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动电位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螯合剂辛基羟昕酸,α-亚硝基-β-萘酚对黑钨矿的捕收作用机理。测定查明药剂是以化学吸附及表面反应生成表面螯合物为主,药剂与金属离子的螯合反应、药剂的质子化以及矿物金属离子羟基化合物生成反应的平衡计算均与浮选实验结果相符,表明黑钨矿浮选行为与化学吸附的发生及锰离子螯合物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自旋交叉化合物的电子构型双稳性使其在分子传感器、信息存储器件等方面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合成了一个在高温区发生自旋交叉转变的双核化合物并对其进行表征.173K的单晶结构解析显示该化合物的所有FeⅡ离子都处于低自旋态.FeⅡ离子通过与三氰基甲烷阴离子配体桥连,形成双核结构.常温穆斯堡尔谱显示该化合物含有2个独立的低自旋FeⅡ组分.变温磁化率测试表明,大约50%的该化合物分子在高温区(286~390K)发生从低自旋态到高自旋态的转变.该结果表明使用具有较强配体场的桥连配体可有效诱导自旋交叉行为.  相似文献   

3.
CO在δ-Pu(100)表面的吸附结构和电子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CO分子在δ-Pu(100)面的吸附结构和电子态. 吸附计算结果表明,自旋极化和无自旋极化水平下,CO/Pu(100)最稳定的吸附方式均为C端心位垂直吸附,吸附能分别为-1.754 eV(自旋极化)和-1.780 eV(无自旋极化). 其次是象桥位>桥位垂直>顶位垂直. 平行吸附方式均翻转为相应的C端垂直或象桥位,说明此时分子处于一个动力学很不稳定的位置.顶位垂直、桥位垂直、象桥位和心位垂直四个吸附结构的吸附能差均小于0.2 eV,表明在限定的温度范围内CO在Pu(100)表  相似文献   

4.
余智  周元 《自然科学进展》1999,9(6):500-504
在合成Fe(tpa)(NCS)2化合物的过程中,选择不同溶剂对化合物进行重结晶得到的产物,化合物在没有发生成分变化的情况下,却表现出不同的自旋交叉性质和奇特的合成效应(preperationeffect)而具有良好自旋交叉性质的高纯化合物在搁置一段时间后,即使在氩气保护下,也对低温下剩余的高自旋相的含量和化合物Debye因子的大小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N-亚硝基苯胲铵在钛铁矿表面的吸附特性为研究对象,考察药剂pH值、药剂浓度、矿浆温度对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的影响.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N-亚硝基苯胲离子在钛铁矿表面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矿物表面活性质点在矿物表膜中的扩散是吸附过程的控制性步骤.吸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药剂吸附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吸附过程的ΔG~θ随温度上升而降低,但随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平均吸附能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条件下药剂在钛铁矿表面的吸附属于离子交换吸附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含自旋轨道耦合相互作用的自旋相关晶场模型来计算反铁磁链状化合物 AMnF_3(A=Na,K,Rb)中 Mn~(2+)离子的电子能级.理论和测量相一致的结果表明:AMnF~3型化合物中存在自旋相关效应.  相似文献   

7.
采用第一性原理对Au在Fe掺杂石墨烯表面的吸附特性进行研究,计算掺杂Fe前后石墨烯对Au的吸附能以及石墨烯的局部态密度和电荷分布。结果表明:掺杂Fe增强了Au在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能,提高了Au与石墨烯间的电荷转移。掺杂Fe后,Fe与Au间形成了共价键,Au与石墨烯间由物理吸附转变为化学吸附。此外,自旋极化计算结果显示Fe掺杂石墨烯-Au体系中自旋向上态密度和自旋向下态密度关于费米能级对称,说明Fe掺杂不会使体系产生磁矩而影响材料性能。此类掺杂有望改善石墨烯载Au纳米颗粒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半金属元素硼(B)和氮(N)替代石墨烯中的碳元素(C)位置,构建了一个类石墨烯的结构,然后让氢原子分别吸附在B和N正上方形成一类复合材料.通过第一性原理的电子结构计算给出了此类体系的能带图、态密度图以及电荷分布情况.发现H吸附位的不同对材料的物理性能影响很大,其中在B和N构建的类石墨烯结构中,B原子正上方的H吸附位复合材料为无能隙自旋半导体材料,H原子的吸附改变了各个原子轨道的贡献比,并且在母材料中引入了自旋极化,从而形成了一类自旋极化的磁性材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对在侧边吸附一条铁原子链的锯齿形边界石墨条带的输运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吸附在侧边的铁原子链更大程度地破坏其边界态从而使其产生较明显的自旋极化.无论从能带结构还是透射率来看体系的输运性质都是自旋极化的,而且相比于中间吸附的例子要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主要综述了作者近几年来在双稳态分子的自旋调控和功能化方面的工作进展,特别是对于自旋交叉化合物,系统地研究了通过化学方法(配体场设计、溶剂交换、晶型)和物理方法(温度、光学、力学)等对金属离子Fe(II)自旋态的有效调控.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将自旋交叉与发光两种性质关联在一起,设计合成了具有自旋转变-荧光耦合性质的双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单离子晶场模型分析了Tm2(FeGa)17-xGax化合物自旋再取向现象,计算了这些化合物的自旋再取向温度,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还计算了4f-3d交换能,讨论了Ga取代对晶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单离子晶场模型分析了 Tm2 (Fe Ga) 1 7- x Gax 化合物自旋再取向现象 ,计算了这些化合物的自旋再取向温度 ,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还计算了 4 f -3d交换能 ,讨论了 Ga取代对晶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PPC强化混凝除蓝藻除色度效果及致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对太湖水除蓝藻除色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其强化混凝作用使得除蓝藻除色度的效果显著,并强化了后续过滤处理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强化混凝的致因,认为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强化混凝可有效去除蓝藻和色度,是其核心组分高锰酸钾的主体作用与复合成分在水中协同作用的共同结果,即新生态水合二氧化锰的作用、蓝藻有机胶质层与有机物涂层的破坏、杀藻灭活、难溶化合物的吸附共沉作用以及阳、阴离子对混凝过程中pH值平衡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4.
利用快淬手段制备了高碳含量间隙化合物(Er0.8Y0.2)2Fe17Cx,利用^57Fe穆斯堡尔谱分析了77K和室温下化合物中各铁晶位及平均超精细场随碳含量的变化,并研究了化合物的自旋再取向现象,自旋再取向温度随碳含量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5.
首次采用复式非极性分子做起泡剂兼捕收剂,浮选平顶山及开滦赵各庄煤样,浮选剂用量低,浮选效果良好.同时测量了该药剂分子在煤粒表面的吸附热及吸附的红外光谱,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药剂的作用原理,并建立了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16.
在温度为295K~80K范围内,应用穆斯堡尔效应方法,测量了Er2Fe17CxNy系稀土化合物Er2Fe17CN的穆斯堡尔谱.结果表明,用C,N原子掺杂渗入Er2Fe17化合物替换Er3+离子后形成的Er2Fe17CN化合物,影响了Er2Fe17化合物原来的自旋重定转换温度TC,并使自旋重定转换角度θ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两个自旋重定转换温度TC1,TC2.TC1200K,TC280K.这说明稀土化合物Er2Fe17CN磁矩是突变的(一级相变).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浮选实验、动电位测定、红外光谱测试、结构/性能及量化计算,研究了十二胺、N,N-二甲基十二胺、N-十二烷基-1,3-丙二胺三种药剂的结构和物化性质,讨论了它们对高岭石、叶腊石和伊利石的表面电性及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胺类化合物易阳离子化,在铝硅矿物表面主要发生了静电吸附,多胺和叔胺在矿物表面吸附后,能显著改变矿物的ζ—电位;当药剂分子中引入亚氨基,药剂与矿物的氢键作用也变为明显;药剂所含N数越多、N上烃基越多,药剂的阳离子化趋势越强;基团电负性、浮选剂特性指数、水油平衡度和疏水链长等物化参数表明胺类捕收剂对铝硅酸盐类矿物捕收性能的决定因素是极性基的特性,而因为高岭石晶体的特殊性,疏水链长对其在微酸性、中性和微碱性条件下捕收有特别的影响;捕收矿物的能力为多胺>叔胺>脂肪伯胺;应用于铝土矿反浮选以N-十二烷基-1,3-丙二胺为最佳.  相似文献   

18.
用质子同核去偶,亚谱分析,SIMEQ自旋模拟顺序,Karplus方程和同系物比较等方法和技术,对五个二氢苯骈二氮杂(艹卓)化合物Ⅰ和十个四氢苯骈二氮杂(艹卓)化合物Ⅱ进行了~1H NMR系统研究。确定了高熔点的四氢化合物Ⅱ(H)为椅型构象,低熔点的四氢化合物Ⅱ(L)为扭船型构象。二氢化合物Ⅰ为类船型结构。 本文还报导了Ⅰ_c,Ⅱ_c(H),Ⅱ_c(L)化合物中的H_a,H_b质子的自旋模拟值和实验值,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絮凝沉淀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水处理方法之一,而废水处理药剂的性能则是絮凝处理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所谓絮凝剂,就是能使水溶液中的溶质、胶体或悬浮颗粒产生絮状物沉淀的物质。按照药剂使用化合物的类型,絮凝剂可分为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和生物絮凝剂。目前,新型无机高分子聚硅酸絮凝剂(PSAA)因其同时具有电中和及吸附架桥作用,絮凝效果好,克服了传统絮凝剂处理水样中残留铝含量高、稳定性差的缺点,具有较好的除浊、脱色、除油和除  相似文献   

20.
以混合脂肪酸为原料,合成了相应的β—羟基脂肪酸化合物,并用其制备了新型水溶性金属切削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