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60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78篇
教育与普及   9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1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述发现于云南曲靖锅盖山剖面桂家屯组的一种早期维管植物。该植物茎轴裸露, 根状茎以连续多次K型或H型分枝形成复杂的分枝系统, 直立轴呈简单的二歧式分枝, 孢子囊侧视呈匙形至卵形, 螺旋状着生于穗轴上。该植物体型较小, 保存较完整的根状茎, 但孢子囊穗的保存状况较差, 孢子囊结构不够清晰, 无明显可见的孢子囊开裂线, 因此将其暂定为cf. Zosterophyllum sp.。尽管如此, 该植物展现的性状特征不同于典型的 Zosterophyllum 及其他相关属种, 丰富了人们对早期维管植物形态变异及桂家屯组植物组合的认识。在cf. Zosterophyllum sp.的直立轴表面栖生大量微螺虫(microconchids)标本, 直径为0.7~2.2 mm。微螺虫是一种已灭绝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发现于晚奥陶世到中侏罗世末期地层中, 其壳体为螺旋状的钙质管, 习惯固着在包括植物在内的各种硬质基体上。微螺虫在cf. Zosterophyllum sp.的直立轴栖生, 表明该植物在生长期间曾被水体淹没, 之后微螺虫伴随植物茎干被搬运和埋藏。  相似文献   
2.
卤氧化铋基半导体材料具有铋氧层和卤素层交替排布的独特层状结构和易调节的禁带宽度,在直接利用太阳光去除环境污染物方面表现出优异性能和巨大潜力.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本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该文综述了卤氧化铋材料(氯氧化铋、溴氧化铋和碘氧化铋)光催化去除环境污染物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卤氧化铋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和改性策略,以及上述新材料在重金属离子去除、有机污染物降解和空气净化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卤氧化铋光催化材料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3.
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是指示珊瑚白化、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本文根据2015年5月对南海黄岩岛珊瑚礁的生态调查和样品采集,在潟湖内识别出5科10属20种珊瑚,对20种共36个珊瑚样品的共生虫黄藻密度分析得出:黄岩岛潟湖内珊瑚的平均共生虫黄藻密度为(2.36±1.20)×10~6 cells/cm~2,变化于(0.86~4.24)×10~6 cells/cm~2,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即枝状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密度(1.42±0.39)×10~6 cells/cm~2,远低于块状珊瑚(2.90±0.87)×10~6 cells/cm~2;黄岩岛潟湖内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密度显著高于南海其他珊瑚礁区,如南海南部的南沙群岛、南海北部的三亚湾等,表明相比于南海其他珊瑚礁区,黄岩岛潟湖内的珊瑚处于相对健康状况。但2015年的异常高温导致了全球主要的珊瑚礁区大面积的珊瑚白化,黄岩岛也出现高SST异常,结合NOAA卫星的热区图(Hotspot)和周热度指数(DHW)及现场调查的结果,本文推测2015年的高温并没有导致黄岩岛潟湖内的珊瑚发生白化。这是我国首次报道关于黄岩岛的珊瑚共生虫黄藻的密度,为全面评估南海珊瑚的健康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荆 州 碘 泡 虫(Myxobolus kingchowensis)寄 生 于 同 种 宿 主 不 同 寄 生 部 位 的 种 群 分 化 及 系 统 发 育 关 系。【方法】对荆州碘泡虫不同种群及相似物种的形态和它们18Sr DNA 序列的变异位点、相似度、遗传距离、AT 碱基比进行比较,分析了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荆州碘泡虫重庆胆囊种群、武汉肌肉种群和武汉肾脏种群的形态学特征基本一致。各种群18Sr DNA 序列相似度为98.8%~100.0%,遗传距离为0.000~0.009,变异位点数为3~12个,AT 碱基比(53.29%)高于 GC碱基比(46.71%)。荆州碘泡虫不同种群及相似物种的系统发育树分为两大枝,孢子前端平滑且钝圆的的物种聚为一枝,孢子前端较尖的物种聚为了另一枝;鳃寄生的碘泡虫整体处于该系统发育树的基部。【结论】寄生于异育银鲫(Carassiusauratus gibelio)上不同器官部位的荆州碘泡虫已出现种群分化;孢子形态上相似的碘泡虫物种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较之于肌肉、肾脏、胆囊、骨骼肌、鳔和肠寄生的碘泡虫而言,鳃寄生碘泡虫分化较早。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印楝细胞培养物控制害虫的效果,本文通过诱导幼叶、继代培养获得印楝的松散型愈伤组织,再经振荡培养获得悬浮细胞培养物;然后采用二氯甲烷溶剂浸提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物及悬浮培养细胞,制备相应的浸提液;用二氯甲烷分别将这些浸提液稀释成含0.003%印楝素A的控虫工作液,用其分别处理黄粉虫幼虫,在12d内,考察其控虫效果.结果表明:3种浸提液的致死效应明显高于阴性对照,其中,第9天的最大致死率达到20%,但它们要明显低于0.003%印楝素乳油农药的处理;3种浸提液对幼虫的虫体质量、拒食和趋避作用等方面效果较好,均达到印楝乳油杀虫剂的控虫水平.印楝细胞培养物经一步浸提后,直接用于控虫制剂的生产,可以节约分离、提纯印楝素等生产性成本.  相似文献   
6.
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细胞凋亡实验和细胞周期阻滞实验分别测定了3种氯代乙酰胺(CAcAms)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同时结合饮用水中CAcAms的实际浓度水平,分析了3种CAcAms在饮用水中的毒性风险.结果表明,一氯乙酰胺(MCAcAm)在饮用水厂中的浓度低于二氯乙酰胺(DCAcAm)和三氯乙酰胺(TCAcAm),但由于MCAcAm的毒性较大,其在饮用水厂中的毒性风险高于DCAcAm和TCAcAm.相对于氯消毒,氯胺消毒后的饮用水中CAcAms的浓度较高,从而CAcAms造成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风险也较高.  相似文献   
7.
贵州剑河八郎松山寒武系黔东统都匀阶“清虚洞组”灰岩、泥岩中产大量三叶虫及带软躯体动物多门类化石.其中三叶虫非常丰富,包括莱德利基虫类、耸棒头虫类、褶颊虫类等.本文描述的褶颊虫类八郎村虫Balangcunaspis (Yuan et Zhao,1997)包括横宽八郎村虫Balangcuna-spis(B.)transversus及次柱形八郎村虫(相似种)Balangcunaspis(B.) cf. subcylindricus,其中横宽八郎村虫也见于凯里组下部层位.八郎村虫的发现,使其产出层位下延,丰富了“清虚洞组”三叶虫的组合,也为寒武系第4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三叶虫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对纤毛虫原生动物扇形游仆虫(Euplotes vannu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cDNA特征进行分析.获得扇形游仆虫GPx cDNA全长序列,为672 bp,编码182个氨基酸,属硫氧还蛋白超家族,含有3个催化残基和3个特征性基序.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纤毛虫物种同源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著名的Discovery网站上的一则报道,在国际古生物学界引起巨大震动。而引发这一震动的化石,则来自千里之外的中国贵州江口县翁会村一个无名的小山坡"一个八臂造型的东西,看上去更像是某个现代党派的徽章,而非是比第一只恐龙出现还要早3亿年时,统治海洋的远古生物。"  相似文献   
10.
媒体纵览     
正腾讯科技量子纠缠与宇宙虫洞有关美伊利诺伊州阿贡国家实验室与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超级计算机中心在对宇宙时空进行联合研究后发现,理论上存在连接遥远宇宙中两个时空的渠道,这可能与量子纠缠有关。在量子力学的框架下,两个粒子不论距离的远近都会形成一定的相互影响。从宏观上看,量子纠缠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