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07篇
  免费   666篇
  国内免费   789篇
系统科学   476篇
丛书文集   1194篇
教育与普及   614篇
理论与方法论   230篇
现状及发展   100篇
研究方法   8篇
综合类   24340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438篇
  2022年   419篇
  2021年   398篇
  2020年   490篇
  2019年   484篇
  2018年   299篇
  2017年   429篇
  2016年   503篇
  2015年   723篇
  2014年   1341篇
  2013年   1136篇
  2012年   1280篇
  2011年   1397篇
  2010年   1339篇
  2009年   1422篇
  2008年   1620篇
  2007年   1484篇
  2006年   1037篇
  2005年   1030篇
  2004年   926篇
  2003年   833篇
  2002年   920篇
  2001年   902篇
  2000年   723篇
  1999年   627篇
  1998年   540篇
  1997年   537篇
  1996年   556篇
  1995年   490篇
  1994年   474篇
  1993年   384篇
  1992年   352篇
  1991年   361篇
  1990年   299篇
  1989年   287篇
  1988年   170篇
  1987年   84篇
  1986年   58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3篇
  1948年   1篇
  192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杭绍台铁路3标段粉煤灰混凝土的施工,对粉煤灰的作用原理进行阐述,对不同掺量、不同细度的粉煤灰对混凝土抗压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进行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分析试验结果发现,掺入同一细度粉煤灰,混凝土强度随着龄期增加而增加;对于掺入不同细度的粉煤灰,随着粉煤灰细度的增加,混凝土强度随之减小,细度越大,强度越低.因此对于强度要求比较高的混凝土工程中建议采用细度小的粉煤灰,以有效地提高强度,确保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液罐车被追尾这一事故形态,对其现有的单横梁后部防护装置防护性能不足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双横梁后部防护装置.通过有限元受力分析确定其各横梁结构的厚度尺寸,根据确定的尺寸进行整车静力加载试验,验证了其防护性能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设计的双横梁后防护装置,结构简单、防护范围和防护距离大、加工制造方便、成本低,可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固梁柱节点、避免框架结构出现"弱节点"的破坏模式、提高框架结构整体的抗震和耗能能力,研制出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位移放大型扭转阻尼器(DATD),并对其进行数值分析和试验研究.首先,设计了18个具有不同参数的DATD,建立其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分析;随后,设计并制作了一个DATD,进行性能试验并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结果表明:DATD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强;有限元分析与性能试验的滞回曲线吻合较好,且随着加载位移的增加,两者间误差变小,因此可以采用建立的有限元模型来研究DATD的力学性能.最后,对DATD进行参数影响分析,研究了铅芯直径、铅芯距中轴距离、橡胶层直径、橡胶层厚度及橡胶剪切模量对其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DATD的屈服剪力、等效刚度、等效阻尼比及耗能系数随着铅芯直径增大而明显增大,随着铅芯距中轴距离的增大略有增大;随着橡胶层直径、橡胶剪切模量的增大,屈服剪力及等效刚度逐渐增大而耗能系数及等效阻尼比逐渐减小;4个特征参数均随着橡胶层厚度的增大而略微减小.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和优化串行多环返工生产系统的生产性能表现,结合质量管理与精益生产的理念,区别于传统的返工机制,提出一种全新的“即刻返工”检查机制,将生产系统建模扩展至多机多缓冲区的复杂生产系统.基于生产系统的两大要素,机器与缓冲区的生产状态变化,依据概率论与马氏定理,构建缓冲水平的动态概率转移矩阵,以在制品库存水平及系统平均生产率作为研究指标,针对生产设备及缓冲区展开瞬态分析,通过迭代计算,表明设置合理的系统规模与缓冲区阈值能达到优化系统生产性能的目的,并通过数值实验验证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知识迭代发展,促使知识生产模式发生重大转变,催生了“大学—产业—政府—公众”四螺旋动力结构的建立和研究型大学知识生产新生态重构。以多伦多大学人工智能发展为例,考察其四螺旋利益相关主体及实践。从内在机理看,4个主体在互动运作中不仅重新确定了各自角色,而且还建立了大学(知识)—产业(产品)—政府(治理)—公众(公益)的新型逻辑链条,平衡公私利益格局,把公益指向作为人工智能四螺旋运作的中心目标;从外在特征看,4个主体形成了以大学为中心的区域创新网络,并牵引其他主体形成环高校创新集群。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发展中不断发力,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但仍需要在国际比较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基于案例分析,我国研究型大学发展人工智能有必要把握4个方面:一是走进中心,塑造大学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领导地位;二是以专促通,创新研究型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模式;三是引企入研,提升校企合作人工智能创新的转化升级;四是人本导向,突出大学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公共价值。总体来看,我国研究型大学发展人工智能不仅要面临技术上的挑战,更要面临来自治理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以黑方台地区原状黄土为对象,开展不同含水率试样的侧限压缩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荷载下各含水率试样的e-lgp曲线,采用双对数坐标法确定了试样的结构屈服应力,对黑方台原状黄土压缩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试样含水率的增高,其对应的e-lgp曲线呈依次降低的趋势,但15%含水率试样与20%含水率试样对应的e-lgp曲线间具有较大空隙,说明含水率为15%20%是试样结构发生较大变形的临界值;各含水率试样在试验过程中都存在结构屈服应力,天然状态下黑方台原状黄土的结构屈服应力为99 k Pa,但随着含水率增高,其结构屈服应力值持续降低;基于岩土破损力学理论基础建立的数学表达式确定出了黑方台原状黄土材料参数B值为0.011 3,并将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得到了较好的拟合结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聚氯乙烯厂精馏过程中氯乙烯产品纯度低、能耗高的问题,利用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对氯乙烯精馏系统中的T-203塔进行模拟优化,选择适合氯乙烯体系的NRTL模型进行计算,确定理论板数为28块。根据灵敏度分析和正交试验得到最佳操作参数为:回流比为0.8,进料位置为第2块理论板,侧线采出位置为第18块理论板。产品中氯乙烯质量分数达到99.999%,低沸物质量分数小于1×10-6,高沸物质量分数小于5×10-6。同时对精馏系统提出两项节能降耗技术,其中循环水改造技术预计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1034.85万元/a,高效导向筛板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分离效率和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检验优化设计后的1.5L汽油发动机二代样机的整体性能和相关零部件的可靠性,在AVL公司开发的试验台架上对样机进行了历时二十天的有关发动机呼吸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的相关性能试验,收集整理了相关试验数据,获取了在规定工况环境下的发动机性能特征量,给出了一簇性能曲线,对比分析了试验结果和设计参数,对发动机的性能进行准确地验证和判断,验证了样机性能的最初设计指标,评定了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等重要性能,为发动机设计、分析和优化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各行业用电需求增大。在加快特高压骨干电网建设的同时,提高现有电网的输电能力、输电质量成为重中之重。金具是海上换流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对金具提出了更高的耐腐蚀性能要求。为了探究海洋环境对金具的腐蚀性,选用ZL101A和ZL102两种典型的铝合金金具,采用5种辅助防腐蚀工艺获得5种耐腐蚀样本,并模拟海上工况对其分别进行盐雾腐蚀试验,得出最优防腐蚀工艺。研究表明:ZL101A和ZL102两种铝合金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能,ZL101A铝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强于ZL102铝合金的;抛丸处理的防腐措施在ZL101A铝合金样本中的防腐蚀表现要强于ZL102铝合金样本的;阳极氧化在两种材质中防腐蚀表现均为优异,是最优异的防腐蚀工艺。  相似文献   
10.
隐性知识反馈环结构是创新研究系统的核心结构,运用组织管理系统动力学理论,进行科研创新系统隐性知识生产转化系统仿真研究,以南昌大学系统动力学创新团队研究系统为例,分析确定该系统的隐性知识量、显性知识量、创新投资量、团队人员数和创新成果量五个核心变量,运用新建的逐枝建模和逐树仿真技术建立五棵流率基本入树模型及其等价流图模型.运用枝向量行列式新增反馈环计算法,计算出系统包含创新成果流位作用于隐性知识流入率的第一类反馈环五条,团队成员数作用于隐性知识流入率第二类正反馈环十条.然后,结合模型的仿真曲线和仿真数据,对第一类反馈环进行极性转移仿真分析和主导反馈环转移仿真分析,对第二类正反馈环进行正反馈环的作用分析,以及"原始创新度"低对这十条正反馈环的制约分析,并基于上述十五条反馈环特性仿真分析结果提出四条创新研究系统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