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设计合成了基于萘-咟啶鎓的受体分子1,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受体分子1对9种常见的阴离子(F-、 Cl-、 Br-、 I-、 CH3COO-、 HSO-4、 H2PO-4、 ClO-4、 NO-3)的识别性能.结果发现,受体分子1可选择性的识别F-.在紫外-可见光谱中,当加入F-时,受体分子1的溶液由黄色变为无色,可实现裸眼识别,Job-曲线表明受体分子1和F-形成了1∶1型氢键络合物,结合常数为(3.05±0.15)×103 L/mol. 在荧光光谱中,加入F-后,受体分子1在403 nm处产生强的荧光发射峰,由无荧光变为深蓝色荧光,即具有荧光开启(turn-on)功效,受体分子1检测F-的线性为1.0×10-6~3.0×10-5 mol/L,最低检测限为8.5×10-6 mol/L. 核磁滴定实验表明受体分子1通过咟啶环上的C(2)-H与F-之间形成了较强的氢键作用力,而过量F-的加入会引起受体分子的去质子化.  相似文献   

2.
[Cu(imi)24[(imi)2(Mo8O26)]·H2O配合物的水热合成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热合成反应合成了[Cu(imi)24[(imi)2(Mo8O26)]·H2O配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 光电子能谱、 循环伏安和差热热重分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结果表明, 该配合物中每个铜原子由2个咪唑 分子配体连接为直线型配位环境, 每个γ-{Mo8O26}4-单元与2个咪唑配位, 各结构单元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3.
对单层MoS2与纳米级别厚度的Bi2Se3薄片进行组合构建超薄异质结,利用HR-Evolution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系统,结合反射、拉曼和荧光光谱学测试技术,对Bi2Se3/MoS2异质结中的激子发光、异质结中的界间相互作用和电荷转移等行为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首先,利用干法转移技术将不同厚度的Bi2Se3薄片转移到CVD生长的单层MoS2上构建Bi2Se3/MoS2异质结.然后,利用反射光谱和拉曼光谱技术探测异质结的平整度和界面耦合质量,表明异质结的2种材料发生堆叠后具有良好的平整度,按照不同厚度对白光保留着良好的透光性;2种材料堆叠时没有引入附加应力,形成的异质结具有良好的界面耦合质量.最后,通过对异质结的荧光光谱研究发现下层母体材料MoS2的A、B激子峰的发光效率大大减弱,同时它们的发光波长随着上层Bi2Se3薄片的厚度增加逐渐减小,半高宽随着上层Bi2Se3薄片的厚度增加逐渐变窄,这说明电子传递到Bi2Se3/MoS2界面后发生退激发,使得MoS2的发光发生明显猝灭,而且该结果可能还包括异质结的电子能带结构变化导致电荷发生重新分布的的更深层次原因.该研究对新型光电子器件的设计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铽、N-苯基邻氨基苯甲酸(N-HPA)和三苯基氧化膦(TPPO)的稀土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初步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配合物Tb(N-PA)3(TPPO)2的荧光性能.结果表明,铽、N-苯基邻氨基苯甲酸引入第二配体三苯基氧化膦后,敏化了铽离子的发光,配合物的发光强度显著增加,Tb(N-PA)3(TPPO)2三元配合物有较好的荧光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液法成功地合成两种新的双吡唑甲烷配合物[Ag2(bpm)2](NO3)2(1)和[Pd(bpm)2]Cl·H2O(2),(bpm:bis(pyrazol)methane),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确定双吡唑甲烷配合物的晶体结构。X-射线单晶衍射研究表明,配合物1是[Ag2]二聚体,通过氢键作用组装成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2是Pd(II)单核结构,通过氢键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对目标配合物的室温荧光光谱以及Hirshfeld surface表面作用力,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由配体bpm相比,配合物的荧光轻微蓝移;配合物1和2的主要相互作用分别是O…H/H…O和H…H接触。  相似文献   

6.
测量了Pr3+∶Y2SiO5晶体的吸收谱, 标定了室温下Pr3+在Y2SiO5晶体4f2组态内的能级. 利用579 nm激光激发Pr3+∶Y2SiO5晶体, 观察到480~515 nm上转换荧光带. 运用时间分辨激光光谱技术测量了3P0能级的上转换荧光衰减曲线. 通过研究上转换荧光的衰减曲线、 吸收谱、 激发谱和上转换荧光强度与泵浦激光单脉冲能量的关系, 确定了以1D2为中间态的能量转移上转换主要是上转换机制.   相似文献   

7.
设计合成了一个新的双核铒(III)配合物,通过单晶测试和晶体结构解析获得了该配合物的准确结构.进一步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热重分析和元素分析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合成的新化合物在1 497 cm-1处表现出近红外荧光发射,该发射归因于铒(III)离子的4I13/24I15/2特征跃迁.该研究有望为近红外荧光成像和光动力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利用改良的Stber法合成CdTe@SiO2微球, 直接沉淀法制备CdTe@SiO2@GdF3核壳结构的荧光/磁共振成像双功能微球, 并 用透射电镜(TEM)、 能量散射X射线光谱(EDXA)、 磁共振成像(MRI)、 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荧光光谱等方法对其结构、 磁共振成像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合成的微球具有明显的球形核壳结构, 大量的GdF3以小颗粒形态均匀分散于SiO2表层, 颗粒尺寸为5~8 nm; 在CdTe@SiO2@GdF3微球表面可检测到Si,O和Gd元素, 即Gd已掺杂到CdTe@SiO2材料中; 相对于CdTe量子点, CdTe@SiO2@GdF3微球荧光发射光谱发生红移, 但仍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 CdTe@SiO2@GdF3微球的弛豫参数  相似文献   

9.
在乙腈和水的混合体系中,将硝酸铜和3,5-吡唑二甲酸(H-3pdc)于120 ℃反应72 h, 得到蓝色晶体, 该化合物分子式为{[Cu3(pdc)2(H2O)7]·2H2O}n. 通过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 粉末X射线衍射及单晶X射线衍射对该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 并研究其热稳定性. 结果表明, 3个铜离子和2个pdc3-形成中性分子Cu3(pdc)2, 水分子作为桥联配体连接Cu3(pdc)2形成一维折叠链, 通过氢键作用, 一维链连接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 Cu2+的配位水分子与晶格水分子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了一维金属水链.  相似文献   

10.
在乙腈和水的混合体系中,将硝酸铜和3,5-吡唑二甲酸(H-3pdc)于120 ℃反应72 h, 得到蓝色晶体, 该化合物分子式为{[Cu3(pdc)2(H2O)7]·2H2O}n. 通过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 粉末X射线衍射及单晶X射线衍射对该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 并研究其热稳定性. 结果表明, 3个铜离子和2个pdc3-形成中性分子Cu3(pdc)2, 水分子作为桥联配体连接Cu3(pdc)2形成一维折叠链, 通过氢键作用, 一维链连接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 Cu2+的配位水分子与晶格水分子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了一维金属水链.  相似文献   

11.
以邻苯二甲酸(1,2-H2BDC)和二-吡啶-(3,2-a: 2′,3′-c)-吩嗪(Dppz)为混合配体, 用水热方法合成了一种三维超分子化合物: [Cd2(Dppz)4(1,2-BDC)2]·4H2O, 并通过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 C2/c空间群, 晶胞参数为:a=2496 17(10) nm, b=1.715 96(10) nm, c=1.822 32(8) nm, β=96.293(1)°, V=7.758 6(6) nm3, Z=4, R1=0.045 6, wR2=0.093 9. 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 该化合物室温下显示出较强的蓝色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2.
用水热法合成一个层状无机-有机杂化硒钒酸盐,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84293(2)nm,b=0.92867(3)nm,c=0.97095(2)nm,α=97.037(2)°,β=110.806(2)°,γ=98.385(2)°,V=0.6903(3)nm3,Z=2,R1=0.0225,wR2=0.0693;该化合物具有层状结构,由{V6Se2O25}八元环、{V4Se2O19}六元环和{V2Se2O13}四元环交替排列构成,并通过2,2′-联吡啶分子面与面之间的π-π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室温下显示出较强的蓝色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3.
在典型有机空穴传输材料胺类衍生物NPB(N,N'-diphenyl-N,N'-bis(1-naphthyl) (1,1'-biphenyl)-4,4'diamine)中引入过渡金属氧化物MoO3制备了只有空穴传输的单载流子器件.结果表明:MoO3的引入明显提升了NPB的导电性能,在约2.0 V的外加电压下,100 nm厚纯NPB薄膜电流密度仅为1.28 mA/cm2,而同样厚度的掺杂薄膜NPB∶MoO3 (50 wt.%)电流密度达到了2 530 mA/cm2.同样掺杂比例的NPB∶MoO3薄膜吸收谱显示位于500 nm附近存在既不同于NPB也不同于MoO3的额外吸收峰,表明体系中产生了电荷转移复合物NPB-MoO-3,从而产生了额外的空穴载流子,进而提升了掺杂体系的导电性能.进一步的荧光分析表明,MoO3的引入对NPB自身荧光具有明显的猝灭作用.NPB∶MoO3(30 wt.%)薄膜的荧光强度比纯NPB薄膜荧光强度降低了2个数量级,NPB∶MoO3 (50 wt.%)掺杂薄膜的荧光强度降低为零.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一锅法合成了包裹溶菌酶作配体的金纳米颗粒(Lys-AuNPs)的ZIF-8(Lys-AuNPs@ZIF-8)纳米复合材料,用于水溶液中Hg2+的检测.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粉末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脱附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该纳米复合材料粒径大小为300~500 nm,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分散性及荧光稳定性.加入Hg2+后,AuNPs在640 nm处的荧光发射峰荧光强度减弱,而Lys在4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2胁迫的耐受力,为选择抗大气污染的园林树种提供参考。【方法】以12.0 mg/m3的NO2对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1年生幼苗进行熏气处理,熏气时间分别为胁迫零点(0 h,CK)、1、6、12、24、48、72 h,以及熏气后30 d测定两种鹅耳枥幼苗的光合生理指标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分析不同NO2熏气时间与苗木光合生理响应特征的关系,比较两种鹅耳枥对NO2胁迫的适应性。【结果】NO2胁迫后欧洲鹅耳枥具有较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和暗呼吸速率(Rd),较低的光补偿点(LCP)和较高的光饱和点(LSP),表明欧洲鹅耳枥在较宽泛的光照强度下能够正常生长;欧洲鹅耳枥与普陀鹅耳枥的NO2熏气1 h处理组最大PSⅡ光能转换效率(Fv/Fm)值增加,在6 h处理中仅欧洲鹅耳枥的Fv/Fm值增加,PSⅡ活性增强,用于光合电子传递的能量增多。【结论】推测认为欧洲鹅耳枥能够在NO2胁迫下有序适应外界不良环境,耐受性更强。这对城市道路树种选择与植物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该文分别以草酸钠、丁二酸钠、己二酸钠为PbWO4纳米晶生长阶段的结构导向剂,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了具有有序纳米结构的PbWO4,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IR)等技术手段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双羧基阴离子对制备的PbWO4纳米晶产物荧光性质的影响.PbWO4有序纳米结构的形成可能原因是:双羧阴离子与PbWO4纳米晶的某些晶面络合,进而影响到PbWO4纳米晶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以NaOH和CS2为黄原酸化剂,MgSO4为稳定剂,黄原酸化改性凹凸棒原土(N-XAP)制得了黄原酸化凹凸棒土(X-ATP).X-ATP对Pb2+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采用单因素试验得到在其处理含Pb2+模拟废水时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0~25 ℃、起始质量浓度400 mg·L-1、吸附剂质量浓度2.0 g·L-1、pH值5.0~6.0、振荡吸附时间30 min.最高去除率可达99.82%,Pb2+残余质量浓度为0.720 0 mg·L-1,低于国家1级排放标准.对X-ATP及其原料进行了SEM、XRD和粒度分析等结构表征,进一步佐证了其对Pb2+的良好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CaSiO3∶Eu3+荧光粉, 确定其最佳的合成条件为: 烧结温度1 200 ℃; 烧结时间3 h; 助熔剂用量3%; 激活剂的配比为2%(摩尔分数). 对合成样品进行了荧光光谱分析, 结果表明, 该荧光粉的光谱中609 nm处出现很强的发射峰, 归属为Eu3+5D07F2跃迁发射.  相似文献   

19.
利用溶液晶体生长法,将8-[4-吡啶]-1,3,5,7-四甲基-2,6-二溴氟硼二吡咯甲川(BDP-Br2)溶于乙醇-水混合溶剂中,自然挥发,可获得BDP-Br2单晶.X-射线晶体学分析表明,BDP-Br2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分子式为C18H16BF2N3Br2,Mr=482.97.其晶体学参数如下:a=1.500 7(1)nm,b=1.129 5(1)nm,c=2.225 9(2)nm,β=90.949(8)°,Z=8,ρc=1.701 g·cm-3,R=0.073,Rw=0.164,拟合优度(GOF)=1.010.在BDP-Br2晶体结构中,每个BDP-Br2染料分子通过分子间C-H…F氢键和C-H…π超分子作用,组成Z形分子链反向交替堆积的三维分子阵列结构.固相和溶液相的BDP-Br2染料分子可分别于550和561 nm处观察到光致发光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