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解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耐药性,试验通过采集病料、细菌分离培养、16S rRNA基因鉴定、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等方法。结果表明:分离出的20株细菌的培养特征、镜检特征均符合大肠杆菌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经BLAST比对与大肠杆菌同源性达99.9%~100%,确定20株分离菌为鸡源大肠杆菌;20株大肠杆菌的致病力为40%~100%;10株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对15种抗菌药物均呈现多重耐药,耐药率为33.3%~93.3%,耐药情况较严重和复杂。  相似文献   

2.
毛竹基腐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毛竹基腐病是于1975年在江苏省常熟市首次发现的新病害,现已知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和四川均有分布,国外至今未见报道,经多年的分离培养试验,从病株组织内获得4种真菌和1种细菌的纯培养,通过竹笋期的室内,室外和有伤,无伤的多次反复接种和再分离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细菌对毛竹不有任何致病力,茁芽短梗霉和交链孢对毛竹只有很轻微的致病力,仅造成局部组织的坏死,暗孢节菱孢和异孢镰刀菌对毛竹有极强的致病力,并能  相似文献   

3.
抗生素对松材线虫病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利用某些抗生素的内吸性,筛选出可使黑松幼苗组织抑制B619菌的抗生素溶液浓度;进行了抗生素对松材线虫病影响的试验,在非无菌条件下,用松材线虫对幼苗接种。结果表明用抗生素溶液增养的幼苗未发生萎蔫,而用无菌水培养的幼苗均出现萎蔫病状;同时试验后检查抗生素溶液培养的幼苗,发现其组织内均有活线虫存在。这一结果不仅进一步说明了松材线虫病是一种由松材线虫和细菌共同侵染引起的复合侵染病害,而且首次用试验证明了通  相似文献   

4.
细菌XSJS3对松材线虫杀线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细菌XSJS3是一种新发现的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具有较高杀线活性的细菌,试验比较了细菌XSJS3培养液、细菌培养液滤液及含菌体水溶液对松材线虫的杀线活性,结果发现细菌菌体本身对松材线虫无杀线活性,杀线活性物质存在于细菌的培养液滤液中。通过对该细菌培养液滤液对松材线虫致死过程的观察发现:松材线虫接触该细菌培养液滤液30min后就表现为行动迟缓;在5h后所有虫体均不活动,针刺无反应;24h后部分僵直虫体出现局部膨大,且膨大部位出现体液外渗而虫体最终被消解。对不同培养时间的细菌XSJS3滤液杀线活性的比较试验表明:该细菌分泌的杀线物质在10d内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含量增加,杀线活性逐渐提高,不同培养时间下滤液的杀线活性差异明显;但培养15d后,稀释10倍的滤液对松材线虫杀线活性比培养10d时同样滤液的杀线活性则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明显,因此获得该细菌分泌的杀线物质较理想的培养时间为10d。将细菌XSJS3培养液滤液进行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后测定对松材线虫的杀线活性,结果表明引起松材线虫死亡和消解的物质是两个不同物质,存在于培养液滤液中的对松材线虫有杀线活性的物质是热稳定的,而引起松材线虫虫体消解的物质是热不稳定的。  相似文献   

5.
洋葱汁对五种常见食源性病原细菌抑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两种不同颜色(紫皮洋葱和白皮洋葱)的生洋葱汁对五种常见食源性病原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通过制备两种不同颜色的生洋葱汁,首先采用顶空取样并结合GC-MS分析两种不同生洋葱汁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随后采用液体培养和平板抑菌试验研究两种不同颜色的洋葱汁对五种食源性病原菌的抑菌效果.GC-MS的结果分析表明含硫化合物是洋葱原汁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达34种,硫醚类化合物占12种.液体培养试验表明两种不同品种的洋葱原汁对五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在细菌生长早期(4-6 h)抑菌效果较明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抑菌效果逐渐减弱(10-12 h).抑菌效果强弱与洋葱原汁浓度呈正相关.平板抑菌试验表明洋葱原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志贺氏菌有很强的抑菌效果,总的来说紫色洋葱汁的抑菌效果较好些.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洋葱汁对常见的食源性病原细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为食品保鲜和食品保健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苔藓植物的抑菌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首次采用五种细菌,试验了新鲜黄牛毛藓和毛尖紫萼藓浸出液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黄牛毛藓对除产气 杆菌以外所供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而毛尖紫萼藓对所供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菌强度与所供细菌种类有关。两种苔藓以毛尖紫萼藓抑菌性强。  相似文献   

7.
将电阻抗法应用于医学临床细菌耐药性试验。笔者用自制的微生物电阻抗传感器和电阻抗测量装量,通过测量接种细菌的培养基电阻抗值(V值),并将细菌在培养期间内取得的所有V值描记成“阻抗曲线图谱”,因细菌培养基所产生的阻抗曲线图谱与在细菌培养基中滴加了抗菌药物所形成的阻抗曲线图谱形态有明显差别,利用这种曲线形态的差别尝试用来判断细菌的耐药性、该研究对实现医学临床快速耐药性试验,药敏检测自动化、智能化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全球变暖和氮输入增加是全球变化的两大重要方面,对全球生态系统均有深刻的影响.为探究全球变暖和氮输入增加对天津滨海湿地不同深度土壤可培养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采集天津滨海湿地0-10 cm和10-20 cm的湿地原生态土壤进行模拟增温和增氮交互实验,分析不同处理间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土壤可培养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差异,应用冗余分析探究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增温和增氮对天津滨海湿地不同深度土壤各理化性质指标有显著影响;增温使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增加,但对土壤可培养细菌群落多样性有负面影响;不同深度土壤的可培养细菌数量和多样性对增氮的响应有所不同,总体上0-10 cm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和多样性随氮输入的增加先升高再降低,10-20 cm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和多样性随氮输入增加而提高.揭示了滨海湿地土壤细菌群落对全球变暖和氮输入增加共同作用的响应特点,为更好保护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有效发挥其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兔葡萄球菌病的诊断和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家兔发病死亡的原因进行诊断。方法对病死家兔进行剖检观察,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与生化鉴定、PCR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通过对病死家兔进行剖检观察、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试验、PCR检测和药敏试验,确诊病死家兔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疾病。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等抗生素敏感,而对头孢他啶、呋喃妥因已产生耐药性。结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原鉴定与疾病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消除渗出性皮炎对仔猪的危害,对发生该病的病死仔猪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通过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与16S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分离出的两株细菌为猪葡萄球菌和松鼠葡萄球菌。猪葡萄球菌和松鼠葡萄球菌能分别产生表皮脱落毒素ExhB和ExhC,表明这两株葡萄球菌都有致病力。猪葡萄球菌和松鼠葡萄球菌均对头孢菌素Ⅰ类(先锋霉素Ⅰ、Ⅴ、Ⅵ)、头孢噻肟和丁胺卡那敏感,在临床上可选择这些药物预防和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导用蛋白质梯度试验确定淡水白鲳最适饵料蛋白含量,用生长率为指标求得的结果为27.23一37.40%;结合蛋白质效率与生长率为指标求得的结果为31.42%。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用生长比速结合蛋白质效率和饵料系数为评价指标确定每100g淡水白鲳对蛋白质、糖、脂肪、纤维素和无机盐的日需要量分别为1.57g、1.89g、0.30g、0.10g和0.20g。  相似文献   

12.
运用毒理学实验方法,研究双酚A(BPA)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对发头裸腹溞的急性致毒效应.结果显示:双酚A对发头裸腹溞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4.129、11.094、9.116、6.815 mg/L;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对发头裸腹溞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63.460、15.065、4.272、0.865 mg/L.BPA和DMP对发头裸腹溞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682 mg/L和0.087 mg/L,其死亡率和上述两种雌激素质量浓度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且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半数致死浓度逐渐降低,发头裸腹溞对DMP的敏感性高于BPA.根据化学物质对溞类的毒性评价标准,双酚A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分别为中毒和高毒物质.  相似文献   

13.
福州市内河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周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9月至2001年8月,在福州市内河的主干道设置12个采样点进行为期一周年的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研究,共检出浮游动物263种,其中原生动物139种,轮虫95种,枝角类22种,桡足类7种.确定了内河的常见种和优势种,主要有绿眼虫、梨形四膜虫、多小核草履虫、瓶累枝虫、螅状独缩虫、红眼旋轮虫、懒轮虫、长足轮虫、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和发头裸腹淹等.分析了内河12个采样点浮游动物数量和质量浓度的周年变化,没有得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但浮游动物出现的种类数和水温密切相关.浮游动物的优势种多以耐污种类为主,这表明福州内河的水质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比10年前有所恶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技术对发头裸腹溞的生殖腺进行组织学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发头裸腹溞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和雄性生殖孔组成.雄体的生殖细胞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5个时期;发头裸腹孤雌溞生殖系统由一对卵巢、一对输卵管和一对雌性生殖孔组成,根据卵母细胞核的大小及卵黄的累积情况等,将卵子的发生划分为4个时期:卵原细胞期、初级卵母细胞期、次级卵母细胞期和成熟卵子期.发头裸腹溞生殖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相对的原始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于2009年1~10月鉴定和测定了鸣翠湖轮虫的种类组成、密度D和生物量B,测定了叶绿素a含量ρ、水温t、pH、透明度L、总氮ρ(Nt)、总磷ρ(Pt)、高锰酸盐指数ρ(CODMn)等水环境因子指标,并运用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研究鸣翠湖轮虫D、B、群落特征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鸣翠湖轮虫共有3个亚目8科14属22种,其中臂尾轮科12种,四季以萼花臂尾轮虫、矩形龟甲轮虫和角突臂尾轮虫为主要优势种.鸣翠湖轮虫D与ρ,t,pH,ρ(Nt)显著正相关,与L显著负相关,与ρ,t,pH,ρ(Pt),ρ(CODMn)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影响鸣翠湖轮虫D的水环境因子依次为t,pH,ρ,ρ(Pt),ρ(CODMn).轮虫B与ρ,t,pH,ρ(Nt),ρ(Pt),ρ(CODMn)显著正相关,与L显著负相关,与t,ρ,ρ(Nt),ρ(Pt),ρ(CODMn)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影响鸣翠湖轮虫B的水环境因子依次为t,ρ(Nt),ρ,ρ(Pt),ρ(CODMn).轮虫与水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结果将15种轮虫分为3组;t,ρ(CODMn),ρ,pH是影响鸣翠湖轮虫群落特征及时空分布的主要水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完善实验红鲫标准化内容建立水族箱饲养技术。方法 总结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并参考文献。结果 选择大小约为1 200 mm×480 mm×755 mm(长×宽×高)的长方形水族箱,设置增氧泵、过滤器、照明灯等配套设施,模拟池塘生境进行布景。注入曝除氯气3 d后的自来水,保持水温在18~24 ℃,溶氧量在≥6 mg/L,酸碱度在pH7.5~8.5、光照在100~200lx、硬度(CaCO3)在95~105 mg/L、氨(NH3)浓度在≤0.02 mg/L等。按100 mm体长的80尾/m3水体的饲养密度,投放质量合格的实验红鲫。每日投喂全价颗粒饲料1~2次,每3~7 d部分换水1次,14~21 d全部换水并清洗水族箱1次,坚持做好日常管理与清洗消毒工作。结论 本文描述的饲养技术适合于用水族箱饲养实验红鲫。  相似文献   

17.
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是淡水仔鱼的理想开口饵料,许多环境因子对其生长繁殖都有影响.研究了不同接种密度、不同食物量、不同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生长的影响.接种密度选择5、15、20、35个/mL等4个梯度;食物量选择每日每百万只1、5、10 g酵母3个梯度;温度选择20、25、30、35 ℃等4个梯度.结果表明:1)利用干酵母培养萼花臂尾轮虫时,接种密度每20个/mL左右为宜:密度过低时,种群很难适应新环境;密度过高时,平均增长率低下;2)每日每百万只5 g酵母比其它食物量更适合萼花臂尾轮虫种群的增殖:食物量过低,生长慢,个体小;食物量过高时,水体污染严重;3)30 ℃萼花臂尾轮虫大量快速增殖:温度低于30 ℃繁殖缓慢;温度高于30 ℃无法生存.  相似文献   

18.
饵料生物对轮虫培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硅藻、金藻、微绿球藻、裸藻、小球藻、扁藻分别培养褶皱臂尾轮虫,实验表明,不同藻类对轮虫的繁殖影响不同,在裸藻为饵料抑制轮虫繁殖,以小球藻和扁澡为饵料促进轮虫繁殖。并且投喂不同生理状态的藻类,结果也不同。投喂处于指数增长期的藻类要比投喂衰老期的藻类效果好。实验还表明,轮虫在适宜饵料保障下大量繁殖,低于饵料保障度或饵料保障度过大都不利于轮虫繁殖。  相似文献   

19.
淡水白鲳(Colossoma SP)原产南美亚马逊河,属热带、亚热带经济鱼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耐低氧、广盐性、适密养、易捕捉、抗病力强和刺少肉质鲜嫩清甜等优点。1986年10月引进我省,经三年多的反复试验,于1990年5月,取得了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成功。本文比较详细地总结了淡水白鲳亲鱼的强化培育,人工催产和苗种培育方法以及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福建淡水轮虫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臂尾轮科淡水轮虫一种析种及二个国内新记录种:锚孔臂尾轮虫(新种)Brahionus anchorpora sp.nov腔龟纹轮虫(瓣记录)Anuraeopsis coelata及棘剌臂尾水轮虫(新记录)Epiphanes brachionus spinosus。还将新种与其相近种:壶状臂尾轮虫B.urceus。和褶皱臂尾轮虫B.plicatilis进行了比较,并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