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岛崎藤村小说的创作初期,带有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倾向,后来深受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创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破戒》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思想的分析来探究作品中所蕴含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2.
日本近代著名小说《哥儿》,描写了主人公“哥儿”的“自我”觉醒和成长过程,以及其他几位小说人物的“自我”迷失,批判了日本转型期的封建残余与黑暗的社会现实.作者夏目漱石将关注点放在小说人物的主体意识、“自我”的迷失与重塑上,生动描绘出新旧交替时期的日本社会群像,反映出新旧价值体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宗教和婚姻两个主要方面分析了《荆棘鸟》与《红字》这两部小说中造成女主人公相似的悲惨命运的原因,同时展现了女主人公在悲惨命运面前所表现出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意在揭示宗教和男权社会丑陋、虚伪和残酷的一面,借此体现伟大女性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4.
岛崎藤村是近代日本文学的大家。他由诗歌创作走上文坛,他的《嫩菜集》、《一叶舟》、《夏草》和《落梅集》等四本诗集,是他青春生活体验的艺术记录。其中有青春的苦恼,也有人生黎明的欢欣;有爱的向往,也有失恋的忧伤;有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有劳动场面的刻画。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直接影响而创作的小说《破戒》是日本近代“问题文艺”的力作。具有自传性质的《春》和《家》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5.
纵观19世纪伟大的英国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的作品,从其早期小说《养老院院长》到后期小说《菲尼斯·芬恩》,女主人公无不有着悲惨的境遇。本文基于作家特罗洛普的女性观来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原因,作家自身的反叛精神赋予了笔下的女主人公强势的一面,然而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员,作家的女性观必然受到19世界英国社会对女性总体价值观的局限,因而小说中女性主人公最终仍然无法逃离远离幸福、走进人生"坟墓"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6.
霍桑的《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男女主人公生活在伪善的清教徒社会,很难直接表达内心的思想与情感。霍桑运用象征主义解决了这一难题。人们对字母"A"的象征意义一直争论不休,本文试图从几个主人公的角度出发,梳理字母"A"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7.
郁邓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1):56-57
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理想破灭、精神空虚的"迷惘的一代"的坎坷命运。本文尝试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出发,主要关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海伦,初步探讨海明威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的双重妇女观。  相似文献   

8.
《家梦已远》是柳美里的一部反映家庭崩溃主题的小说。主人公"我"面对"改邪归正"的父亲的"热情",期望能借着留住新屋之际来追想失落的家庭,却在理想与现实中飘忽不定。小说通过描写母亲、妹妹、"我"、父亲对新居的对立看法及行为,揭示了崩溃家庭的不可挽回。作者用几乎不带感情色彩的客观叙述,突出了主人公对"家梦已远"的无奈,并由...  相似文献   

9.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日本大地震后出现"结婚潮"现象。这不禁让人想到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香港的陷落,成就了主人公范柳原和白流苏的姻缘。  相似文献   

10.
根据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从诗学和宗教哲学角度上探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史诗性巨著《卡拉马佐夫兄弟》,在辨析小说中卡拉马佐夫所代表的“偶合家庭”蕴含的意义和宗教引语开篇统领全文思想的基础上,分析构成小说主要情节的弑父神话、中心思想的基督教神话和主要主人公的伊万·卡拉马佐夫神话,还原作者的真实和小说传达的真正意义。从中可以看出,小说不仅反映了浓厚的宗教思想和意味,更折射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和信仰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远藤周作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其小说的显著特点是寓意深远,以罪恶和救赎为题旨,内容多涉及宗教(主要是基督教)。远藤作品中所探讨的罪,不是如偷、拐、骗等法律上的罪而是一种由于神无意识所形成的宗教上的罪。文章以其代表作《海与毒药》为范例,通过对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的分析,探讨日本人的罪意识。  相似文献   

12.
王君 《科技咨询导报》2008,(10):154-155
远藤周作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其小说的显著特点是寓意深远,以罪恶和救赎为题旨,内容多涉及宗教(主要是基督教)。本文以其早期作品《黄种人》为中心,通过对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的分析,来探讨东西方精神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王君 《科技咨询导报》2008,(19):164-164
远藤周作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其小说的显著特点是寓意深远,以罪恶和救赎为题旨,内容多涉及宗教(主要是基督教)。本文以其早期作品《黄种人》为中心,通过对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的分析,来探讨东西方精神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成长小说的特点就是主人公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二者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共存的。本文通过对两部著名成长小说——《安琪拉的灰烬》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分析,讨论两位青少年主人公成长中的认知发展过程。这两部无论从创作年代、背景还是从写作手法等方面都不尽相同的小说却不约而同地表现了同一个主题——家庭责任与宗教信仰的严重缺失,成为妨碍两个主人公成长发展的束缚。而两位主人公最终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挣脱了这些束缚,从而实现了从社会认知到自我认知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小说代表作《尤利西斯》可谓20世纪欧美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尤利西斯》在人物设置和故事结构上比照荷马史诗之《奥德修纪》而作。本文从文学人物形象塑造的维度,旨在分析《尤利西斯》通过对男主人公布鲁姆个性形象的塑造,描绘了史诗英雄向现代反英雄的蜕变;同时,文章还将从作家个人生平思想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布鲁姆这一现代"反英雄"形象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卢裕 《科技信息》2010,(10):I0132-I0133
1991年,简·斯迈利的代表作,被誉为美国当代"李尔王"的《一千英亩》一经问世,便因其心理刻画和对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的深刻描写而先后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同时,学术界对这部小说主旨和手法的探讨也是层出不穷:有的对其进行女性主义解读,揭示出新一代美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有的通过分析其互文性结构特征,展示了对《李尔王》的戏仿与解读给予了小说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影响与制约;有的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分析土地与女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弗洛姆的新精神分析文论为依托,分析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解读了女主人公吉妮社会的自我与个体的自我相互压抑、相互融合,最终以"创发性的爱"将两个背反的自我统一,构建起一个成熟、完整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该隐的后裔》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有岛武郎的成名作,描写了地主对佃农的残酷剥削和佃农对地主的反抗。这部小说的命名源于圣经中关于该隐的传说,小说主人公广冈仁右卫门性格特点使他与该隐颇有相似之处。有岛武郎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变成了一个反基督斗士,在他思想的深处存在着一种基督的和反基督教的双重“自我”,这也是小说如此命名的另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8.
吴杨 《科技信息》2007,(15):464
美国作者霍桑的《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巨著。本文作者从小说中所展现的爱出发,分析了各主人公之间的爱以及霍桑对各人物所表现出的爱,从而反映了小说中主人公对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通过对《魔戒》的叙事方式、情节、主人公的分析,追述小说中隐藏的圣经人物原型,为小说的角色和内容试提供新的解读途径,从而揭示了小说体现的宗教标准。  相似文献   

20.
李洪歌 《科技信息》2011,(36):I0073-I0073
托马斯·哈代自幼深受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他的小说中有着清晰的基督教文化的印记。对他的小说的理解,若脱离了基督教和《圣经》的背景,则会是不准确和不深入的。本文对哈代代表作《无名的裘德》中的男女主人公和《圣经》中的人物进行了类比,宗教色彩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