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言是族群特征最重要的载体.濒危语言蕴涵着语言使用者在千万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丰硕认识成果,反映了使用这些语言的人群在思维和认知模式上的特殊性,忠实地记录和见证着族群的历史变迁,承栽着这些族群的文化,表现了他们的社会结构关系和民族特征.保存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保存一种文化,相反则会失去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失去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一种可供比较、借鉴的文化和信息来源,最终也将失去了人类的一个族群.  相似文献   

2.
尔苏人虽然使用同一种语言,却存在两种族群认同表现。其中部分尔苏人认同国家把他们划入藏族,另一部分人认为尔苏人与藏族的差异较大,要求被承认为一个单一民族。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认同表现除了用尔苏语与藏语的特征之外,还用尔苏人的沙巴图画文字和藏文经书来强调和支持各自的观点。语言文字作为一个族群的重要文化内容,在尔苏人当中直接影响了族群认同的抉择。本文从人类学族群理论建构论的角度对这种族群认同分歧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亚敏 《科技信息》2010,(5):184-184,174
授受表现是日语中独特而复杂、细腻而微妙的语法现象,它反映出日本文化特征和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同时,思维方式又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和使用。正是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心理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内外意识”、“上下意识”、“恩惠意识”制约着语言行为的表达.形成了独特的日语授受表现。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广西龙胜黄洛村红瑶族群的民俗文化和口述历史的描述分析,揭示了当地红瑶民族族群意识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并指出较强的族群意识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保存。  相似文献   

5.
阿美族歌谣中所透露的族群特质 ,能让族人反思并恢复民族的自信。吟唱阿美族歌谣是阿美族人振兴族语、保存语言文化最快乐最便捷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国家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认知意识。作为重要的精神纽带,国家意识对国家的形成、统一、强盛有巨 大的促进作用。它是公民义务感、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的基础。树立国家意识,有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 处理好各种关系。在新时期,缺乏国家意识,对中华民族就是一场灾难,为此,我们要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加强公 民国家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族群互动与认同是族群关系的两个主要方面。文章通过对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典型案例的研究,认为贺州族群语言互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语言的相互学习是族群交流的必要条件,语言使用的发展趋势也预示着族群交往与族群融合的发展潮流;族群认同是族群关系的重要一环;贺州各族群语言的自我认同度和相互认同度均较高;贺州各族群在族群语言互动中,对不同族群语言的认同程度有一定区别,不同族群间的语言认同过程和认同程度也有差别;语言忠诚度是衡量族群自我认同度的重要指标;族群之间的密切接触,并不意味着接触某一方或者双方的互化或消亡,相反,它们仍然会顽强地存在,有时甚至产生比过去更加强烈的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8.
芦立军 《科技信息》2010,(6):153-153
语言是一个民族成员用于社会交际的符号体系。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该民族的寒暄语更是集中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构造。本文通过对日语中表达谢意的寒暄语「ありがとう」和「すみません」入手,分析日本人的"和"意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语言复兴运动(1anguage revitalization)是一种在族群集团意识觉醒背景下开展的以复活、扩大少数人使用的语言为目标的语言实践运动。由于日本政府推行皇民化教育乖禁止使用琉球语、实行佩挂“方言牌”的惩罚制度、强制推广标准日语以及美军异化统治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王国时期曾广为使用的琉球语(冲绳语)现已面临濒危处境。琉球语的语言复兴运动分为最初岛人的反抗和学者的呼吁、中期岛人文化意识和语言意识的觉醒与复苏、至20世纪90年代复兴运动全面展开几个阶段。琉球语的复兴运动及琉球语能否得到继承,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冲绳人对于冲绳县和日本国之间关系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彝族夸恩斯支系有一种共同使用的语言,它是夸恩斯支系的标志。对于彝族诸多支系的语言由于同语源和同放源的关系,统归为一种语言,即彝语。对于诸多支系的语言变体,不论差异大小,前人以地缘关系划分方言,诸如北部方言、西部方言等。但考察各支系的语言情况,地缘关系的性质不突出,而民族支系的社会群体性表现强烈。各支系的语言是各自支系的重要标志,它具有与其他支系不相一致的语音体系、语法结构和相当数量的词汇。民族支系或交错杂居,或各自聚居,各自使用自己的语言,这种现象是以民族支系为特征的,对这样的语言,我们且称之为“支系方言”。彝族各支系之间不论地域、社会发展、服饰、信仰、习俗等情况的不同,共同的族源和意识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支系方言是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邱晨 《科技资讯》2010,(35):139-140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英语教学,分析了社会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并指出了它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要求外语教师和外语教学设计者不仅要看到所教授的语言本身,还要看到与语言相关的社会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交际能力,重视社会文化,重视语篇教学和语境教学。  相似文献   

12.
李颖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6):101-103
随着社会语言学及社会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性别语言研究的领域也得以拓宽.人们对此项课题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性别差异及其根源,而是既关注差异又兼顾共性,并从语言实践、言语交际等角度,联系其它多种社会因素,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和研究语言的性别变异.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男女两性语言差异存在于不同文化之中。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人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是现实生活最真实的反映。女性被视为弱势群体在语言使用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美国英语中"女性语体"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揭示和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并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形象,以及两性语言的强弱模式。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师教学语言的特殊性,体育教师科学、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教学中能起到传递信息、交流情感、活跃气氛的作用,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阐述了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影响,体育教师课堂语言需要达到的要求,以及体育教师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西课堂体态语的交际功能及文化差异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态语在外语课堂上起着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体态语与有声语言进行交际 ,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探讨体态语在外语课堂上的交际功能 ,剖析外籍教师与中国教师课堂差异的根源 ,对中国教师加紧学习和研究体态语并运用在课堂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卢苇 《长春大学学报》2014,(5):689-692,700
随着中国社会人文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残疾人教育越来越重视。手语研究与手语教育的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近年来,我国各特教高校纷纷设立了手语课程,更多的人加入手语学习的行列,手语教学也在实践中得到推广。针对我国高校手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于印尼语学习者而言,模拟的语言环境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非常关键,影视教材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授课教师应当从语言、内容和价值观等方面合理选择影视材料,并在利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语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常常能最敏感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配偶称谓的变化即是例证。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是人类在劳动中需要相互交流时产生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着分化、统一的过程,社会的分化常常引起语言的分化,而社会的统一总是要求语言的统一。语言文字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语言的变化发展同时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又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历史时期的语言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且语言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语言的更迭、兴衰,受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单独存在,总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演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