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估工作的背景、实践意义及若干关键问题,提出了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估方案设计中的目标设定、结构分析出发构造评估指标体系等思路,为全面开展科学基金绩效评估工作进行了部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
电力工业集能源消耗、生产和利用于一身,是实现国家能源战略的关键环节,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我国目前能源供需矛盾尖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一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化石能的大量消耗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今后15年,满足持续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对能源科技发展提出重大挑战。”能源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节能降耗已成为衡量当前经济生产的重要指标,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坚持节能优先,降低能耗,攻克主要耗能领域的关键技术,大力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和终端用能效率,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增加能源供应,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取得突破和规模化应用,成为目前能源科技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微藻生物柴油产业化技术中的若干科学问题及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由于石油资源日益枯竭、环保(尤其是CO2减排的迫切性)等因素,生物能源的开发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物能源中的一个重要产品是生物柴油,但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原料严重不足。微藻合成的油脂是一种极有前景的生物柴油大宗原料,微藻生物柴油产业化技术开发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生物能源领域及CO2减排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通过培养能源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技术路线在实验室虽已打通,但存在的核心问题是生产成本太高且产业化技术方面的研究较少,这是制约微藻生物柴油技术产业化的根本所在。本文首先介绍了利用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优点和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藻生物柴油产业化技术的发展思路,并从中提炼出8个方面亟待研究的相关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在 1996年公布 ,是在国内有关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在审定过程中 ,我们深深体会到名词统一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它与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建设是同步发展的 ,既必然有一定的滞后性 ,又必须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必要的超前性。滞后性是因为科学名词有一个产生和为专业人士和公众所接受的过程 ,因此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而预见性和超前性 ,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越来越快地发展 ,使许多名词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 ,名词本身也不可能不相应变化。例如 ,我们在审定本专业的名词时 ,就曾经对“园林”一词发生过争论…  相似文献   

5.
《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在1996年公布,是在国内有关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在审定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名词统一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它与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建设是同步发展的,既必然有一定的滞后性,又必须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必要的超前性。滞后性是因为科学名词有一个产生和为专业人士和公众所接受的过程,因此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而预见性和超前性,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越来越快地发展,使许多名词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名词本身也不可能不相应变化。例如,我们在审定本专业的名词时,就曾经对“园林”一词发生过争论。根据传统概念理解,“园林”指的主要是城市中的公园和绿地等,是我国许多城市的政府部门园林局所管辖的范围,在英文中相应的是garden architecture。在审定中,有的委员提出应当用“景观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来涵盖这一学科。理由是现代社会已经把视野从局部的人造园林扩大到整个人居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和人造的景观,例如城市景观、城市天际线、城镇所处的自然山水环境等都在景观学研究的范围内。但是,多数专家(特别是园林专家)反对,认为在我国,“园林”一词的概念已经不断扩大和变化,实际上已覆盖了国外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内容,不宜轻易更改。委员会考虑到国内的习惯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用法,采纳了后一意见,虽然持前一意见的(包括笔者本人)仍有不同看法。再如,有的委员对将ergonomics一词定名为“工效学”持反对意见,认为用在机械设计中似可接受,但是要用在庞大的建筑物中,就很不适宜,因为这里涉及的远非工效的概念可容纳。经多次研究协商,暂选用了[人因]工效学(human factor engineering),主要考虑这门学科在我国建筑学研究和应用中还远未发育,为了不与其他学科发生不一致,又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暂用此不致于发生过多矛盾的用词。有的词,其新名一时难以确定能否被普遍接受的,就暂用现在流行,但不很确切的用法。如human habitat,涵义极广,是国外文献中经常出现的术语,联合国还有专门的Habitat机构,不少杂志以此为名。我国采用在我国已流行的“人居”,期待学术界在不久的将来可找到更为广泛被接受的用语。其他如“文脉(context)”、“解构(deconstruction)”等,也是国内学者常有争论的,这次都未作改动。本“名词”出版后,有反映认为收词偏少。我们在审定过程中,对此也有考虑。例如,对中国和外国古代建筑和构造部分,原来设想要收纳更多,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名词,极为丰富,变化多端,从唐、宋到明、清,随着建筑技术和风格的发展,用词不断变化。许多中外学者在翻译和写作中,都遇到极大困难,最后多数用拼音加注解的方法解决,如标志中国建筑特征的“斗拱”,就用dougong加注bracket set。与此相比,古代外国建筑的名词也极为丰富,但我们采纳一些专家的意见,只选了少数关键名词,其他留待写外国建筑史和编有关专业词典的专家开拓了。尽管如此,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对本册名词的用法提出新的挑战。例如,在国内甚为时髦的“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我们用了“智能办公楼”一词,这是考虑到此类建筑主要是指有较高的通信和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能力的办公建筑。然而,有的专家认为范围太窄,现在还有智能住宅,甚至智能厕所等的出现。同时,也有的专家认为,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与非智能建筑的界线也不易划清,以至这一名词大有消亡的可能,不如用“建筑智能化”一词更为科学。笔者认为,后一意见是很有道理的。* 张钦楠高级建筑师是建筑 园林 城市规划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6.
7.
一、带释义的大气科学名词新版本1996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终于出版问世,这是在1988年第一版基础上经过增补和加以释义后的新版。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从1989年就开始对第一版审定的名词进行增补和释义的工作,整个工作历时5年,经过大小数十次会议的研究和讨论,在1994年底完成初稿。此后又经“全国名词委”特聘专家(大多为院士)审查,并经编辑加工、质疑、改错、再次审改,然后经全国名词委批准予以公布出版。总之,1996年新版的名词融汇了专家学者各类人员的辛勤劳动,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大气科学名词》新版的问世很受气象科技人员的欢迎,使大家在撰写科技论文和著作时有了依据,成为常用的规范性工具书之一。对其他部门的科技人员来说,则是了解大气科学的一本简明知识手册。二、名词释义工作的重要作用对于名词释义工作,起初有过争论,有一种意见认为没有必要。即认为搞专业工作的人都懂,加释义是多此一举。经过全国名词委的指导和大气名词委深入讨论,对名词释义工作有了统一的认识。经过这5年的工作,以及出版后3年的使用实践,对名词释义工作我们更有了切身体会。1.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大气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可分为许多分支科学。一般而言,专业人员对自己熟悉的分支学科的名词有较深刻的理解,而对于其他分支学科的名词则只有总体轮廓认识,不一定能理解得很清楚。因此对名词加以释义,就能严格界定该名词的主要内涵,不会模棱两可引起混淆,而能使之科学、准确。所以对专业人员来说释义也是很重要的。广而言之,对于非大气科学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而言,加以释义的新版本就是该学科的规范的汉英-英汉简明词典,起着普及知识,统一认识的作用。比起仅仅是订名的版本来,内容和作用要增加很多。通过释义,弄清了名词的涵义,一词一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举例来说,如“中层大气”(middle atmosphere)指的是距地面15~85km的大气,这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开展了名为MAP(middle atmosphere program)的中层大气研究计划。而另一种理解则为大气所分的五层(从地面往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逸]层)的中间一层距地面50~85km(中间层,mesosphere)的大气。现在我们将前者订名“中层”,后者订名“中间层”,但一些书中仍有混淆。我们将两者订名后加上释义,内容就完整了,也便于区别。一些看来很常见的名词术语,认真写起释义来也不太容易,需要经过反复讨论,释义确定了,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深化了。如“大气科学”和“气象学”,“大气探测”和“气象观测”,这些名词搞气象工作的人经常要提到,很熟悉,但要准确释义,问题就产生了。有的认为“大气科学”应包含“气象学”,有的则认为二者是一回事;有的认为“大气探测”中较基本和原始的一部分是“气象观测”,有的则认为“气象观测”中包括了“大气探测”的内容。经过反复讨论,最后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上取得了一致,给出了“大气科学”的全面定义,而在“气象学”的定义中则加上“20世纪60年代气象学已发展成大气科学”的说明,对“气象观测”的定义,则加上“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对象、项目的扩充,近些年来气象观测已逐步发展为大气探测”。所以通过名词释义工作,深化了我们对该名词的认识。还有一些名词有学术名词和通俗名词的双重用法,加以释义后,对于它作为学术名词的涵义就完全界定了,不再是作为通俗名词的笼统用法,如“大风”、“大雨”等。“大风”是曾用名,它正式订名为“8级风”,指的是风速在17.2~20.7m/s范围的风。“大雨”指雨量在8.1~15.9mm/h或25.0~49.9mm/24h的降雨。其他如“毛毛雨”、“小雨”、“中雨”、“暴雨”等,都给出了严格界定。所以,通过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科学化。2.名词释义使名词工作系统化名词审定中的收词工作必须要掌握收词标准及平衡各部分的收词层次,以免有的分支学科收到“儿子辈”,有的收到“重孙子辈”,这样就在层次上严重失衡。在收词时要掌握层次,但有时还不太易确定,而加以释义后,名词的层次就明确了。通过释义,可以更有根据对收词进行增删,使这一工作系统化。如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学—云物理学—云滴谱—滴谱参数;大气科学—大气探测—地基观测—气压计—气压订正等等,一层层递降。此次收词一般收到第5层,有的只到第4层,没有再向纵深发展。通过释义还能发现选收名词时的一些疏忽,如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一概全收就重复了。我们按照订名中一词一义的“单义性”原则,如“海气相互作用”(air-sea interaction),就选定了最早和最常用的英文配名,但在某些汉英词汇、手册中,还有ocean-at mosphere interaction,sea-air interaction等,并将同一事物分别称为“海气相互作用”、“气海相互作用”等。通过名词释义,就可消除此类重复多义现象。总之,通过名词释义使名词涵义准确化,收词系统化。3.名词释义促进名词订名随着科学发展,新词不断增加,对新词的订名首先要弄清它的涵义才能订名准确、恰当。所以希望以后发布新词订名时,应给以释义,至少应加以说明,在注释栏中给出它的基本特性。看起来增加释义是增大了工作量,但作为整体来看,非常值得。因为在名词讨论过程中一定要涉及它的涵义等方面的问题,加以释义就把这些作为文字记载下来,涵义搞清楚了,才能更确切地订名。这种做法也给以后的审查和修订带来便利。有时很精练的几个字难以全部概括该条名词的涵义,如农业气象中的“活动温度”(active temperature)与“有效温度”(effective temperature),如非这方面的专家,根据此四字订名,是很难了解他们的差别的。即使一时搞清楚了,时间一长也会淡忘或混淆,加上释义后,可以消除此类现象。最近我们看到在某些英汉词汇、手册中,由于没有释义工作,就将active temperature和effective temperature不加区别地统统译成“有效温度”了。三、大气科学名词审定中的若干说明1.确定了一些常见新词的订名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现象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词,如表示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现象的El Nino;表示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降低现象的La Nina;表示海洋温度与大气压力升降有关联的ENSO现象。这些词频繁出现在科技论文中,有的甚至出现在科普文章中,各种译名纷至沓来。经多次讨论,认为EI Nino,La Nina(圣婴、圣女)意译也不妥,原本就是传说中的借用名词,还是(不得已)采用音译为好,所以分别订名为“厄尔尼诺”、“拉尼娜”,ENSO是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的组合缩略词,也以音译“恩索”为宜,这与“艾滋病”(AIDS),“因特网”(Internet)的订名是一种类似的方式。气候研究中词汇繁多,关于形容气候变化的名词术语就有气候演变,气候变迁,气候振荡,气候振动,气候变化等5个,它们的细微差别常使人混淆,不易分辨。我们参考了世界气象组织编写的《国际气象词典》,对这些近义名词术语做了几次专题讨论,对它们一一释义并作了严格界定,从变化的时间长短和形式上进行区分。将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作为各类气候变化形式的统称;气候演变(climatic revolution)指106年以上的变化;气候变迁(climatic variation)指30年以上的变化;气候振荡(climatic oscillation)指周期为几年的短期变化;气候振动(climatic fluctuation)则指包含有极大、极小值的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气候变化。对这些常用术语给出定义,并配以合适的英文名词,这种做法对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假彩色云图(false-color cloud picture)与伪彩色云图(pseudo-color cloud picture),从中文名词订名一般人很难看出这两者的差别。前者指的是将不同探测通道得到的图象用不同彩色表示而合成的云图;而后者指的是同一通道探测的图象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灰度而得到的云图。本想重新订名以便于区别,如增加本质差别的提示语来订名,叫通道假彩色云图和灰度伪彩色云图,但大多数人认为此二词在卫星云图分析中已经约定俗成,以不改为宜。由这类名词术语中也可以看出名词释义的重要性。2.注意与国际接轨以及英文配名问题上述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一些名词订名就充分考虑了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不是我们“闭门造车”自搞一套,而是充分考虑了国际上的习惯用法。与国际接轨的突出例子是关于热带气旋的系列订名。我国气象部门从1989年起已正式采用了国际标准,即热带气旋(tropical depression)、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和台风(typhoon),取消了原来“强台风”,增加了“强热带风暴”,并按国际规定作了释义。英文配名首选原有的英文对应词汇,有些中文名词订名直接来源于英文,如气旋(cyclone),气团(air mass),均质层(homosphere),对流层(troposphere)等,这些较好办。有些是合成词汇,英文中就有多种表达方式,我们就选用常见的一种,如上述的海气相互作用(air-sea interaction)。再如气候变化,大气遥感之类的合成词汇,一般用“形容词+名词”的英文配名方式,选climatic change,atmospheric remote sensing,而不用“名词+名词”的英文配名方式(climate change,atmosphere remote sensing),尽管后一种方式有时在外文书刊中也能见到。在英文拼写上,采取American English(美语)的方式,所以选用color,favorite,center等,而不用colour,favourite,centre等。英文名词原则上均用单数,这已为广泛接受。3.约定俗成与抓新词订名名词订名中“约定俗成”是一大原则,因为此名称已为大众所接受,硬性改动效果不佳,如上述“假彩色云图”与“伪彩色云图”就未改动。再追溯上去,还有“副热带高压”(subtropic high),一直未能改为“亚热带高压”,因为“副热带高压”已成为气象界的常用术语了。这次订名中对“气溶胶”(aerosol)一词也感到不满意,但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媒体中常提到气溶胶,已逐渐接受了这一术语,此时已不宜轻易改动了。避免约定俗成订名不理想,又不易改动的问题,应该抓紧新词的订名工作。大气污染方面最近有一个新词chlorofluorocarbons(CFCs),报刊上译名甚多,含氯氟烃类、氯氟烃类、氟氯烃类、氟里昂,台湾订名为氟氯碳化物,它是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希望化学或环境科学方面能尽早给予定名,时间一长,就更难统一了。4.不足之处外国科学家的中译名是个技术性不强但却非常麻烦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标准,如常见的Boltzmann(玻尔兹曼、玻耳兹曼)、Descartes(笛卡儿,笛卡尔)*等。不同的手册,甚至是作为标准的手册,其译名也往往有微小的差异,叫人无所适从,希望能尽早统一,给出真正的标准。在大气科学名词的订名中,遇有此类问题,也尽量向标准靠拢,如Richardson number就由理查孙数改为里查森数。但还有一些译名由于各种原因,仍维持了原有的订名。大气科学涉及数学、物理等许多基础学科的名词,希望这些学科名词本身要统一,否则其他派生学科很难办。如一个root-mean-square,物理学、电工学订名为“方均根”,数学订名为“均方根”,以前还见过有叫“根均方”的,这样的不统一局面,叫派生学科很难适从。关于仪表称“表”、“计”还是“仪”,我们只能有个大致约定,不可能完全统一,如温度表(thermometer),微波辐射仪(microwave radiometer),分光光度计(spectrophotometer),同是英文meter结尾,对应的仪表功能不一样,有目测的,有自记的,所以订名往往还得结合仪表的复杂程度而定,简单的称“表”,如温度表;较复杂的,有自动记录装置的称“计”或“仪”。当然,有的仪表也有合适的英文结尾(graph)。由于当时本着从严收词,有争议或暂时统一不了的名词均不收入,稍涉及其他学科的名词也不收入,这样整个大气科学名词只收录了不到1900条,从总数上来说少了些,这就限制了它的广泛性。尤其是在大气科学蓬勃发展的今天,大气化学、大气环境的研究不断添加许多跨学科的新词。数值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又将许多计算机和计算方法的新词引入,在这种形势下,大气科学名词要进行较大的扩展(如3000~4000条)才敷应用。 --------------------------第24页* 周诗健编审是第四届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第27页* Boltzmann已由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定为玻尔兹曼,Descartes已定为笛卡儿——编者。  相似文献   

8.
一、带释义的大气科学名词新版本1996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终于出版问世,这是在1988年第一版基础上经过增补和加以释义后的新版。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从1989年就开始对第一版审定的名词进行增补和释义的工作,整个工作历时5年,经过大小数...  相似文献   

9.
本文揭示了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循环互促模式,并对这一模式进行了运动学的分析,指出了技术市场是科技成果向直接,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枢纽,揭示了技术的生产力水平的度量模型。确立了技术造反原理和技术交易定律。  相似文献   

10.
韩潮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6):48-51,87
希腊思想中的技术一词既包含理论的含义也包含实践的含义。希腊哲学认为,技术是对自然的模仿,技术不可能超出自然之上;同时,希腊人也认为,技术是对偶然的控制,是对不确定性的克服。因而,希腊人的技术观念是防御性的,而不是进攻性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改革和财政预算改革的发展趋势、科学基金管理自身发展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科学基金绩效评估的需求,通过总结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绩效评估体系和经验,对我国科学基金的绩效评估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实验室评估的现状作用和若干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回顾了实验室评估的由来以及现行实验室评估的方法,探讨了实验室评估对我国基础研究的影响和作用,分析了评估指标体系的特点,提出进一步完善评估方法的具体建议,为基础研究基地建设和实验室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有帮助的素材。  相似文献   

13.
对於哲学研究所倡议的科学方法论讨论,我是十分赞同的。就我所接触的一些科学技术工作者来说,他们一般对方法论比对世界观感到更大的兴趣。他们并不满足於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而且迫切希望知道如何去认识世界,去研究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工程中的技术集成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对工程中的技术集成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工程中技术集成的概念、原则、基本过程和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在阐述卫生技术评估中伦理评估的概念与理论基础之上,指明伦理评估成为卫生技术评估的内在要素的理论必然性;重点介绍卫生技术评估中伦理评估的主要内容和评估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评析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利弊;最后提出加强卫生技术的伦理评估对当前我国卫生决策和临床医疗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伦理学的若干概念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我从科学家自1945年以来所经历的良心危机开始,论证科学家的这些直觉反驳了认为科学是价值中立、与其社会文化环境无关的追求真理的活动这一传统的科学模型。在第二、三、四部分,我论证义务、美德和资源的公正分配应该是科学技术伦理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在第五部分,我论证科学技术伦理学作为一种专业伦理学,是通过科学共同体对其成员活动进行自我调节来解决专业自主性与社会控制之间可能冲突的唯一出路。在本文中,“技术”(technology)是指应用科学,“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但也不排斥人文和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7.
18.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郑玉玲科学实在论长期受到质疑,至少始于康德,一直有增无减。到当代,出现了实在论者的抗衡,出现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其中包括实在论工具论之争。由于争论者们在命题和论据使用上的差异,争论实际缺少焦点,成了一场广泛持续的大混战。为...  相似文献   

19.
论技术评估与投资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家用电器发展的技术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用电器有电子器具和电气器具两大类,本课题中家用电器特指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家务劳动、饮食行为等有关的电器,如洗衣机、吸尘器、风扇、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工业形成于20世纪初,其问世的年代分别是:1907年出现了洗衣机,1918年有了冰箱,1947年出现了第一台微波加工炉,1932年研制成了空调。5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开始大量生产这些家用电器,并得到极大程度的普及。以电冰箱为例,1982年止,美国普及率为100%,日本为99.8%,法国为96%,英国98%,其它象西德、丹麦、瑞典等国,冰箱的普及率为均已达90%以上。另据统计,世界家用电器产品主要集中在北美、日本和欧共体,三大地区约占世界家电生产总量的80%。在我国,家电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