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形制具有多样性和鲜明的特征。其内部结构及墓葬形制复杂多变,墓葬的方向也不一致,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叠压关系,各有阶段性特征。初步结论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带有自然崇拜色彩的祭祀中心。这是因为随葬品只有玉器和筒形陶罐而没有生活用具,墓向混乱,表明墓主人如生前般各司其职。它还是当地原始农业发达的表现和缩影,其形成时间延续了四五百年。  相似文献   
2.
"红山文化"多媒体数据库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述了建立“红山化”多媒体数据库的目的和意义,建库的指导思想,信息源的选择范围,数据库的质量控制,数据库系统的功能设计以及建库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3.
红山文化区域历史与民俗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山化分布于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连接带,是古代北方民族迁徙、交融的重要区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关于红山化区域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考古学方面。应该从更广阔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神话、学、传说等方面开展综合系统地研究。阐述了开展红山化区域历史与民俗研究的意义,提出了开展红山化区域历史与民俗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古史辨派"将"疑古"推向极致,而从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逻辑看,重建上古史也是经学观念崩塌之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自我修复。这种修复不是重走过去的"信古"老路,需要在考古资料基础上重新建构。重构中国上古史,需要接受"我们来自红山先民"的认知,其关键是确立草原叙事视角,真正以民族平等、文化平等的态度合理建构更科学的上古史框架。  相似文献   
5.
大英博物馆以庞杂丰富的收藏傲立于世界顶级博物馆中。近300年的岁月中,它收藏了来自全球数百万件人类文明遗产。管理者根据不同文明形态把这些瑰宝进行分类展出,用实物构建起一部浩瀚的世界发展史。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有2.3万件中国文物栖身于大英博物  相似文献   
6.
韩英 《科技信息》2007,(35):147-148
红山文化作为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的代表,其独特性之一恰是以玉、石为载体,坛、冢结合的积石冢石棺葬俗。这种特殊的墓葬制度和埋葬习俗也正是红山文化独具魅力、倍受瞩目的原因之所在。本文试图通过对红山文化时期墓葬制度和埋葬习俗的简要论述,来了解其所反映出来的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7.
辽西地域是北方游牧区、东北渔猎区与中原农耕区的交汇地带,也是东北文化区面向中原文化区的前沿。辽西有着上万年的文明起步,辽西地域古廊道实现了不同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交流,催生了古代文明的产生,以其文明因素的独特性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14,(18):2-3
<正>红山文化主要遗存距今约5000-6000年,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遗存因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一带发现而得名。红山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渤海湾沿岸。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社会结构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  相似文献   
9.
内蒙、河北巨型壶穴与赤峰风道的发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崔之久  李洪江  南凌  李德文 《科学通报》1999,44(13):1429-1434
内蒙、河北丰宁一带的发育于花岗岩山顶的规模巨大、形态特殊且具方向性的壶穴地貌是典型的气候地貌,是由风化-风蚀作用所致。该地区15-18kaBP曾经严酷的冰缘环境,有强烈的寒冻风化和风蚀作用;6kaBP前后恰逢“大暖期”,产生了著名的红山文化,当时壶穴中可能盛过水,因此,众多的“壶穴”是研究本区人类自下而上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0.
凌源杨杖子滨河公园以"牛河梁红山文化"与"大凌河"两大历史和自然文脉为规划背景确定公园的规划主题为"远古·祥水·绿洲-构建城市和谐之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