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女排队员身材趋向“大型化”,网上争夺日益激烈,这对二传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优秀的二传手应技术全面,战术灵活。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比赛中,二传吊球得分率往往相当高。因此在国内外比赛中被广泛运用。笔者对1990年三次国际女排大赛(第11届世界女排锦标赛;第11届亚运会女排赛;香港“超霸杯”女排赛)进行二传手吊球统计分析,并就女排二传手吊球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应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奥运会女排接应二传手的竞技能力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评价,揭示了中国女排接应二传手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当今世界女排接应二传的发展趋势探讨了中国女排接应二传的发展趋势。提出在保持技术全面的基础上,注重提升接应二传队员网上实力和进攻能力,以迅速提高中国女排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录像法,数理统计法,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国女排和韩国女排两队二传在传球技术运用,传球方式的运用,传球造成对方拦网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现在中国队的主力二传魏秋月比韩国队二传金沙妮在传球稳定性和隐蔽性等方面占优势,但是在大赛经验和个人技术方面还有不足,据此,针对当今女排主力二传魏秋月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排球水平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立体进攻已成潮流的当今排坛,接应二传在一支队伍中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世界不少强队不仅在进攻体系上围绕接应二传布置,就连防守体系也按这个位置展开.笔者对2010年女排世锦赛中中国女子排球队与世界优秀接应二传的进攻能力进行技术统计,分析了接应二传在进攻过程中总体的进攻效果以及在不同位置的进攻效果,并将中国队接应二传的进攻能力与其他3个国家的接应二传在扣球、拦网和发球的进攻效果与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本次世锦赛上我国与世界优秀接应二传进攻效果的比较分析,可以从中发现我们的不足,为今后中国女排接应二传的培养和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对不同专位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扣球高度、拦网高度、克托莱指数等非技术性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从近3届奥运会总体比较来看,不同位置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网上高度、克托莱指数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外女排主攻队员、接应队员年龄无显著差异,中国女排副攻队员、二传队员、自由人队员与4强队员年龄差距较大,年轻化趋势明显;中国女排主攻队员体重占优;中国女排主攻队员、副攻队员、接应队员克托莱指数较国外女排队员有明显的优势,二传队员和自由人队员克托莱指数较前4强队员偏低;中国女排队员的身高和网上高度显示出世界一流强队水平.  相似文献   

6.
采用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对不同专位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扣球高度、拦网高度、克托莱指数等非技术性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从近3届奥运会总体比较来看,不同位置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网上高度、克托莱指数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外女排主攻队员、接应队员年龄无显著差异,中国女排副攻队员、二传队员、自由人队员与4强队员年龄差距较大,年轻化趋势明显;中国女排主攻队员体重占优;中国女排主攻队员、副攻队员、接应队员克托莱指数较国外女排队员有明显的优势,二传队员和自由人队员克托莱指数较前4强队员偏低;中国女排队员的身高和网上高度显示出世界一流强队水平.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录像观察等方法,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世界高水平女排相关数据为依托进行分析,对我国女排的主攻、副攻、二传等专住的身体、技术方面进行了纵向或横向的比较.从而找出我国高水平女排运动员在不同专位的特点与规律,为我国女排的培养与合理化训练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及解析法和数理统计对比法等,对里约奥运周期中美女排在世锦赛、世界杯和奥运会三场重大比赛中传球组织进攻的运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排比赛中传球组织进攻的分配点过于集中,二传传球时的隐蔽性、掩护性也较差,与美国女排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中国女排的传球分配点主要以4号位为主,组织进攻过于集中;而美国队主要以2、4号位进攻为主,组织进攻较为合理。中国女排传球的隐蔽性、掩护性较差,传球后造对方双人、三人拦网比例较高且二传的传球效果也较差。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为中国女排有效提升传球组织进攻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1 问题提出现代排球朝着快、高、全、变的方向发展,网上争夺异常激烈,面对这种发展趋势,绝大多数世界强队都采用“五一”阵容配备。这样,场上只有一名二传,攻手只需适应一名二传的传球,容易建立起默契,减少配合失误,进攻和拦网力量也增加了。在此阵容中,“四二”中的另一名“二传手”被“五一”中“接应二传”代替,对他,我们应有些什么要求呢?笔者以为,他首先具有全面的排球技术素质,而在全面当中,尤以进攻为主,其次才是接应二传。本文将着重对其几个问题作些研究、阐述。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逻辑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把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比赛中的发球得分、扣球得分和拦网得分能力与世界优秀女排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充分了解中国女排在主动得分技术的运用情况上与世界优秀女排的差距和优势,最终得出主动得分技术的运用情况的关健所在,并提出相对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以2002年世界女排锦标赛获得前四名的4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影响优秀女排运动员扣球高度的年龄、体重、身高、克托莱指数诸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以寻求各因素对扣球高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二传手的强弱关系到排球比赛组织进攻的成败,结合排球运动的特点,对排球核心队员二传的领袖性格的塑造进行了阐述。旨在帮助我国排球二传队员了解自身,提高从业水平,为排球教练员队伍的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05世界女排三大赛事二传手吊球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参加2005年世界女排三大赛事二传手吊球技术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二传手吊球技术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是排球比赛中得分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二传手吊球技术的训练和比赛,不论从战略的高度还是从战术实施的角度来考虑,都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参加2009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各支球队接应二传的各项技术统计发现:接应二传的作用日益突出,其身体条件出众、攻防技术全面且多为球队的核心队员,中国女排在此位置还存在一定差距;对中国女排队员王一梅的使用问题进行了比较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第11届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与意、美、日三国女排非技术指标(年龄、身高、扣球与拦网高度等)以及技术指标(发球、扣球、拦网、一传等)等统计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女排的年龄、发球、扣球等指标存在劣势,在身高、扣球拦网高度、拦网以及一传等指标上具有一定优势,针对中国女排的不足,研究提出了合理调整女排年龄结构、提高扣球、发球的训练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韩玉柏 《科技信息》2009,(22):I0217-I0218
本文通过对2008年奥运会女子举重6个级别前八名共48名优秀运动员的年龄、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世界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及克托菜指数置信区间的特点及其身高与体重的回归方程,通过与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各项数据对比,所得结果为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选材与运动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常用的排球扣球训练方法有扣固定高度的吊球、运动员循环扣球和多球扣球训练等.在不同的扣球训练方法下,测定训练前后运动员血乳酸和心率值.根据训练前后血乳酸和心率值的变化,分析了不同训练方法对巢湖学院大学生女排运动员扣球能力的影响.研究认为:"上网前做拦网动作再退至进攻线后助跑起跳扣二传传球"的训练方法,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二传手在排球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组织进攻与攻防转换的桥梁和纽带。因此,二传手不但要有超高的传球技术,同时还要拥有良好的心态和清醒的头脑,根据对方的防守与拦网,迅速做出进攻战术的组织与变化。基于二传手在比赛中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本文介绍了二传手在初期阶段训练的方法和培养。  相似文献   

19.
以参加28、29届奥运会女子排球赛队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其身体形态和扣球高度、拦网高度等部分非技术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从28、29届奥运会比较来看,女排队员身高、体重无显著差异,但两届奥运四强队员身高、体重占优,显示世界女排队伍继续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近两届奥运会女排队员年龄差距不大,在26岁左右;网上高度的四项指标与比赛名次密切相关,近年来亚洲球队在相对弹跳力发展方面取得进步,缩小了网上高度差.非洲运动员在身高、体重和四项网上高度指标上与其他洲际运动员差距显著.中国女排在身高、体重、四项网上高度指标上都显示出世界一流强队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对2014年第22届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国女排比赛的各项技术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在身体素质上具有一定的身高、扣球高度和拦网高度优势,但是年龄偏小,普遍年轻化,经验不够;在扣球得分率和拦网得分率方面不如对手;在发球得分率方面与对手基本持平,表现一般;在防守方面与世界强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与技术全面的巴西和日本女排相比差距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