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随着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区域旅游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将各旅游要素紧密联系起来,是区域内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必然手段.旅游吸引物是区域旅游空间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因此对区域旅游空间的研究可以从研究区域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征入手.本文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内的旅游吸引物为研究对象,运用了分形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并结合旅游地理学及经济地理学的相关思想,对该区域内旅游吸引物系统的空间分形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皖南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特征,并找到更为合理的发展计划,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优化区域旅游空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程玉玲  何小芊 《江西科学》2022,(2):386-393+404
对旅游者幸福感进行探究可以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对旅游地的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庐山风景区游客为调查对象,采用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分析旅游者幸福感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大部分旅游者能获得幸福感,54%的旅游者有可能性获得较高的幸福感;旅游者获得高的旅游形象满意度概率为61%,其次为旅游形象满意度、旅游活动要素满意度、自我价值实现、旅游积极情绪; 2)旅游形象满意度的敏感度最大,它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最大;旅游活动要素满意度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敏感度次之,旅游积极情绪的敏感度最低,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最小; 3)在影响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因子中,高敏感度节点为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者偏好,中敏感度节点包括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景点等旅游活动要素,旅游形象满意度是影响旅游者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地的旅游形象定位策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地的旅游形象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子,也是决定旅游地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地进行形象定位,是旅游区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论迷乡村旅游地形象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参加的课题研究所积累的信息,探索乡村旅游地旅游形象形成的基本过程,以探讨如何定位乡村旅游地的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4.
青岛市旅游形象再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旅游地形象是吸引和招徕旅游者,提高旅游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准确的形象定位直接决定着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目前青岛旅游形象的缺陷和不足以及青岛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供给以及替代性竞争对手的基础上,对青岛旅游形象再定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旅游地演化指的是旅游地系统内部构成要素及要素结构的交替演变促使旅游地系统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而发生渐变或质变的过程。基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旅游地演化研究是旅游地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随着旅游发展以及旅游研究的深入,原有理论的不足愈发明显,难以解释更深层次更为复杂的旅游地系统演化,理论提升与创新十分必要。回顾国内外旅游地演化已有研究,详细归纳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传统理论的提升与创新基础上,指出针对旅游景点景区、旅游区、旅游城市以及旅游城市群等不同尺度旅游地,可以分别采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经济地理演化理论研究其演变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6.
旅游者对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中 ,旅游主体——旅游者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旅游者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区 ,旅游者对促进旅游地价值体系、个人行为、家庭关系、道德礼仪、文化艺术、社区组织等方面的变化产生着深刻影响 .从旅游者的角度具体分析了旅游对发展中国家社会文化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进而用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瓦莱纳·施密斯给旅游者的分类以及旅游者逗留时间长短来分析形成这种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探索旅游者地理空间认知的规律,使旅游信息的表达更符合旅游者空间认知特点。方法利用旅游者的旅游环境意象图,结合地理空间认知理论,分析旅游者空间认知过程。结果旅游者地理空间认识模型由旅游现实世界模型、旅游地理空间概念模型、旅游地理空间尺度模型和旅游地理空间项目模型组成,各模型具有不同的组成和转换主导因素,在此基础上旅游者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三大知识,即旅游地标、路线和旅游空间结构性知识。结论旅游环境意象是研究旅游者地理空间认知的重要工具,认知模型和认知知识的获取,有助于在信息和计算机世界中探索适合于旅游者认知的信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奥运旅游影响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旅游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奥运会自身的特点,在分析奥运旅游吸引物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以提高举办地旅游吸引力为出发点,以改善举办地旅游形象,增加国际和国内旅游者数量,促进举办地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为归宿的奥运旅游影响机制.旨在为北京旅游部门制定长远有效的奥运旅游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参考,以谋求北京奥运旅游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南京东郊风景区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从旅游者的特质、旅游吸引、旅游者的空间和时间消费行为、影响旅游行为的因素等不同的角度对东郊风景区旅游者的出游行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旅游者出游行为的深层原因,并对旅游者年龄和职业与旅游偏好进行了相关分析,从而对南京东郊风景区旅游者出游行为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为东郊风景区产品结构的优化、市场的开拓、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Stakeholder理论,提出旅游者、旅游社区、旅游开发商、政府、压力群是旅游地在开发和管理中的五大利益攸关体。在对旅游社区与其它利益主体利益关系分析基础之上,通过制度设计,实施旅游地利益的合理分配,以促进旅游地利益各方和谐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周成  李悦铮  江海旭 《河南科学》2012,30(11):1676-1679
运用最近邻点指数、基尼系数定量分析方法,以山西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为例,分析得出山西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特征;利用区域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理论,论证了山西省旅游资源分布形态及与省内道路交通的联系情况.结果表明,山西省旅游资源在省内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主要集中于晋北、中部、临运(临汾、运城)和晋东南四大区域,在11个地级市中呈集中分布;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省内道路交通布局联系密切.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完善旅游网络体系将是山西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旅游等级景区发展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福临  汤澍  吴小根 《河南科学》2010,28(1):121-126
系统分析了2001年以来江苏省旅游等级景区的发展态势和等级结构演变特征,并对2007年全省旅游等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江苏全省旅游等级景区总量逐年上升,年均增长率达37%;不同等级的旅游景区发展历程各有差异,4A级景区发展最为平稳,3A级景区增长最快,2A级景区持续快速发展,1A级景区发展明显滞缓;2006年以来全省旅游景区等级结构趋于相对稳定;2007年全省旅游等级景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苏南地区,而在苏中、苏北地区的空间集中度较低,其中,2A至4A景区在全省的空间分布具有"空间集聚程度随景区等级提高而上升,等级越低的景区空间分布越均匀"的特点,4A级以上的高等级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苏州、无锡、南京等苏南城市.  相似文献   

13.
革命历史题材剧在促进大众情感认知和文化认同、激发旅游需求、增强红色旅游景点吸引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为例,以2020—2021年相关红色旅游景点百度指数为数据基础,采用赫芬达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革命历史题材剧对其相关红色景点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1)《觉醒时代》播出后,相关红色景点网络关注度与播出前同期水平相比显著增加,且非知名景点的增长幅度大于知名景点;年内均衡程度变动较小,年内分布趋势呈现倒“U”型分布;2)《觉醒时代》播出后,相关红色景点网络关注度空间集聚程度提升,冷热点空间格局较为稳定,呈现胡焕庸线分割特征,热点区主要集聚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及邻近区域;延乔路、龙华烈士陵园、毛泽东故居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响应较为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关注度的提升较为显著;3)《觉醒年代》相关联旅游景点的平均每日互联网关注度与电视剧的受欢迎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系统收集了2000—2010年江西省11个地市的入境旅游客源数据,对入境游客的空间聚集性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江西省入境游客的空间聚集性在下降,而空间均衡度在逐渐提高,反映出江西旅游产业开始向空间纵向发展;江西省入境客源以港澳同胞为主,但外国游客增长速度很快,其空间集聚性也呈下降趋势,表明江西入境客源逐渐稳定,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5A级景区“退出机制”的实施,各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5A级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探讨中国5A级景区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选取2007年、2011年、2015年全国5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空间自相关、空间回归模型、最邻近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结果显示:1) 中国5A级景区呈凝聚型分布,集中程度逐渐增强;2) 5A级景区在空间上的分布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并非随机分布,2007年中国5A级景区的空间聚类整体上存在差异性,而2011年、2015年空间聚类的差异减小,但空间集聚态势加强;3) GWR模型要优于OLS模型,从全域视角,A级景区资源和公共交通密度对中国第一批5A级景区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随后公共交通密度的影响减弱,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影响增强.从局部视角,公共交通密度、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自然生态环境以及A级景区资源在空间上均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6.
以创新旅游目的地评价方法为目的,基于旅游网络评论数据,从旅游目的地发展规模和质量两个维度构建旅游目的地关注度—满意度分析(ASA)模型.整合国内8大在线旅游平台评论数据,采集全国23 496个景点的1 368 052条有效评论,建立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基础数据库.通过模型化和可视化的方法对省域旅游目的地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网络旅游关注度呈现长尾和极化特征,约80%的在线旅游评论集中在10%的核心旅游景点;核心旅游景点空间聚集度呈现出由高到低的“东—中—西”格局;2)不同类型景点在网络关注度和满意度上均有明显差异,且游客对不同类型景点具有不同的正负面情感特征.基于上述特征分析,结合31个省市自治区ASA定位分析结果,提出了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旅游发展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以2002—2020年江西省438个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其时空分布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i)在时序演变上,以2013年为分界点,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数量增长呈现前缓后陡的“M”型特征,不同类型旅游景区增长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ii)在空间维度上,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的高密度区经历单核状集聚—散点状分布—组团式结构的空间演化过程,并逐步形成环鄱阳湖的“O”型核密度结构,空间分布具有环湖、亲水、沿路等显著特征,空间方向分布在总体上呈东北—西南走向,重心随着时间演化由北往南迁移,标准差椭圆整体呈现小幅度逆时针旋转;(iii)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格局演化主要受自然环境涵养力、经济发展推动力、市场需求拉动力、区位交通辐射力、旅游资源内驱力及政策制度调控力等多种内外部力量共同驱动.  相似文献   

18.
以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例,基于地理学方法的空间分析手段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探讨长江三角洲387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结构,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景区在研究区分布较为集中,其分布高密度区是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景区间的快速交通线路密度不大,空间联系较弱,且紧凑程度一般.最后,给出长江三角洲3A级以上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选取新疆南疆5地州作为研究区,通过地统计方法,借助ArcGIS软件对南疆A级景区的时空格局及演化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 时间上,南疆5地州的A级旅游景区发展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缓慢增长阶段(2001年~2007年)、快速增长阶段(2007年~2013年)、缓慢增长阶段(2013年~2017年).2) 从空间分布类型上,除了2001年之外其他3个时间点都趋于凝聚型,2001年呈现出均匀型,总体呈现出从均匀分布向集中分布的特征.3) 从演化规律上,呈现由北向西转移态势,具体表现为“西北多东南少”;南疆以北主要为自然旅游景区、南疆以西主要为人文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重庆市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重庆市2001—2018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采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最邻近点指数分析、核密度强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及SPSS相关分析对景区的类别、等级和密度等进行研究;结论认为:2001—2018年间,重庆旅游景区从分散发展到集聚,分布重心自东北向西南迁移,呈现圈层式扩散态势;从数量上看景区等级偏低,以2A、3A和4A为主;类别以历史文化和自然观光为主,休闲娱乐类为辅;地形、水系和社会经济共同影响重庆旅游景区的分布;制定了重庆旅游景区空间优化对策: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依托地形和水系等开发景区;以主城区为核心渐进优化重庆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