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黄雷 《杭州科技》1998,19(4):31-32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肢骨骨折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尤其是拆除时无挠神经损伤之虞,故临床应用愈来愈广泛。作者所在医院自1991年起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肽骨骨折26例,导致挠神经损伤4例,现将损伤之原因及的关问题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4例,男3女1,年龄22-40岁,平均32岁,3例为车祸,1例为绞窄伤,均为肽骨中下段斜形骨折,术前无挠神经损伤症状和体征,术后有不同程度的伸腕伸指功能障碍虎口区障碍,松解术1例,取排场神经移植1例。保守治疗,按Anton神经修复后,效果评价的标准,优3例,差1例,随访时…  相似文献   
2.
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的几种藻栖端足类的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期间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几种藻栖端足类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筼筜湖藻栖的端足类主要有: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强壮藻钩虾(A mpithoe vali-da)、平掌拟钩虾(Grammaropsis laevipalmata)和尖额麦秆虫(Caprella panantis).但不同时期、不同藻丛,端足类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存在差异.条浒苔(Enteromorpha clathrata)主导的藻丛,主要出现在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上野蜾蠃蜚和日本大螯蜚是丰度最高的两种端足类,它们在11月达到丰度的最大值,分别为3.22×104和1.07×104m-2.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la tenuistipitatavar.liui)和根枝藻(Rhizocloniumsp.)主导的藻丛分别出现在2008年1—3月和3—5月,上野蜾蠃蜚是其中最优势的端足类,但丰度较低.石莼(Ulva lactuca)主导的藻丛在整个调查期间都有分布,端足类以上野蜾蠃蜚和强壮藻钩虾为主,丰度在3月最高,分别为11.59×104和1.20×104m-2,而后迅速下降.不过,在石莼主导的藻丛,端足类的丰度和大型海藻生物量之间的变化并不同步,而是存在一个月的滞后,据推测,可能是由于大型海藻啃食者(如强壮藻钩虾)的滞后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1987年5月至10月在黄岛养虾池对虾生长周期内对小型底栖动物数量逐月调查。指出:小型底栖动物总平均密度为1092.4inds.10cm^-2,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是主要类群,其总平均密度分别为466.9和457.9inds.10cm^-2。89.7%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表层2cm内。结果指明小型底栖动物被对虾捕食,并提出了捕食模式。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海洋浮游桡足类滞育及其生理生态学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厦门大学海洋学系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滞育卵的形态与孵化、桡足类的季节演替以及桡足类滞育的生理生态学3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Ti鱼产卵场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描述了我国匙茗荷科有柄蔓足类两新记录:三齿裂楯茗荷和阿氏薄板茗荷星板亚种。所依据的标本于1980年至1982年间采集自我国东海北部海域。三齿裂楯茗荷见于三疣梭子蟹、远游梭子蟹、白斑(虫寻)、武士(虫寻)以及锦蟹的颚足或鳃腔入水孔周围体壁,阿氏薄板茗荷星板亚种大量附着于脊龙虾的鳃上。  相似文献   
8.
2002-09-10-2003-02-26期间6次采样,对厦门高崎3口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变动、生物量变化及水平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桡足类是虾池中小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实验期间养殖区和对照区中,线虫的平均密度基本相同,分别为(59.0±26.1)(个·cm-2)和(51.1±31.8)(个·cm-2);桡足类的平均密度分别为(6.0±6.2)(个·cm-2)和(1.5±1.0)(个·cm-2).整个实验期间2个类群的数量,养殖区表现为养殖前期(大约2个月内)激增,之后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对照区表现为比养殖前期更长的期间内增长,特别是桡足类,在整个养殖期间近乎呈现为逐步增长的趋势.养殖区和对照区中,线虫的生物量干重分别为(9.43±4.18)(μg·cm-2)和(8.17±5.09)(μg·cm-2);桡足类的分别为(11.93±12.36)(μg·cm-2) 和(2.93±2.07)(μg·cm-2).两大类群的水平分布规律不同.  相似文献   
9.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on the inactivation of Copepod were investigated in southern China.The 100% of inactivation effect may be attained by 3.0 mg/L of ozone for contacting time of 25 min,whereas 0.5 mg/L of dosage resulted in only 30% of inactivation rate.Copepod may not be completely inactivated by ozone oxidation for feasible dosage limited by higher bromide in raw water.The favorable environment of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GAC)filter provided Copepod with conditions for excess propagation.The disinfe...  相似文献   
10.
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