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再结晶退火对含磷冷轧高强度钢板显微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含磷冷轧高强度钢板的再结晶退火工艺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含磷冷轧高强度钢的再结晶软化曲线,并得出再结晶温度。通过试样硬度的测定以及金相组织的观察分析,研究了冷轧高强度钢工艺、组织结构和硬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冷轧高屈服强度钢的再结晶温度在450℃左右,再结晶完成温度大约为700℃: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冷轧高强度钢再结晶组织晶粒不断粗大,渗碳体变化不明显,但其硬度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Gleeble-1500热/力模拟试验机对15Cr25NiFe基高温合金在950~1 200 ℃和0.001~10.000 s-1条件下进行了热压缩试验,采用热变形激活能模型研究了该合金两个动态再结晶区域的热变形表观激活能,结合再结晶的光学显微组织及透射电子显微组织分析该合金的动态再结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应变速率0.010~0.100 s-1,温度1 050~1 200 ℃的动态再结晶区域受动态再结晶的形核过程控制,所得组织为等轴晶粒,尺寸分布较分散,晶界呈自然凹凸状.应变速率2.000~10.000 s-1,温度1 000~1 150 ℃的动态再结晶区域受动态再结晶的长大过程控制,晶粒为尺寸均匀的等轴晶粒,晶界平直,晶内有丰富的亚晶组织.  相似文献   

3.
对ASP生产Ti-IF钢的退火再结晶过程分别进行了罩式退火和连续退火模拟实验,通过金相组织观察和力学性能检测,并结合X射线衍射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从不同的实验角度对再结晶组织和织构的形成及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罩式退火和连续退火两者的热历史过程不同,其再结晶组织转变温度及晶粒度有所不同,但是再结晶核心的形成位置及演变方式趋于一致,形核方式趋向于择优形核.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热变形—位错密度—动态再结晶—流动应力"之间的关联机制,采用元胞自动机方法定量模拟了镁合金AZ31B高温流动应力与动态再结晶微观组织演化行为.以初始微观组织和热力加工参数为输入量,位错密度为关键内变量模拟热变形过程中加工硬化、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形核和晶粒长大等微观组织演化过程,同时通过位错密度的统计平均值计算了宏观流动应力.结果表明:动态再结晶启动后位错密度分布呈现高度不均匀性,但其统计平均值曲线与流动应力曲线一致,呈现典型的动态再结晶特征;热力加工参数通过改变位错密度累积速度影响动态再结晶形核和长大行为;动态再结晶演化反过来又改变了材料位错密度分布进而影响后续的动态再结晶行为,导致材料流动应力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光学显微镜、维氏硬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Al-Zn-Mg-Cu合金大变形热轧板退火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变化,探讨再结晶形核和长大机制,并通过分析位错和储存能变化规律研究动态回复对再结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l-Zn-Mg-Cu合金在390℃热轧变形时,其主要软化机理为动态回复;当变形至90%时,其组织由直径为0.3~0.6μm的位错胞和亚晶组成,这种回复时发生的多边形化促进了随后退火过程中静态再结晶的进行。根据硬度曲线和组织分析确定总变形量为90%的Al-Zn-Mg-Cu热轧板再结晶起始温度为400℃,完全再结晶温度为420℃;超过450℃时再结晶晶粒明显长大,再结晶形核机制以亚晶合并形核为主。  相似文献   

6.
采用SEM、TEM及XRD等方法研究了铜锌粉末在不同制备阶段时的金相组织.结果表明,热喷法制备的铜锌粉末的组织主要是树枝状晶,球磨后呈微细纤维结构,完全再结晶退火后为均匀的等轴晶,且有孪晶形成;铜锌粉末在250℃开始发生再结晶,退火的温度越高,再结晶越充分;在一定的温度下,延长保温时间,也可使再结晶充分进行;当退火热处理在400℃×1 h时,就完成再结晶过程;超过400℃进行退火,粉末的亚结构组织长大.  相似文献   

7.
高速线材热连轧时组织结构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唐钢高速线材厂的生产实际 ,借助于理论与实验模型 ,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了高速线材在承受变形时其内部因奥氏体再结晶导致的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 ,除粗轧阶段中的强迫咬入道次以动态再结晶为主以外 ,其它道次以亚动态再结晶为主。个别道次仅发生少量的静态再结晶 ,这对组织性能及轧制负荷均有不利影响 ;此外发现 ,对高速线材轧制 ,Z因子对动态、亚动态再结晶的发生与否影响不大 ,主要影响因素是变形程度的大小。作为将理论与实验的研究应用于高速线材生产现场的初步尝试 ,为在实际中控制与预报高速线材的组织性能以及提高轧制负荷的计算精度提供了奥氏体再结晶规律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针对唐钢高速线材厂的生产实际,借助于理论与实验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了高速线材在承受变形时其内部因奥氏体再结晶导致的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除粗轧阶段中的强迫咬入道次以动态再结晶为主以外,其它道次以亚动态再结晶为主。个别道次仅发生少量的静态再结晶,这对组织性能及轧制负荷均有不利影响;此外发现,对高速线材轧制,Z因子对动态、亚动态再结晶的发生与否影响不大,主要影响因素是变形程度的大小。作为将理论与实验的研究应用于高速线材生产现场的初步尝试,为在实际中控制与预报高速线材的组织性能以及提高轧制负荷的计算精度提供了奥氏体再结晶规律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Q345钢奥氏体再结晶行为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热模拟试验和实验轧机轧制试验,对Q345中厚钢板轧制过程中的奥氏体再结晶行为及应变累积效应等进行研究,讨论分析了再结晶行为对钢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奥氏体再结晶区和部分再结晶区道次变形量的控制原则,指出在880~820℃的精轧温度区间内增加待温厚度有利于晶粒细化·研究成果已在首钢中板厂3500mm机组的工业生产中得到实际应用,使钢板的平均组织晶粒度达到10~12级;带状组织降至1 5级以下·  相似文献   

10.
预回复对08Al深冲钢板再结晶组织及织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ODF分析)并结合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本溪钢铁公司生产的08Al深冲钢板的织构和组织,研究了预回复对其再结晶织构及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回复退火具有推迟冷轧08Al深冲钢板再结晶的作用,但并未改变08Al深冲钢板的再结晶形成机制·08Al深冲钢板在预回复下再结晶γ纤维织构增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预回复降低了形变储能,抑制了其他取向晶核的形成及长大,促进了再结晶γ取向晶粒的择优生长  相似文献   

11.
采用Deform-3D有限元软件模拟β-γ高Nb-TiAl合金叶片等温锻造,分析等效应变场、等效应力场与温度场的分布.叶片等温锻造中叶身与榫头的等效应变分布均匀,随着上模具压下速度的增大和预热温度的升高,变形过程中等效应力降低,有利于动态再结晶的发生;上模具压下速度在1.0~1.5 mm·s-1、预热温度在1250~1300℃有利于提高β-γ高Nb-TiAl合金叶片锻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金相组织观察、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显微硬度测试,研究冷轧变形量为95%的Ta-7.5%W合金箔材在1 050,1 200和1 360℃退火时的组织和性能变化,并采用取向密度函数(ODF)分析在此过程中其织构演变规律.对其实验结果进行研究发现:冷轧态Ta-7.5%W合金硬度为HV 300,经1 360℃退火后硬度迅速减小,说明此时合金已发生回复再结晶.轧制后的Ta-7.5%W合金箔材具有各向异性,在轧面∥{111}取向上形成位错胞亚结构,在轧面∥{100}取向上形成了形变带,冷轧态的主要织构为{001}〈110〉,{112} 〈110〉和{110}〈110〉织构;在1 200℃退火时,在轧面∥{111}取向上,再结晶通过亚晶界迁移、亚晶长大形核,而在轧面∥{100}取向上,主要是通过亚晶转动、聚合形核;{001}〈110〉织构增强,{112}〈110〉织构减弱;在1 360℃退火时,{001}〈110〉织构急剧减弱,{111}〈112〉织构增强.  相似文献   

13.
利用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冷轧低合金高强钢的再结晶动力学规律,并基于JMAK方程建立了再结晶动力学模型,为退火过程中铁素体再结晶和析出行为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退火温度升高,铁素体达到完全再结晶时所用时间大大缩短;冷轧压下量相同时,初始贝氏体组织具有更高的位错密度和储存能;80℃/s快速加热条件下,回复和再结晶过程相应同步提前,且再结晶发生前的剩余变形储能增大,从而使铁素体再结晶快速完成.同时新工艺下实验钢析出粒子尺寸更均匀,体积分数更高,析出强化贡献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对变形量为30%的冷轧Pb-Ca-Sn-Al合金进行热力实验,对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Avrami方程系数进行回归,得出Pb-Ca-Sn-Al合金静态再结晶模型,研究保温时间、退火温度和加载力对其静态再结晶软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Pb-Ca-Sn-Al合金再结晶软化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保温时间,退火温度,加载力;相同加载力和保温时间条件下,退火温度越高,Pb-Ca-Sn-Al合金再结晶软化率越高;Pb-Ca-Sn-Al合金再结晶软化率增长速率随保温时间延长而快速增大,当保温时间增至60s时,再结晶软化率的增长速率渐趋缓慢。  相似文献   

15.
通过热压缩实验得出温度在300~450℃,应变率为0.01~1 s-1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建立了AZ31镁合金的动态再结晶模型。该模型用于AZ31镁合金无缝管挤压过程中动态再结晶过程的数值模拟,并通过金相观察得以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挤压速度确定的情况下,挤压温度对动态再结晶分数的影响最为明显。随着挤压温度的升高,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明显增大。预测的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与实验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6.
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研究Q235钢连铸坯CSP轧制时在高温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在高变形温度和低应变速率条件下Q235钢易发生动态再结晶;在回归相应的数学模型后,建立了Q235钢的热变形方程式.对Q235钢连铸坯热变形后的组织进行分析,发现奥氏体发生动态回复后转变的铁素体组织中也有动态再结晶晶粒.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使用性能,分析了目前混凝土评价指标中存在的问题。应用机械工程、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对混凝土搅拌过程及其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通过搅拌试验分析,得到强化混凝土性能的措施与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搅拌机参数,采用振动搅拌技术、双排叶片机构及二次搅拌技术,均能改善混凝土的微观匀质性、界面粘结强度和耐久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合理地仿真第二相粒子材料的再结晶过程,在单相材料再结晶元胞自动机模型中引入Zener亚晶长大阻力和小粒子钉扎晶界的元胞取向转换规则,创建了细小的第二相粒子材料的再结晶元胞自动机模型,实现了铁素体钢板的再结晶退火过程仿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全面考虑了变温-回复、晶粒变形储能不均、亚晶异常长大形核机制和小粒子阻碍效应的综合影响,模拟的组织演变及其动力学分析揭示了与理论和实际相符的规律:小粒子尺寸越小、数量越多,再结晶抑制效应越强,再结晶的孕育期及过程越长.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碳萃取复型样品的电镜观察,研究了再结晶对沉淀粒子尺寸及其分布的影响。当10MnNb钢在1073—1373K温度范围内热压缩后等温停留时,NbC沉淀粒子随等温时间延长而粗化。在未再结晶期间,粒子尺寸分布曲线呈单峰;在再结晶期间,粒子粗化速率加快,改变了原来的粒子尺寸分布,使尺寸分布曲线呈双峰。再结晶时形变基体、再结晶前沿界面和再结晶晶粒三个区域中的粒子粗化机制不同,其平均尺寸和尺寸分布也不同,它们的叠加使尺寸分布曲线呈双峰。  相似文献   

20.
对Al-Mn-Si-X合金进行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的退火,采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SEM)和电导率仪对不同状态的合金组织进行观察、能谱(EDS)分析和电导率测试,研究Al-Mn-Si-X合金的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再结晶晶粒尺寸越来越小.Al-Mn-Si-X合金的再结晶晶粒大小主要受再结晶形核数量的影响,再结晶后期的晶粒长大现象不明显.Al-Mn-Si-X合金存在着大量细小弥散的AlMnSi/AlMnSiFe析出相,这些析出相强烈抑制了再结晶形核和再结晶后期的晶粒长大.当退火温度低时,形核激活能较大,形核率低,再结晶晶粒粗大;当退火温度高时,形核激活能较小,形核率增加,再结晶晶粒细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