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赋、比、兴一般称为三种创作手法,它是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创作中总结出来的艺术经验,后来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的一组重要范畴。它最早见于战国时代《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为“六诗”中之“三诗”,后来亦称“三义”。《周礼》对“三诗”没有作出具体解释。汉以后对之解释、引申、发挥日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由于古代文学家、理论家对“三义”的研究、讨论,都是联系着《诗经》创作的实例、《易传》之“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以及诗歌创作中形象思维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诗人毛泽东善于总结诗词创作的经验,并形成毛泽东独特的诗词观.即:诗言志;诗以情胜;诗要用形象思维;诗歌应当风格兼容;对旧诗、新诗持辨证观点;提倡民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诗歌语言应广纳博取;诗不厌改等九项.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冰雪”这一自然现象蕴涵了人类的文化情感,因此“冰雪”具有了一定的原型意义,并成为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我国诗词中“冰雪”意象的营构方法主要是赋、比、兴。这一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成为冰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讨论诗歌传统表现方法——赋、比、兴的某些文章中,常常是比、兴并提而侧重谈比,略于谈兴。其实,这是不尽恰当的。兴,作为一种表现方法,它是和赋、比并列的。在著名的《毛诗序》中,兴就被列为“六义”之一。刘勰的《文心雕龙·比兴篇》,对兴也专门作为一个方面加以论述。朱熹的《诗集传》也是对《诗经》中每一首诗的赋、比、兴方法分别作出解释。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强调的仍然是“比、兴两法”是诗歌创作“不能不用”的方法。这些都说明兴是不可忽视的表现方法之一。这里,想以《诗经》为例,对它作一些粗略的论述。作为诗歌的表现方法,和赋、比一样,兴也最早出现于《诗经》。在《诗经》中,  相似文献   

5.
诗人毛泽东善于总结诗词创作的经验,并形成毛泽东独特的诗词观。即:诗言志;诗以情胜;诗要用形象思维;诗歌应当风格兼容;对旧诗、新诗持辨证观点;提倡民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诗歌语言应广纳博取;诗不厌改等九项。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前几年,文艺界对诗歌的“比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一讨论,自然涉及最早出现“比”、“兴”这些概念的诗歌总集《诗经》。不少文章,在研究《诗经》中“赋”、“比”、“兴”的应用时,在探索“比”、“兴”的形成和发展时,在论述诗歌创作中“比”、“兴”的功用时,往往强调“比”、“兴”而忽视“赋”,抬高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我国产生的最早的文学样式。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创作中被艺术化地运用,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从洪荒走向成熟,也是区别于外国诗歌的重要标志之一。赋、比、兴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秦、汉时期,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历史演进。以《诗经》为主要标志的先秦诗歌创作,主要是赋、比、兴三者的融合,以《离骚》为主要标志的楚辞创作,比、兴凸现而赋退之后位;以"汉赋"为主要标志的汉代诗歌创作,"赋"又有复活之势。  相似文献   

8.
吴华 《海峡科学》2008,(3):81-83
以前在讨论<诗经>创作特点时,常常认为"赋"是一种脱离或忽视形象思维的方法.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诗经>之"赋"也是运用意象符号进行形象思维创造意境、抒发感情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关雎》向来被认为是用兴手法创作的典范,它的用兴特点是兴中兼比。《关雎》之兴的意义,不仅表现为一种诗歌创作手法,也是一种审美的认知方式,具有认知功能。兴中兼比的特点是兴具有认知功能的主要原因。兴和比都具有认知功能,但两者的认知思维过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关于新诗和旧诗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诗歌理论。他关于诗歌风格的多样性提倡,诗歌民族化、大众化的倡导,诗歌的形象思维以及新诗和旧诗的出路等问题的论述,对我国现当代新诗与旧诗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探求毛泽东诗论框架及其价值,有利于发扬民族传统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也是毛泽东诗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如何在英译中更好体现毛泽东诗词的特点。指出毛泽东诗词多用动词,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飞”字,从而形成毛泽东诗词的“飞动之美”。于飞动之外,毛泽东诗词另有一种沉思之美。提出对于毛泽东诗词当中的“飞”字,英译文应注意表现出其动态、力度、气势、形象,以传达出毛泽东诗词所蕴涵的气势与气魄。同时,对于毛诗当中表沉思的诗句,则应注意选用表示阴柔的或沉思性的单词或短语,这样才能如实传译毛泽东诗词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论诗     
毛泽东具有极为广博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素养.他对古典诗词美学理论作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多方面的阐发,其理论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旧体诗词乃至新诗的创作.他一生读诗、写诗、评诗,其理论和实践成果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刘三姐》从再现民族反抗精神、再塑机智人物形象及定位歌圩偶像展现善歌民族三方面继承并创新了壮民族的传统文化形象;以赋、比、兴、夸张、重叠、对仗的巧用及塑造生动诗性形象等艺术手法,继承并升华了传统民歌的表现艺术;又荟萃多种喜剧手法及众家传统戏剧艺术实现了以喜剧抒情形式表现严酷阶级斗争的艺术创新。《刘三姐》的艺术与创作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与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任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不是亘古不变的,"赋、比、兴"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涵义存在历史差异,而"赋、比、兴"的演变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仍是文论家的热门话题。本文试将当时各家之论作集中比较,以明晰"赋、比、兴"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兴”是我国诗歌中一种重要的创作表现手法,在创作的实际操作中,它常表现为“触物起情”、“以情拟物”两种模式。按照客观事物与主观情志的关系,本又将其分为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相关联想四种类型。充分理解这些特性,从而更好地去把握“兴”。  相似文献   

16.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都尊重传统又不为传统所拘。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创作均具有继承性,又有创造性,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推崇,成为后人借鉴的楷模。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也是如此,是继承与创造的结合。他在致陈毅谈诗的一封信中说:“律诗要讲平反,不讲平厌,即非律诗”。词也如此。古典诗词讲平厌格律,音韵和谐,节奏流转,充分体现了汉语言文学的音乐美,构成了诗词的一个重要艺术因素。但它格律甚严,有束缚思想的~面。毛泽东诗词格律严谨,在体现格律要求、保存节奏、韵律的韵美等特点的同时,有些地方,…  相似文献   

17.
《庄子》"重言"与"赋比兴"有着渊源关系,"重言"由"赋"中"记言"演变而来;"比"、"兴"手法的介入,使"重言"由直笔变为曲笔;"重言"由"直笔"到"曲笔"是一个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毛泽东同志有关红军长征的诗词逐篇加以探析。针对这些诗词发表以来很多注释家,鉴赏家著作、文章中所出现的岐义、误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毛泽东同志亲自作的注释也大胆地谈了自己的理解。作者愿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新时期以来不断公布的当代史资料及研究成果,依照毛泽东同志创作诗词时的思想感情脉络,考证其创作背景,探索其诗词本意,以及其发表后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赋是我国古代文体的一种。《文选·班固两都赋》:“赋者,古诗之流也。”它开始见于《周礼》,跟风、比、兴、雅、颂称为六义。后来人们将它又分为两类,风雅颂是诗篇的异体,赋比兴是诗歌的作法。到战国时代,从屈原、荀子开始,赋又演变为体裁。汉朝以后,出现了杨雄、张衡等作赋名家,赋曾与诗并驾,蔚为大宗。六朝和唐宋时代,有些著名文学家也作赋,而且有名篇。  相似文献   

20.
《诗》有六义,风、雅、颂为《诗》之分类,赋、比、兴为《诗》之表现手法。这也是历代《诗经》研究者所形成的共识了,但具体解说到“比兴”的含义,尤其是“兴”的含义,则千百年来聚说纷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