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及有利区块评价
引用本文:高建,侯加根,林承焰,焦巧平.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及有利区块评价[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1):13-18.
作者姓名:高建  侯加根  林承焰  焦巧平
作者单位:高建(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       侯加根(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       林承焰(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焦巧平(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资助项目(Y2000F01)
摘    要:根据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量动用不均衡的特点,提出了采用动态生产指标来对生产区块进行标定和分类,并通过动、静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的主要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再利用模糊数学评判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指出有利的挖潜区块.对胜利油区五号桩油田桩74块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动、静态特征分析表明,该油藏沉积微相、微型构造及储层非均质性是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沉积微相的控制作用最强,微型构造次之,非均质性控制作用最弱.在沉积微相中,中扇亚相的辫状水道微相是最有利的微相带,中扇水道侧缘微相具有一定的可采储量,但由于相带狭窄不利于后期调整加密;朵叶体微相的井网稀,具有一定的生产开发潜力;顶凸底凸型和顶底均为鼻状凸起型微构造组合模式,水淹程度弱,既是高产区也是剩余油富集区.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3~0.9的区域,剩余油相对富集.最后以5砂组为例,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并结合剩余油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进行了剩余油定量评判,指出了有利区域,经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 键 词:五号桩油田  特低渗透油藏  沉积微相  微型构造  模糊数学  剩余油分布  主控因素
文章编号:1673-5005(2007)01-0013-06
修稿时间:2006年8月30日

Key factors of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of the lowest permeable sandstone reservoir and favorable area evaluation
Abstract:
Keywords: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