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烯烃弹性体的阻燃、抑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聚烯烃高聚物的阻燃性,用两种微胶囊红磷与聚烯烃高聚物制备阻燃材料.在高聚物中只添加少量的微胶囊红磷就可以使材料具备良好的阻燃性能,从实验中发现这两种微胶囊红磷是高效的阻燃剂.但阻燃材料往往产生一定的烟雾,硼酸锌可以大大降低烟雾,硼酸锌在微胶囊红磷阻燃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选择微胶囊红磷作阻燃剂时必须添加抑烟剂,微胶囊红磷与硼酸锌可以组成一个良好的阻燃体系,它可以改进聚烯烃高聚物的阻燃性能,减少烟雾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红磷和磷的化合物阻燃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设计合成几种包覆红磷,磷酸酯及亚磷酸酯等磷系阻燃剂,并对合成的磷系阻燃剂进行阻燃机理的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3.
纳米改性氢氧化铝与包覆红磷协效阻燃尼龙66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文中分别研究了纳米改性氢氧化铝 (CG-ATH)单独使用以及与包覆红磷协效阻燃尼龙66(PA66 )复合体系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将纳米CG-ATH和包覆红磷以不同比例添加到PA6-6中,制得复合材料。用氧指数法测定了复合体系的阻燃性能,此外还进行了拉伸和冲击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包覆红磷与纳米CG-ATH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当复合材料中PA66、包覆红磷和纳米CG-ATH的质量比为100∶13∶20时,该复合体系的氧指数为33,而只PA66和纳米CG-ATH的质量比为100∶40的 PA66复合体系的氧指数29.5,但是100g PA6 6中,只添加15g包覆红磷时,该复合体系的氧指数只有27,该协效阻燃体系的拉伸强度为79.3MPa,拉伸弹性模量为2182.3MPa,断裂伸长率为5.9% ,冲击强度为4.5kJ/m2 。因此,纳米改性氢氧化铝与包覆红磷的协同效应,实现了在无机阻燃剂添加量相对较少且保证 PA66本身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大幅度改善材料阻燃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采用一步法合成了三聚氰胺树脂和脲醛树脂。分别对氢氧化镁阻燃剂进行微胶囊化改性,通过对其FTIR、SEM、TEM、TG DSC、XRD,以及添加至高聚物中后进行复合材料常规力学性能测试和极限氧指数(LOI)的测定,研究微胶囊化改性超细氢氧化镁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三聚氰胺树脂和脲醛树脂被成功包覆在氢氧化镁表面,并且改性后氢氧化镁热稳定性良好,粉体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界面粘结性得到提高,与未改性氢氧化镁相比机械性能有较大提高,其极限氧指数较低密度聚乙烯有很大提升。其中,以反应温度70 ℃、包覆量15%的微胶囊化改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氢氧化镁基阻燃剂作为重要的无机阻燃剂材料,因其无卤无毒的绿色环保性能,在阻燃材料研究中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因其表面极性强、与高聚物相容性差和均匀分散困难等特点,极大地影响了其性能。通过颗粒超细化和表面改性,能够有效地改善氢氧化镁基阻燃剂的性能。主要介绍了氢氧化镁颗粒超细化和表面改性的相关进展,结合阻燃剂材料的发展趋势,对未来氢氧化镁基阻燃剂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王克峰 《科技信息》2010,(20):349-350
为改善氢氧化铝阻燃剂与有机高聚物的相客性,对氢氧化铝进行了表面改性研究,确定了最佳工艺和用量,同时考察了表面改性氢氧化铝对有机高聚物阻燃性能和机械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表面改性的氢氧化铝与有机高聚物复合体系有着较好的相容性和分散性,能够显著提高复合体系的阻燃性能和机械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红磷与壁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质量比例、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包覆红磷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热重分析仪、激光粒度仪对包覆前和包覆后红磷粒子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发现,红磷与壁材的质量比为8:7、反应温度设定为65℃、反应时间为2.5 h,可以获得包覆性能良好的红磷.  相似文献   

8.
选用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有机硅、红磷、聚磷酸铵、二氧化硅及滑石粉等无卤阻燃剂及具有阻燃性能的添加剂对低密度聚乙烯(LDPE)进行阻燃性能的研究,测试及分析了有机硅与各类阻燃剂之间的阻燃协同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氢氧化镁/有机硅/红磷复合阻燃剂对LDPE具有较好的阻燃效果及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9.
由深圳益通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研制并投入批量生产的高效添加型阻燃剂包覆红磷,于1992年9月28日通过深圳市科委组织的鉴定。该产品含磷量大于90%,稳定性好,不吸潮,不易氧化。在聚烯烃、聚苯乙烯、聚酯、聚碳酸酯、尼龙、聚氨酯、聚甲醛、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橡胶和织物等材料中使用证明,相容性和分散性好,阻燃效率高,具  相似文献   

10.
合成革用聚氨酯浆料阻燃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红磷与氢氧化镁复配,并制成微胶囊阻燃剂,研究了该微胶囊阻燃剂中红磷与氢氧化镁的协同效应,并把微胶囊阻燃剂体系应用到合成革聚氨酯浆料中,测定其氧指数及燃烧性能,对微胶囊阻燃体系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采用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对低密度聚乙烯(LDPE)进行改性,制备阻燃聚烯烃泡沫塑料.在质量比为60:40的LDPE/POE发泡体系中,探讨无卤阻燃剂Mg(OH)2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红磷,MCA(氰尿酸三聚氰胺)和有机硅等3种协效剂对聚烯烃阻燃发泡体系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DPE/POE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随着Mg(OH)2的加入而降低;而密度、氧指数随着Mg(OH)2用量的增加而上升;红磷、有机硅和MCA的加入均有利于提高Mg(OH)2的阻燃效率.最后,通过正交设计实验得到最优协效阻燃剂配方(质量比),即Mg(OH)2:红磷:有机硅:MCA为60:6:6:15.  相似文献   

12.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茶皂素复合型膨胀阻燃剂(CTS-IFR)进行改性处理,并应用于阻燃涂料.考察了硅烷偶联剂改性茶皂素膨胀阻燃剂(SMTS-IFR)的制备工艺,采用FTIR和SEM对改性阻燃剂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同步热分析仪测试了其热解性能,并对含该改性阻燃剂的阻燃涂料(SMTS-IFRC)进行了阻燃性能及燃烧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改性阻燃剂制备的适宜条件为改性温度80℃,反应时间4h,硅烷偶联剂用量2.5%(质量分数);所制改性阻燃剂中硅烷偶联剂与阻燃剂被证实发生了反应,形成了良好包覆,分散均匀,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且其高温残炭量明显增加;锥形量热试验结果表明,含该改性阻燃剂的阻燃涂料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能,且改性阻燃剂涂料试样燃烧过程中的平均热释放速率为62.29kW/m2,总热释放量为52.66kJ/m2,平均有效燃烧热为11.31kJ/kg,平均质量损失速率为0.046 91g/s,较未改性的阻燃剂涂料,其阻燃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以红磷/氢氧化镁为协同阻燃剂,以POE为高分子材料增韧改性剂,以聚丙烯PP为基体,通过采用熔融混合挤出制得无卤阻燃聚丙烯复合材料材料。对该无卤阻燃聚丙烯复合材料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阻燃性能、热性能测试,讨论了红磷/氢氧化镁复合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实验研究表明:红磷/Mg(OH)2阻燃体系在PP中有良好的阻燃协同效应;阻燃剂用量对阻燃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明显影响,研制的阻燃PP有产业化化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卤系阻燃剂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红磷和无机阻燃剂阻燃聚苯乙烯的机理,并指出了非卤阻燃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原位聚合法制备阻燃剂红磷微胶囊的工艺,测试了产品的吸水率、PH3发生量等物理性能,重点讨论了乳化分散剂对微胶囊粒径的影响,并研究了其用于ABS的阻燃和增强增韧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6.
原位聚合法制备阻燃剂红磷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原位聚合法制备阻燃剂红磷微胶囊的工艺,测试了产品的吸水率、PH3发生量等物理性能,重点讨论了乳化分散剂对微胶囊粒径的影响,并研究了其用于ABS的阻燃和增强增韧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7.
微米级氢氧化镁是一种应用于高分子材料的无毒环保型阻燃剂。但是由于其表面的强极性而致使其与高分子材料之间相容性较差。为了改善它们之间的相容性,本文探索研究一种使氢氧化镁与月桂酸反应生成Mg-O-C化学键的包覆改性微米氢氧化镁的方法;并且通过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证明月桂酸键合到了氢氧化镁表面。初步研究改性后的氢氧化镁在聚乙烯中的加工及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共混挤出法制备了PP/包覆红磷/高岭土复合材料,并对该材料的阻燃性能进行了探讨。其中氧指数、点燃氧指数与燃烧氧指数均表明,在高岭土与红磷的配比在1:1-1:2时,协同阻燃效果较好,同时热分析实验也表明,二者复配后,其热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以Mg(NO)2·6H2O和氨水为原料,用直接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氢氧化镁,讨论了使用不同表面活性剂及其用量对纳米氢氧化镁的分散效果。同时,还进行了在氢氧化镁表面包覆有机阻燃剂THPC的研究,并采用SEM、TEM、FTIR、Zeta电位和热分析等手段,对包覆前后的氢氧化镁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氢氧化镁表面存在THPC有机包覆层。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塑料加工中高温发泡剂问题,采用硬脂酸溶液包覆法改性碳酸氢钙,通过TG、FT-IR、XRD、SEM等技术对改性前后碳酸氢钙进行表征;利用热重-微商热重技术(TG-DTG)测定改性前后碳酸氢钙热分解曲线,应用Coats-Redfern与Achar法研究碳酸氢钙改性前后的热分解机理。结果表明:经硬脂酸溶液包覆法改性的碳酸氢钙能够有效地提高其初始热分解温度,当硬脂酸与碳酸氢钙的质量比为5∶1时,初始热分解温度从90.2℃提高至170.2℃,分解温度区间由81.9℃减小至27.6℃;硬脂酸溶液包覆法改性碳酸氢钙是物理包覆与化学包覆相结合的过程,改性过程中生成了硬脂酸钙;未改性碳酸氢钙最可几热分解机理函数是化学反应控制中的反应级数方程,改性碳酸氢钙热分解机理函数遵循“随机成核与随后生长”机理中的Avrami-Erofeev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