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岛崎藤村小说的创作初期,带有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倾向,后来深受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创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破戒》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思想的分析来探究作品中所蕴含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人们习惯于将"稳定"、"有序"视为人类共同体存在的正常状态,一定的秩序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前提和保障。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诸多社会现象或客观存在,都会以不同的方式,针对现实秩序产生特定的作用和影响,宗教也不例外。宗教社会学对于秩序问题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和热情,从"人性宗教"到"公民宗教",类似"传统(宗教)信仰衰落后,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构成了宗教社会学研究的现实依据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互联网大潮席卷了整个世界。一向被认为是社会生活中相对稳定的宗教,也受到了其影响,不少宗教开始将网络纳进自己的传教、修行活动中,这其中尤其突出的是"新新宗教",将互联网作为了重要的传教手段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4.
卢梭的宗教思想在其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爱弥儿》以及《社会契约论》中分别提出自己的自然宗教观和公民宗教思想。自然宗教观强调信仰的自由和人民的自主,公民宗教是针对当时西方存在的政教绝对化而提出的一种思路,公民宗教在保证个人信仰自由的同时,激发出人们对于国家的义务,使人们在对宗教信仰忠实的同时,忠实于国家政治。卢梭的宗教思想使其社会契约论在宗教领域得以合理延伸。  相似文献   

5.
西藏旅游热背景之下,藏传佛教文化备受关注,以此为核心的宗教旅游,即使在西藏以外的地方,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旅游是改变地方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宗教旅游的驱动之下,文化的传承与建构,显现出更加丰富的形式与新的特点。宗教节庆是宗教旅游的重要组成,其反映的宗教旅游现象具有代表性和研究意义。文章以藏传佛教寺院西安广仁寺及其燃灯节为研究个案,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结合旅游动力机制分析,研究近年来以宗教旅游为动力形成的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建构。  相似文献   

6.
霍桑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弥漫着浓郁的宗教色彩。通过对《红字》中的人物、情节和结构等的分析,以探讨作家的宗教困惑及其复杂而又矛盾的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7.
宗教旅游开发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一方面,随着一大批宗教旅游景区的不断开发,宗教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的热点。另一方面,由于宗教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以及宗教所特有的群众性、民族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等特征,在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旅游活动在国内外也是倍受争议的问题[1]。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分析宗教旅游及其存在的问题,不仅对现代宗教旅游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认识宗教旅游与宗教本身和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朗士的《古代城市》被认为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历史著作之一。事实上,从此书中所透露出来的古代法律信息对法学研究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法学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厘清《古代城市》一书中所阐述的古代法律的发展脉络,对于了解古代法律的早期属性、历史作用以及进而获得的独立地位等,都是不可忽视的一环。而借助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对于我们更确切地了解此书无疑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宗教作为一种观念体系,不仅会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心灵世界,也凝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西周人在其王朝建立之后,在继承殷商“天人合一”的宗教观的同时,用天命观念改造了前代的上帝观念,用政治化的祭祀活动改造了前代的多神崇拜,从而建立了一套以“天命”为中心,以“德”为根本的“天人合一”的宗教体系。这一体系具有继承性与革新性,象征性与现象性、平衡性与脆弱性等特征,而其所体现出的理性主义、民本主义、礼治主义都对后世有直接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美君 《科技信息》2012,(10):177-178
蔡元培在上世纪初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是其美育思想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重大学术影响的命题。从教育角度看,这一主张坚持了教育的独立和健全人格的建构;就社会作用而言,这一主张有实现思想启蒙,重建国人信仰,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先生对美育的大力提倡是功高过人的,但其“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在当时中国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仍不免失之偏颇。在思想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宗教的深层文化功能更不能一概否认。美育与宗教对意识的熏陶各有侧重,可以并存,既不必要、也不可能以美育取代宗教。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中国学中,许多作家常常以学为本体从宗教中汲取有益因素创造出理想化的艺术生命形式,这种生命形式,折射出人类心灵中最深广的旨趣和最宏远的追求,闪现着颇具超越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祖墓风水对客家民间社会的影响既深且广。客家人入桂时,有背负父祖骸骨随迁的丰富记载。广西客家祖墓有骸骨葬、衣冠葬、银牌墓及招魂葬等多种类型。祖墓不以有无祖先骸骨为条件。客家祖墓风水信仰,具有精神归宿、文化认同、精神激励、道德教化等极其重要的宗教功能,是祖先崇拜的支柱之一。客家二次葬或多次葬习俗的形成,是客家民众在精神需求的前提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客家祖墓信仰宗教圣境之建构,与灵魂观念、祖先观念、土葬与墓祭习俗、风水观念,以及民众的宗教需求等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唐末五代著名道教思想家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的“灵化二十四”为例,从宗教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了道教二十四治的内涵与功能,比较了“灵化二十四”与二十四治之异同。杜光庭将“灵化二十四”作为道教仙地来加以介绍,赋予了道教的传道场所神圣性,其中所蕴含的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可为我们今天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日本作家岛崎藤村1911年发表了《家》;时隔22年,中国也发表了一部同名小说,那就是巴金的《家》。两部《家》讲述的都是家族如何走向衰亡,逐渐分崩离析的故事,都是“旧家庭的历史”。同名同题小说在中日作家的笔下并不多见,但岛崎与巴金却还有《春》、《新生》...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认为,“以哲学代宗教”在理论上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哲学与宗教目的和作用的共同性决定了以哲学代替宗教的可行性,哲学比宗教立意更高远、形式更合理,其决定了以哲学代宗教的必要性。冯友兰的“以哲学代宗教”说并非没有普遍性意义和社会基础,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对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视,同时,对于今天的社会文化建设中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如何看待人们的宗教欲求,仍然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后人一般把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当作一部字典来认读,不过,这部书里面融入了较多的天文地理人事知识,并涉及到人的精神层面,反映出中国古人对当时天地人的理解,这种精神层面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其"示"部字里,从字义本身和字序两方面来看,"示"部字有着浓厚的宗教表达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中,以研究宗教伦理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最为著名,也最为透彻。韦伯宗教社会学思想的产生与19世纪后期欧洲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飞跃,以及社会科学尤其是宗教学与社会学两大学科的发展等因素紧紧联系在一起。尽管学术界对韦伯宗教社会学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其学术思想直到今天影响力仍然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9.
浅谈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以阜康市药王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宗教旅游文化及其特点 ,并以阜康市药王洞的开发为例 ,提出了对此旅游资源开发的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麦尔维尔的生活经历、美国社会的捕鲸史实、19世纪上半叶美国的宗教历史以及《圣经》中关于鲸的故事,可以看出,不管是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还是宗教环境、宗教特性,作为当时最大的海洋生物,鲸成为麦尔维尔的选择对象来表现其宗教思考是最适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