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对区域城乡互动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首先计算了中国区域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锡尔指数.得出了近20年全国、地带间、地带内的差异均有收敛趋势的结论,为了分析这种收敛的趋势在未来是否具有持续性,采用R/S分析法计算了1986年~2005年间全国、地带间、地带内锡尔系数的赫斯特指数,结果表明:全国、地带间和地带内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差异均未呈现收敛而呈发散趋势,因此缩小地带间和地带内的差异将是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异质性与收敛性,本文基于五大新发展理念,构建包含“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社会民生、对外开放”五大领域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突变级数法测度2007—2019年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及收敛模型分别考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分布、差异来源和收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及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性,表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有所加剧,而区域内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东部海洋经济圈存在σ收敛,而全国及北部、南部海洋经济圈不存在σ收敛.全国及三大海洋经济圈存在绝对β收敛,并且条件β收敛也显著.  相似文献   

3.
朱文革  杨磊 《河南科学》2023,(11):1660-1668
基于2011—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86个城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综合运用核密度非参数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莫兰指数、空间β收敛模型等方法,分别从发展水平、发展差异、空间集聚、空间收敛等多方面,对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2)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绝对差异有所增大,相对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子区域间差异是形成东部地区相对差异的主要原因.在3个子区域中,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内部差异最小,北部和东部之间的差异最大,北部和南部之间的差异缩小最快.(3)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高-高、低-低”的集聚特征.(4)东部地区和其3个子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均存在空间β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1~2015年中国地级市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指数大数据,针对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中国电子商务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1)电子商务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各地区内部地级市间差异是电子商务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2)在时间动态上,各地区两极分化在减缓,在空间分布上,电子商务发展水平高的地级市仅处于低密度分布区;(3)当前各地区的电子商务水平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并没有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的趋势;考虑经济发展各因素的情况下,全国范围内及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发散特征,收敛速度为负值且趋于一致,西部地区收敛速度最慢;零售消费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拉大各地区间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差距,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会缩小各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ESDA和差异性指标等方法探究广东市域经济空间差异特征和演化趋势,同时运用空间误差模型测度影响广东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显示广东市域经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时间发展上趋于协调态势。区域政策是影响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财政支出、消费、进出口和投资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经济差异化发展,但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使广东市域经济差异总体趋向收敛。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9年和2009年相关数据,分别从性别、区域和年份三个维度,对我国两性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两性发展水平在性别之间、区域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但近年来随着女性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这种差异性呈现收敛趋势。针对两性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认为应转变观念,实现真正意义的两性机会均等,并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提高人口要素区域之间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1—2017年外贸与跨境电商经济数据构建灰色模型,实证研究异质性贸易开放与跨境电商的耦合发展演变.首先对贸易开放量化分析发现:1)全国整体和东部地区的综合贸易开放、加工贸易开放呈"倒U型",在2007年达到峰值后回落,且东部高于全国水平; 2)中、西部的开放度不高,全国整体和东部地区的一般贸易开放呈逐步上升趋势,东部高于全国水平且差距不断扩大; 3)一般贸易开放的上升趋势平缓.进一步构建灰色关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1)综合贸易开放、加工贸易开放与跨境电商的耦合发展有高度的阶段一致性,一般贸易开放的关联发展强度高于加工贸易开放和综合贸易开放,2013—2017年间的综合贸易开放、加工贸易开放和一般贸易开放均滞后于跨境电商发展; 2)综合贸易开放、一般贸易开放与跨境电商的耦合发展呈稳步上升趋势,加工贸易开放呈"倒L型",2007年是拐点; 3)综合贸易开放、一般贸易开放的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表现为过渡发展与协调发展,一般贸易开放耦合发展指数在2014—2017年出现跨越式增长.  相似文献   

8.
原境彪  刘伊生  高思慧 《河南科学》2019,37(11):1865-1871
民用建筑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对民用建筑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以IPCC的统计方法为基础,计算全国30个省市的民用建筑碳排放量,并将30个省市分为3个区域,基于泰尔指数分析法计算了2007—2016年中国民用建筑碳排放地区差异,并按3个区域进行结构分解.计算结果显示,我国民用建筑碳排放量整体表现为收敛增长趋势,整体泰尔指数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要远大于区域间差异.就三大区域而言,东部地区泰尔指数最低并处于持续下降的状态,西部地区泰尔指数最高呈现为先増后减,中部地区泰尔指数尚未看到明显顶点.  相似文献   

9.
马建威  王娜  冷雪雯 《甘肃科技》2023,(10):80-85+103
研究基于“五大新发展”理念构建兰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测算兰州市各区县综合得分;采用泰尔指数分析兰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来源;最后使用σ收敛和β收敛检验其收敛性。结果表明:兰州市三县五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市辖区发展水平优于外围县发展水平,但仍存在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全市、市辖区及外围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均不存在σ收敛特征,兰州市及市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条件β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00—2015年数据,运用人类发展指数、泰尔指数等方法,计算全国及各省区的人类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与空间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00—2015年中国整体人类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均不断上升,但三者在增速上呈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中国人类发展水平及其增速呈现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人类发展水平整体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后者提升速度明显快于前者;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性不断缩小,区域内部差距逐步成为中国人类发展水平产生差异性的主导因素,对区域内差异贡献度排名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创新教育体系、协调区域资源配置和发展绿色经济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贸易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探讨数字贸易内涵,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数字技术水平、产业数字化贸易、数字产业化贸易和贸易潜力5个维度构建数字贸易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相对熵的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法对浙江省2010—2018年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10—2018年浙江省数字贸易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进一步基于TOE(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技术-组织-环境)框架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了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产业结构、政府支持力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开放水平均能促进浙江省数字贸易发展,其中信息化水平影响最为显著,而对外贸易开放水平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2.
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15个省区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季节集中度指数、地理集中度、变差异系数等方法探讨2015—2022年沿线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序上看,2015—2022年景区网络关注度整体特征呈现波浪式增长的稳定演变趋势,且季节性差异较小,全年分布较为均匀;(2)从空间上看,东-中-西部地区关注度差异性呈明显下降趋势,集聚程度较低,省域间网络关注度的地域空间格局相对稳定,均衡性逐渐增强;(3)景区层面,根据季节差异性来划分,景区数量呈“金字塔”结构,单峰型景区季节差异性特征显著,多峰型景区季节差异较小;(4)教育发展水平、区域人口量级水平、交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互联网发展水平综合作用促成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网络关注度的关注格局,而红色旅游发展水平对其影响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在2002-2012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基础上,利用真实进步指标方法,测算了各地的经济发展质量,然后分别在时间、空间维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研究了影响发展质量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①2002-2012年间,我国GPI呈指数型增长;②各区域在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之间的选择重点不同;③11年间,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增强;④城镇化水平、RD密度、教育水平和服务业比重都正向促进GPI。  相似文献   

14.
以东北地区3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对其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及其演化趋势进行测算与分析.通过标准差、变异系数对1998—2012年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程度测算结果表明:15年间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增长较快,36个地级城市之间经济增长的绝对差异逐年加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不断减小;相对发展率的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增长空间特征分析显示:相对发展率高的城市主要位于辽宁、吉林两省;运用Theil指数对经济增长差异驱动力分析表明:区内差异的贡献率在地区总差异、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等三要素中最大;采用R/S分析法对未来15年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性演化预测显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在2013—2027年间仍将呈波动递减趋势,但后期递减的趋势会由较弱趋向平稳.  相似文献   

15.
侯平路 《科技信息》2010,(17):98-99,80
文章选取2007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个交通运输指标(国家铁路网密度,公路网密度,货运总量,货物周转以及交通运输业生产总值5个指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此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然后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全国综合交通发展水平的区域谱系图;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全国省际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运用泰尔指数(Theil index)对2001-2010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地带间、地带内和省际差异的测量以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区域差异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发展走势,而旅游职业教育区域差异基本呈持续减小的趋势;地带内差异是构成旅游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省际差异的主因,贡献率均高达90%以上;与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发展特征比较来看,旅游高等教育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而旅游职业教育则做出了积极的响应。  相似文献   

17.
运用熵值法对2010—2019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14个市(州)分为四类区域,并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以及泰尔指数从市级视角和区域视角分别对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区域差异显著;第一类区域的差异最大,第三、四类区域的差异相对较小,均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略高于区域间差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能够缩小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区域差异,实现各地区农业保险协调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运用熵值法对2010—2019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14个市(州)分为四类区域,并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以及泰尔指数从市级视角和区域视角分别对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区域差异显著;第一类区域的差异最大,第三、四类区域的差异相对较小,均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略高于区域间差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能够缩小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区域差异,实现各地区农业保险协调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人均GDP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对最优研究尺度进行分析选择;然后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马尔科夫(Markov)模型,对湖北省近20年经济差异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县级尺度能更好地反映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2)研究区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其空间集聚程度研究期间存在变大、变小和持续变大的波动,两极分化趋势明显,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经济发达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宜昌市和武汉市市辖区周边,“低-低”区则主要分布在鄂西北、鄂西南以及鄂东的黄冈个别县市等边缘区域,呈现出核心与外围的特征.(3)不同研究单元保持自身经济水平状态的可能性最大,且低水平区域最稳定;邻域背景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方式有所差异;4种经济发展水平类型的稳定性有差异,中等水平区域较活跃;初始状态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存在经济水平的跨越式转移.  相似文献   

20.
以2002—2020年中国30省份的粮食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在对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资源流量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Markov链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资源流动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实证考察。研究表明:(1)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特征;(2)区域间差异是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贡献份额在60%~70%之间,全国及三大区域总体差异较大,呈现“先升后降”趋势;(3)全国及三大区域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的中心发展趋势逐渐右移,除了中部地区外,“右拖尾”现象显著,且极化现象得以缓解;(4)在不考虑空间条件时,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持续性较强,各省份之间不会发生状态转移,但是向高水平趋势转移明显。因此,要清晰认识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的空间非均衡性,应动态调整粮食进出口贸易政策,同时也要注意避免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资源过度进口对国内造成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