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王蓓 《科技信息》2007,(26):36-37
《长恨歌》深入民间世界的一方天地,书写了上海主流历史之外的民间历史。本文从小说的民间立场转型出发,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助主人公王琦瑶代表性的民间身份来展示上海民间精神的,并进一步探讨其上海民间书写的价值和局限。  相似文献   

2.
运用弗莱的“向后站”理论审视剖析王安忆的《长恨歌》,指出《长恨歌》世俗素材都是对于宗教精神的暗示。这一暗示揭示儒学的现世快乐追求、基督教的灵魂拯救、佛教的人生超脱都无法让人类安身立命,从而引发对宗教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的疑问。  相似文献   

3.
4.
从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或者说"气质"入手来描述上海的历史,是王安忆最近两个长篇<长恨歌>与<富萍>的写作主旨所在,也是其在上海谱系的作品中的特色所在.从作品的内在逻辑来看,<富萍>的产生可以看作是王安忆对<长恨歌>第二部文字的充实.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采用一种纯叙述语言,巧妙地运用比喻,反衬、拟人等手段,表现主人公睹物伤怀、触景生情的性格特征,展示主人公留恋过去、慨叹时光的内心世界,使整部作品充满了缠绵悱恻的情感韵味,洋溢着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的《长恨歌》在文化层面上显示出卓绝的功力,具有丰富且深广的内涵。作者以女性独有的细腻和绵密将城市的历史浓缩在弄堂这个小舞台中,写出了以王琦瑶为代表的小市民在上海弄堂中几十年浮浮沉沉的人生图画,同时作者用独特的叙事艺术将这首《长恨歌》写得委婉曲折,字字句句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闪烁着理性与智慧,直指人的心灵深处,看似有距离的描写,却更真切地写出了生活的原生状态。作者表现了市民意识的复苏、历史感中的怀旧气息并具有独特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7.
刘红英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44-1446,1489
上海精神是王安忆小说的主题之一,她在不同的时代寓之以不同的形式。《长恨歌》与《天香》以不同的审美方式回溯了上海文化的精神气象,显示了王安忆创作的纵向承续与转型变异。《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是上海城市精神中优雅精致文化的象征,《天香》则描摹了几代天香园人对刺绣的精湛追求,成就了艺魂诗心的高贵品质。不论是王琦瑶个体式的娇艳姿态,还是天香园人集体式的群芳潜质,都凝结了王安忆对新旧上海文化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8.
长脚是王安忆在长篇小说《长根歌》中塑造的一个在都市生活中混社会的人物形象,他在社会上扮演多重角色,每天都要以不同的嘴脸在几种社会层面穿梭往返,小说在塑造这一个物形象的时候情节设计有不周全之处,使这一个物形象在整体上给人一种闪烁不定,扑朔迷离的印象,其性格特征也有些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的<长恨歌>从内在结构上看是由一个圆和三个三角形组成的命运图形,在王琦瑶曲折回复的人生之圆与自成体系的三段生命中,处处体现了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长恨歌>的静态叙事将悲剧传奇还原成一种琐细的日常人生,而其语言则在体现全文叙述特色的基础上构建着新的属于弄堂市民的上海历史.  相似文献   

10.
对女性个体意识与生命体验的书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恒定主题。在她的创作中始终以女性视角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女性的命运和前途。自八十年代的"雯雯"、"三恋",再到九十年代的《长恨歌》,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把握既有物质层面的叩问,也有精神层面的自省。其中《长恨歌》更为人们展示了在现代都市下女性真实琐碎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1.
《长恨歌》在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中最早被译为英文,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一再被重译,版本多达十几种,是大多数唐诗英译集的必选篇目,被入选的次数已不可尽数。在译介的同时,英美汉学界也不乏一些与《长恨歌》主题、题材和诗歌艺术等方面的相关论述。本文拟就该诗在英美的翻译和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上海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大都市,是王安忆成长的地方,是她小说创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背景,她的许多小说都明显地是以上海为背景创作的。本文以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上海叙述为立足点,对其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上海作为经验世界进入王安忆作品所呈现出的三个阶段:幻象化的上海、舞台化的上海、文本化的上海。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在长篇小说《长恨歌》中塑造了程先生、康明逊、萨沙、老克腊、长脚几位男性小人物形象,他们与主人公王琦瑶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都市小人物,他们存在着共性,同时他们又个性鲜明,形象各异,分别代表了痴情型、胆小懦弱型、小混混型的小市民。塑造这些都市男性小人物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诗《长恨歌》在前半部分着力突出李隆基、杨玉环私人关系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冲突,其实质是同一主体身上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并非善与恶、是与非的绝对冲突,这就为读者推断作品的主题设下了两难.而作品后半部分刻意营造的悲剧结局,又让读者从悲剧中警醒,突显出《长恨歌》的主题倾向:角色之间存在公与私、情与理的冲突是必然的,但作为社会存在的人来说,应该把公利放在私情的前面.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的《长恨歌》虽然创作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然而无论从写作手法还是叙事角度方面看,都与盛行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鸳鸯蝴蝶派”有很多相似之处,呈现出明显的海派文化特征。《长恨歌》与现代都市民间神话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现代都市民间叙事是以现代都市世俗审美叙事的方式出现的;《长恨歌》体现了对启蒙话语的消解;《长恨歌》中所描写和弘扬的道德与人情之高尚充分体现了世俗之美。  相似文献   

16.
2003年王建成先生出版了《荣辱人生——严嵩话本》这本书,透过正史这层膜,发掘历史的真实,揭开了历史真相的一角。这部书有四个特点:一、观点新。认为严嵩的为人,基本上是正人君子,而陷害他的徐玠,并非正史所说的“良相”。二、风骨硬。作者没有考虑得失利害。而是秉笔直书,敢闯禁区,体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风骨。三、创作苦。耗费近二十年精力收集资料和研究写作,才著成此书,吃了不少苦头。四、架构巧。全书只用30多万字,就把严嵩八十多年的人生风云,尽收笔底。  相似文献   

17.
同为风情女子,尹雪艳(<永远的尹雪艳>)和王琦瑶(<长恨歌>)凭借美貌在男权社会的夹缝中游刃有余地穿行,她们的独特历史仍是男权社会的副产品.尹雪艳是欲望之神和命运之神的化身,她身上散发着浓郁的"神性",而王琦瑶则在人间烟火的浸染中演绎了普通女性平凡的一生.她们身上共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写照:短暂的辉煌只是渐趋低落的人生形态中稍纵即逝的点缀,人的生存在历史意识和命运意识的坐标中显得苍白而无奈.  相似文献   

18.
王千秋是南宋初期的一位重要词人,因其生平事迹记载不详,词作缺漏,又宋代词人辈出,名家各领风骚,掩住许多优秀词人的风采,故声名不显。其文学成就主要在词创作上,词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旅怀别绪、宴游酬和、咏史怀古、记事咏物等。语言凄婉苍凉又清新健拔,自成格调。从王千秋《审斋词》,就其词作着力论述,力图全生态地展示这位宋代词海里久沉的面貌,旨在使依旧沉在《全宋词》中的词人优秀作品得到欣赏。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为人的存在寻根,为淡化现代文明冲击下人的孤独状态,开始了她对现代人与现代城市之间的情感关注.王安忆利用她作为一个女性对生活了几十年的上海大都市的感受,潜入生活中,讲述一个又一个女人的故事,从城市与城市人的深层关系中传达出她对市民生活的透视与观照.  相似文献   

20.
王菱菱著《宋代矿冶业研究》被学界誉为是“宋代矿冶业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宋代矿冶业生产之所以出现如此高度的发展,有诸多的因素,除去经营方式的改进、生产力的提高、社会需求的增加以及商品经济的日益活跃等因素外,还在于宋代国家对矿冶业技术革新的重视、以及改革并完善矿冶业机构的设置与管理等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