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佛山市2005,2010和2015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2005―2015年佛山市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分布格局、空间演变和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结合自然和社会2大影响因素,基于MCE-CA-Markov模型,利用IDRISI软件实现了对佛山市未来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模拟和预测﹒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未来的发展变化情况提出了相应的管控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地面硬化率不断增加,原有城市排水系统难以满足城市排水需求,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逐渐加剧,城市内涝、黑臭水体现象日趋严重﹒天津作为国家第2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已经有了一定的建设成果﹒本文根据我国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法,介绍了低影响开发理念在天津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天津市海绵系统空间构建、排水系统安全保障的"大海绵"具体措施,同时介绍了透水铺砖、下凹式绿地及雨水花园等"小海绵"具体做法,逐步建设起能满足城市需求以及自然保护的城市排水与雨水综合利用设施系统.  相似文献   

3.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我国“一煤独大”的能源消费结构,选取15座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发展、社会福利与生态环境三维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聚类分析和障碍因子模型定量评估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为《规划》)规划期内15座城市的转型绩效,解析了影响城市转型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转型绩效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异。空间上,15座城市整体绩效普遍不及全国和省份均值,且转型前后地域差异明显,早期西部和东北地区较高,期末中东部地区较高;时间上,整体绩效呈缓慢增长趋势,但经济发展维度普遍负增长,而社会福利与生态环境维度普遍正增长。2)转型过程可分为经济主导型、均衡发展型、社会福利主导型和生态环境主导型4类。3)4类城市转型的障碍因子各有异同,六大显著障碍因子均覆盖三大维度,生态环境是转型发展的最大痛点。研究表明,《规划》取得显著成效,但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尚未彻底完成,仍需后续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以及障碍度模型,探究长三角城市群2010—2020年城市韧性、旅游发展水平及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障碍因素进行诊断识别。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和旅游发展水平均波动上升,空间上呈现“东部高、南北西三面低”的分布格局;(2)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系统与旅游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2010年的0.311增加至2019年的0.404(最高峰)后回落为0.367,协调等级从濒临失调跃升为初级协调后回退为濒临失调阶段,空间上城际差异显著;(3)2010—2020年城市韧性与旅游发展各准则层障碍度结构相对稳定,城市韧性系统中社会韧性为主导障碍,旅游发展系统中旅游效益为主导障碍。最后,在厘清城市韧性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识别两个系统障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期实现城市群城市韧性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的拓展深化,物联网成为海绵城市智能化建设的有效手段。物联网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结合为海绵城市的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风险。本文重点研究物联网在海绵城市运营阶段的风险评估问题,对物联网—海绵城市运营安全的系统构建层级进行了划分,并对每一层级的风险点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基于肯特指数法,结合物联网—海绵城市风险点,提出了基于改进肯特指数法的物联网—海绵城市风险评价模型;最后将该模型运用到某物联网—海绵城市管理系统的风险评估案例中,进行效果验证。案例分析表明,该物联网—海绵城市的系统运营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来自系统外部的主要风险因素为物联网病毒及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6.
截止到2012年,海绵城市的提出已有9年时间,然而中国城市内涝的问题依然严重,海绵城市的建设并未取得理想成绩。目前,海绵城市建设措施的研究方向多集中于解决地表问题,而对地下水的排渗与地下径流却鲜有关注。通过有限元COMSOL软件对落底式止水帷幕及其周边区域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以选取面积内的瞬时总流量为指标,研究分析落底式止水帷幕对地下径流的阻碍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倒角对阻碍作用的影响,以找到降低阻碍作用的方法。研究表明,边长200 m的止水帷幕会对周围20 000 m×4 500 m范围内的地下水流动产生影响,在1 000 m的范围内会对地下水产生较大的流量削减,造成局部地下水水位上升,使附近的海绵城市设施工作效率降低,不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对止水帷幕的4个角进行倒角可以降低其阻碍作用,其中对止水帷幕进行45°角的切角施工较简单,优化效果较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低影响开发手段,可以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以具备中小城市发展典型特征的城市——宿州市为例,基于该市2014—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应用PSR模型以及熵权—物元模型,对该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合障碍度模型,分析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限制性因素,以期帮助该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明晰管理重点,同时为研究中小城市应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提供新思路。结果显示,宿州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在研究周期内虽持续提升并最终达到“优”等,但后续环境改善速度减缓,环境障碍因子随着时间推移展现动态变化,存在长期性障碍因素,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协调、水资源时空分布上合理分配以及生态短板的补足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1—2020年《遵义市统计年鉴》和《遵义市水资源公报》,采用多因子的熵权法确定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能够反映社会、经济、人口、水量、水质等多因子的水资源承载力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遵义市现城区和规划城区水资源承载力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遵义市现城区和规划城区水资源承载力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时空耦合协调度在2011—2020年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时间上,现城区耦合协调度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较明显,规划城区北扩区域目前经济布局较少,使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所降低,说明城市北扩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空间上,遵义市现城区水资源承载力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在发展进程中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且差异逐渐缩小,规划城区耦合协调度呈现“南强北弱”的格局,说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程度高的区域在南部,未来经济布局可逐步北移、东扩,并继续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缓解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发展面临着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生态化转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成为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趋势.以郑州市为例,依据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低碳发展理念,构建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改进的TOPSIS模型对郑州市2000-2009年低碳生态城市进行综合评价,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2020年低碳生态发展远景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低碳生态城市评价综合指数呈逐步上升趋势,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0.9818.同时,对比分析郑州市2000年与2009年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成绩与不足,并运用SPSS提取主成分,分析影响郑州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郑州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基于安徽省2001—2019年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和障碍度模型,对安徽省创新共同体建设绩效情况进行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结果显示:2001—2019年安徽省创新共同体建设绩效水平实现了稳步提升,但提升速度呈逐年下降态势;5个子系统绩效水平总体呈逐年提升态势,但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各指标障碍度及其排名随时序变化较大,且主要障碍因子开始逐步集中在创新环境子系统。该研究成果对安徽省等省市提升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为出发点,探究各国海绵城市建设异同与发展经验,继而以海绵城市建设最为典型的单项措施——雨水花园为例,从其结构组成、水力特性以及植物配置等方面分析其对径流污染的控制效应,以期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借鉴.最后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与运行存在的堵塞和蚊虫孳生等潜在问题与风险,并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出建议和展望:借鉴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体系发展历程的同时需要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因地制宜,注重区域差异性;加强现场试验,进一步探究海绵城市对径流污染的控制机制;与此同时,堵塞和蚊虫孳生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与运行存在的潜在问题与风险也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发展方向与生态保护目标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矛盾冲突,通过均衡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耦合协调。以宜昌市为研究对象,耦合PLUS—InVEST模型并结合标准差椭圆分析,以202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模拟自然发展、经济发展以及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2040年宜昌市生境质量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宜昌市主要发生变化的地类为耕地、林地以及建设用地,其中林地与耕地为主要的转出地类,建设用地为主要的转入地类;2)在不同模拟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方向均由西南向东北收缩,城市扩张强度减缓,建设用地扩张强度重心并开始由东向西进行迁徙;3)在自然发展和经济发展情景下,宜昌市生境质量在未来均呈现衰退的趋势,而在生态保护情景下,宜昌市生境质量有所恢复。通过模拟未来不同政策下土地利用方式改变来反映宜昌市生境质量变化情况,为均衡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指数测度和评价水平,运用指数合成法、基准值比较法和障碍模型对2015—2020年长三角核心城市体育产业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如下:2015—2020年长三角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呈稳定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不稳定,升级效果不佳;生产效率指数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产业效益指数呈快速增长趋势,但稳定性较差;发展动力指数呈缓慢波动增长趋势,创新动力表现较好;产业规模指数呈快速增长趋势,市场主体规模取得了较好成绩。障碍因子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体育产业政策支持、体育类创新产出和体育产业经费投入。针对障碍因子所反映的问题,从产业结构、创新动力、政策体制和消费升级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态系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生态健康研究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针对南昌市的生态环境变化,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3个方面选取了共22个指标构建了南昌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和障碍度模型对研究区2007-2017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南昌市的生态环境安全状况在2007-2011年不断改善,但于2011年后,生态环境开始恶化,南昌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在逐步增大;研究期间影响南昌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主导因素是生态压力指数指标,其次为生态状态指数指标;在具体障碍度指标里,影响南昌市生态安全的主要有工业废气排放强度、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市化水平、建设用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定量评估华北山前平原多因子对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影响,选取华北山前平原典型井灌区石家庄市栾城区为研究区,从水量平衡角度分析了影响该地区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排除主要影响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定量分析了各综合因子对地下水水位回升的贡献率;构建了栾城地下水水位主成分-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多因子影响下的华北山前平原地下水水位变化。结果表明:1994—2015年栾城地下水水位主要受本地气候因子、本地人类活动和上游人类活动三方面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各因子对当地地下水水位回升的贡献率分别为11.7%、-50.9%和-37.4%,对这三方面影响因子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栾城降水量、栾城小麦和玉米的种植面积以及上游石家庄市区人口;1994—2015年栾城自然气候变化有利于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恢复,但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仍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一种多元回归加PC算法的改良BN结构学习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小样本训练数据下的结构学习可靠性问题﹒从铁路建筑施工现场收集到研究数据后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萃取出11个质量绩效动因要素;以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找出5个直接影响因子,并以此为先验知识构建BN初始网络结构,再应用PC算法进行结构学习,一套理想的质量绩效测度模型被最终获得﹒以3个企业的实际样本数据为依据,进行贝叶斯网络推理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适切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以2015—2020年西部十二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的西部地区共同富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Topsis对西部地区共同富裕水平进行测度评价,并以障碍度诊断分析为辅分析了西部地区共同富裕推进障碍.研究结果表明:2015—2020年,西部十二省共同富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发展势头良好,但各地发展差距明显.分析得出影响西部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内生发展动力、民生事业、对外开放等问题上.并从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加强基建领域的提档升级、积极强化人才建设等方面对西部地区推动共同富裕进程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亚楠  陈研  兰海 《科技资讯》2023,(14):232-239
研究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地区差异及驱动因素对于实现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法、灰色关联度模型系统研究了2000—2020年陕西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和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陕西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均值介于1.063~1.255之间,累计上升6.3%,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地区差异显著;(2)2000—2020年陕西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现出高值集聚的现象,效率差异先缩小再扩大;(3)陕西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环境治理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外向度、科技教育投入以及人口密度的共同驱动,且各驱动因素在不同时期作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熵权-TOPSIS法测算出湖南省各节点城市的物流综合实力,并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刻画出整个湖南省的物流空间联系及其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城市间的物流联系程度整体偏低并且各地区差异较大,具有“质量效应”和“距离效应”,总体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格局特征;物流空间结构表现为显著的3级圈层结构特征,周边城市围绕中心城市长沙形成了“核心—抱团”的空间组织形式;整体网络联系过度依赖长沙的辐射带头作用,缺乏合理的梯度层级城市充当中介桥梁,导致长沙的龙头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基于此,还依据分析结果从基础设施完善、通省合作、培育新增长极等方面为促进湖南省物流协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综合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分析两者的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水平及耦合协调过程中的障碍因子。结果显示:从总体看,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运输水平、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以及耦合协调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耦合协调度总体仍属于初级协调类型;从局部看,三省一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呈现阶梯特征。三省一市耦合协调过程中的障碍因子,既有相同障碍因子,也存在差异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