环境,以及25~30℃范围内均可正常生长,可利用蔗糖、葡萄糖、乳糖、甘露醇和麦芽糖作为碳源,能很好地利用有机氮和硝态氮.部分长度的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JS-1与Enterobacter属同源性为99%,最终将菌株JS-1鉴定为Enterobactersp..  相似文献   

14.
针对筛选的一株产壳聚糖酶菌株进行了鉴定和培养特性研究.首先对产酶菌株进行鉴别培养基培养、显微镜检并结合生理生化与16SrDNA分子鉴定以确定菌属来源,后对菌株产壳聚糖酶的碳源、氮源、金属盐和诱导物进行筛选优化.结果表明:产酶菌株为产气肠杆菌,最佳培养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氯化铵和酵母粉,MnSO4,MgSO4,KCl和NaCl对产酶有积极作用.该菌来源的壳聚糖酶为诱导酶,最佳诱导物为粉末壳聚糖,壳聚糖酶活性为1.58U/mL.  相似文献   

15.
对脱硫菌D4经菌株的形态特征和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为提高D4对二苯并噻吩的降解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降解条件进行建模优化,筛选出了转速、底物浓度和培养温度3个影响显著的因素.确定了优化后的降解条件:转速175r/min,二苯并噻吩浓度0.1mmol/L,培养温度30℃.优化后的降解率为59.83%,比优化前提高了近10%.  相似文献   

16.
Ca2+对生物絮凝剂絮凝形态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生物絮凝剂的絮凝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絮凝条件下形成的絮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Ca2 在絮凝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一定浓度的Ca2 能降低颗粒的表面电荷,促进絮凝剂分子与颗粒之间的键合,并且在絮凝过程中Ca2 可以与某些颗粒发生晶格置换,使有机物晶体结构的有序性转好,有利于絮凝沉淀.  相似文献   

17.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去除低浊水源水中铝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无机铝盐絮凝剂在处理低温低浊水时残余铝过高的问题,采用中试装置,应用复合型生物絮凝荆(CBF)处理北方地区冬季低温低浊水源水,考察了在不同混凝条件下处理后水中残余铝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对水中残余铝有很好的效果,在与聚合氯化铝铁复配进行强化混凝的试验当中,混凝效果提高36.1%,总投药量降低了15%,并且消除了聚合氯化铝铁(PAFC)导致的残余铝升高的现象,出水残余铝浓度仅为0.016 mg/L.综合考虑处理效果与投药量,建议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与聚合氯化铝铁的最佳复配比为2 mg/L:15 mg/L.  相似文献   

18.
被孢霉生产γ-亚麻酸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继续对变株A02生产γ-亚麻酸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我们使用不同碳源、不同氮源、不同温度以及不同C/N进行摇瓶实验.结果发现葡萄糖是油脂合成的最适碳源,最适氮源为酵母膏,菌丝生长的最适C/N比为40:1,而油脂合成的最适C/N比为60:1,25~30℃适于菌丝生长,15~20℃既适合细胞积累油脂,又适合γ-亚麻酸的合成.研究结果提高了用微生物发酵法大规模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产率.  相似文献   

19.
基于16S rDNA序列和RFLP分析的病鳗分离菌株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16S rDNA基因序列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分析方法,通过与GenBank库中已递交的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对分离自发病鳗鲡(欧洲鳗鲡,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的30株细菌进行初步鉴定和分类.结果表明,这些细菌可大致分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 sp.)、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等7个菌属.分析认为,部分分离菌株可能是引起鳗鲡病害的疑似致病性菌株.  相似文献   

20.
抗汞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环境中的汞污染量日益增加,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并威胁到人类健康,如何清除环境中的汞污染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与难题.从长期汞污染地区分离到一株菌株(YH16),其表现了对氯化汞极高的抗性(达到120 mg/L),通过16S rDNA鉴定为溶解肠杆菌,命名为Enterobacter dissolvens sp.YH16.研究发现,该菌株有较宽的生长温度(25~45℃)和pH范围(7~9.5),其中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最佳pH值为8.0,在最适条件下能稳定处理培养基中的汞,24 h去汞效率达70%以上.该菌株在解决因无机汞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