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U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单原子Co在TiO2(101)面的掺杂位置和方式、几何结构和整体能量以及掺杂后产物的制氢反应机制,得到了稳定且易出现的单原子修饰结构,即单原子Co吸附在4个O组成的表面空隙的中心位,记为Co/TiO2(101)。进一步对Co/TiO2(101)的析氢反应过程和性能进行研究,确定了当且仅当TiO2(101)面完成表面羟基化反应后,H原子全覆盖的TiO2(101)表面才能进行后续的析氢反应;此时单原子Co是唯一的反应位点,整体的制氢反应自由能ΔGH*比Co(111)面更加趋近于0,显示出其具有远优于金属Co的催化性能。此外,Co和TiO2间的电荷转移和相互作用使TiO2带隙出现新的掺杂能级,可带来作为光催化基材的TiO2光吸收性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对H,F,Al, K,Zn掺杂二维MgCl2单层材料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几种掺杂体系的晶体结构均有不同程度变化;由于H,Al, Zn的s态电子影响,这3种元素掺杂的MgCl2在禁带中明显出现杂质能级,F和K掺杂体系的杂质能级出现在价带顶,与本征MgCl2材料的5.996 eV带隙相比,H,F,Al, K,Zn掺杂体系的禁带宽度分别减小至5.665,5.903,4.409,5.802,5.199 eV; 5种掺杂体系杂质原子周围的电荷均重新分布;电荷转移情况与差分电荷密度结果一致;与本征MgCl2的功函数8.250 eV相比,H,F,Al, K,Zn掺杂体系的功函数分别减小至7.629,7.990,3.597,7.685,7.784 eV.  相似文献   

3.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方法对B、N原子以邻、间、对位等3种不同的相对位置以相同的比例(12.5%)共掺杂单层石墨烯的电子结构进行研究,分别计算共掺杂结构的能带结构、态密度、电荷密度和电荷差分密度等。结果表明:B、N原子共掺杂石墨烯的价带和导带之间出现直接带隙,而且价带电子轨道和导带空轨道分布更靠近费米能级,共掺杂石墨烯可同时作为电子的供体和受体,间位共掺杂结构的带隙值最小(1.296eV).在共掺杂结构的电荷重新分布过程中,B、C和N间的互相杂化和电荷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各原子的2p轨道,其中B-C原子杂化轨道分布更靠近费米能级,C-N原子杂化轨道能分布在较低的能量区间。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In的掺杂能提高SnO2(110)表面气敏性能的反应机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NO2分子在In掺杂SnO2(110)表面的吸附行为. 计算结果表明:In的掺杂可以提高材料表面的导电性,形成具有氧空位的缺陷表面,有利于发生活性氧在表面的预吸附过程. 掺杂的In5c/SnO2(110)表面对NO2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对NO2气体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In掺杂后氧空位缺陷表面的形成. 此外,活性氧物种的预吸附对材料表面气敏性能的影响取决于NO2在材料表面的具体吸附位点,其中Sn5c位点的吸附促使电荷从表面转移到气体分子,导致表面电阻的增大以及氧空位的产生,从而表现出优异的气敏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药物使用范围广且用量大,导致大量抗生素废水进入水体或者残留在土壤环境中,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然而传统工艺对其去除效果并不理想.以ZnO为基底,通过掺杂MoS2,制备了S-scheme ZnO/MoS2异质结复合材料,研究了该材料对抗生素废水的净化性能.通过调节复合材料中ZnO含量、光照条件、盐酸四环素浓度等,探讨了ZnO/MoS2复合材料对不同浓度盐酸四环素(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TC)废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光照条件下,催化剂复合比为1∶1的ZnO/MoS2复合材料对60 mg·L-1四环素废水的降解效率可达88%(pH=7,105 min);电子传递与污染物降解机理研究表明,电子由ZnO导带迁移至MoS2价带,形成S-scheme异质结,从而有效提高了催化效率与污染物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6.
加氢脱硫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清洁油品生产,目前硫化钼基催化剂是工业中最主要的加氢脱硫催化剂。Co和Ni等金属掺杂可以精细调变MoS2活性相微观结构和反应机理,极大地提升了其催化性能,使其成为加氢脱硫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过渡金属掺杂MoS2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首先概述了过渡金属掺杂MoS2基催化剂制备方法;其次在原子水平上讨论了过渡金属的引入对MoS2活性相微观结构的影响;并对3种噻吩类含硫化合物在MoS2基催化剂上的加氢脱硫反应机理进行了总结;最后汇总了近期过渡金属掺杂MoS2基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了MoS2/Ni3S2@NF异质结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制备电极的物相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表面粗糙的核壳MoS2/Ni3S2异质结均匀紧密地分布在镍网(NF)表面.在1 mol·L-1的KOH电解液中,运用线性扫描伏安测试(LSV)、电化学交流阻抗(EIS)、计时电位和计时电流等方法对电极的电催化析氧(OER)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驱动10 mA·cm-2电流密度,仅需134 mV过电势;其Tafel斜率为55.2 mV·dec-1;经过15 h计时电位测试,电流密度保持率高达93.5%.在300、400、500 mA·cm-2电流密度连续测试45 h的结果耐久性表明,MoS2/Ni3S2@NF具有较好的大电流密度工作耐久性.  相似文献   

8.
制备方法对稀土Gd掺杂SnO2/Sb电催化电极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采用浸渍法、 溶胶-凝胶法, SnCl4·5H2O, Sb 2O3 Gd(NO3)3为 原料, 制备了稀土Gd掺杂SnO2/Sb涂层电催化电极. 以苯酚为目标有机物, 考 察了电极的电催化氧化性能, 初步探讨了电极结构与电催化特性之间的关系. 采用SEM, XRD, XPS和EDX等手段对不同方法制备电极的表面形貌、 晶体结构、 电极表面涂层的 元素化学结合态及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与分析. 结果表明,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电极为纳 米涂层电极, 表面裂纹较少, 晶体发育完全, 有利于SnO2, Gd2 O3和 吸附氧的表面聚集, 进而提高了电催化电极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空气中活性气体在钚材料表面的吸附行为是引起钚材料表面腐蚀的重要原因。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对空气中N2和O2在δ-Pu (100) 表面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对所有稳定吸附构型进行Bader电荷分析以及吸附能与结合能分析的结果表明:N2的最稳定吸附构型为H-S-N6,O2的最稳定吸附构型为H-P-O4。对这2种吸附构型进行差分电荷密度分析、态密度(DOS) 分析和晶体哈密顿轨道布居数(COHP) 计算的结果表明:N2和O2在δ-Pu (100) 表面的吸附均为强化学吸附,且O2的吸附远远强于N2。成键本质均为N原子或O原子的2s和2p轨道与表面Pu原子的6p、6d和5f轨道发生重叠杂化作用。研究结果对于N2和O2在δ-Pu (100) 表面共吸附行为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对揭示钚材料在空气中的表面腐蚀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安博  汤瑞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9):2579-2581,2590
使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DMOL3程序包,研究了双金属茂合物Cp2M2(M=Zn/Cu/Ni)的几何结构及电子结构。结果表明:不同夹心原子对体系几何结构的影响微弱;Zn/Cu/Ni茂合物的电子局域态密度(LDOS)在费米能级(Ef)处起主要作用的是d轨道电子;随夹心原子Zn/Cu/Ni原子序数的降低Zn/Cu/Ni茂合物最低非占据轨道和最高占据轨道的差值(LUMO-HOMO)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
基于非平衡态格林函数——密度泛函理论,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方法,对单层含硫空位MoS2的光伏效应进行了研究.利用能带图和联合态密度分析单层含硫空位MoS2的光响应函数.结果表明:对于单层含硫空位的MoS2,线偏光电流效应不明显,而圆偏光电流效应比较明显.计算模拟了随偏振角(相位角)变化的光响应函数,计算结果符合唯象理论.单层含硫空位的MoS2可被应用于新型电子和光电子器件中,为进一步认识单层硫空位MoS2的光电流效应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利用有限元法分析对生长在Au、Cu、Al2O3、SiO2、Ni这5种不同基底上的层状MoS2的应变分布进行模拟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基底材料的泊松比不同会使得基底和MoS2的y方向形变都不相同; 基底的杨氏模量不同会使得不同基底底部与二硫化钼(MoS2)顶部的应变差别不同.在膨胀过程中,y方向底端的拉伸应变大于中间的拉伸应变,这会导致基底与顶端应变高于中间的应变.因此,基底材料的杨氏模量和泊松比与MoS2的应变分布密切相关.根据仿真结果可得,由于MoS2在Au和SiO2基底上所受到的应变较小,导致MoS2的顶端和基底底部应变差较大,因此容易造成剥离脱落; 而在Al2O3基底上,由于基底材料具有较高的杨氏模量,且与MoS2比较接近,所以MoS2顶端和基底底部呈现的应变差接近.由此可见,在这些材料当中,Al2O3更适合作为MoS2的基底材料.通过研究基底材料的应变场分布,能更好地对纳米材料进行调控,从而改善器件的相关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团簇CrPS4的催化析氢能力,依据拓扑学原理,利用密度泛函理论,采用B3LYP泛函和def2-tzvp基组,运用Gaussian09量子化学软件对团簇CrPS4的基础构型分别在二重态和四重态下进行优化运行,获得16种稳定构型,其中10种构型在吸附氢原子后能够稳定存在。从前线轨道理论、HOMO-LUMO轨道能级差以及键级方面对团簇CrPS4的10种构型的吸附与解吸能力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团簇CrPS4中,S原子为主要活性位点;在结合氢原子后,相对于二重态构型,四重态构型的稳定性较高,催化活性较强,更适合用于催化析氢;团簇CrPS4的催化析氢能力因构型不同而异,在与水反应形成(CrPS4)—H构型的过程中,构型4((4))吸附氢原子的能力最强,而在解吸过程中,构型7((2))更占优势;构型8((4))的综合析氢能力在10种构型中最强,其次为构型5((4))和6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氧化锌(ZnO)压敏电阻的电学性能,采用常规烧结并在ZnO压敏电阻中掺杂预先合成的BiSbO4和Zn2SiO4,研究不同掺杂比例对ZnO压敏电阻的微观结构、电学性能、通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ZnO压敏电阻在掺杂BiSbO4和Zn2SiO4后,能够有效抑制ZnO晶粒变大,晶体结构变得致密均匀,致密性有所提高,有效提高压敏特性和通流能力.BiSbO4和Zn2SiO4掺杂比例为3∶1的样品综合性能比较优异,样品的致密度为5.58 g·cm-3,压敏电位梯度达到425 V·mm-1,非线性系数为70,漏电流为1.2×10-7 A·cm-2,能量耐受能力达到334.21 J·cm-3,残压比为2.5.  相似文献   

15.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Co掺杂对单斜LiMnO2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掺杂可缩短阴阳离子间的距离、抑制Jahn-Teller畸变、减小材料的绝缘带隙;掺杂体系中Co3+的电子组态为t62geg0,处于非自旋态,Mn3+的电子组态为t23geg1,处于高自旋态,由于过渡金属原子与氧原子间存在较强的共价相互作用,因此该掺杂体系并非理想的离子晶体.  相似文献   

16.
在表面等离激元波导的二次谐波产生过程中, 波导较大的色散导致的相位失配阻碍了其实际应用, 能够消除相位失配的波导尚未见实验报道。通过将单层二硫化钼与平面表面等离激元波导相结合, 在波导中实现从基频表面等离激元到倍频表面等离激元的转化, 并研究单层二硫化钼-银结构的二次谐波产生特性, 为表面等离激元波导中二次谐波产生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利用Gaussian 09程序对团簇Mo2S4进行全参数的优化计算,根据前线轨道理论对计算所得的10种稳定构型进行催化析氢反应活性的研究,由前线轨道图及团簇Mo2S4与水分子的前线轨道能级差探究团簇Mo2S4在催化水解析氢中的反应活性,进而确定团簇Mo2S4催化析氢活性最好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团簇Mo2S4单重态构型的稳定性优于三重态构型,三重态构型催化水解析氢的能力相较于单重态构型更占优势;构型5(3)在吸附氢原子与解吸氢原子的反应中都有较好的反应活性,构型4(1)的反应活性最弱。  相似文献   

18.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含空位缺陷CrSi2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并分析含Cr和Si空位缺陷的CrSi2光电性能.结果表明:Cr和Si空位均使CrSi2的晶格常数和体积变小;能带结构密集而平缓,且整体向上移动,Si空位缺陷形成带隙宽度为0.35eV的p型间接带隙半导体,Cr空位缺陷在原禁带间出现两条新的能带;含空位缺陷CrSi2的电子态密度仍主要由Cr3d层电子贡献,Si空位缺陷对电子态密度的影响较小,Cr空位缺陷提高了Fermi面处的电子态密度;与CrSi2相比,含空位缺陷CrSi2的介电峰均向低能方向略有偏移且峰值降低,吸收系数明显变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