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6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周小渟 《科技信息》2012,(32):I0103-I0104
作为中国翻译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翻译时期之一,五四运动前后酝酿了许多著名翻译家的诞生,不少著名西方文学也同时被翻译成中文引向大众。本文旨在整理规划西方文学引进中国的相同之处与其在当时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欲以管中窥豹之举,呼吁学术界对五四时期翻译文学更多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3.
20世纪初,《新青年》的编辑出版拉开了新化运动的帷幕,《新青年》 先进的编辑思想使之成为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4.
韩胜利 《甘肃科技》2011,27(23):86-87,78
新文化运动自觉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以自由、民主、科学和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主题。这一时期既是近、现代史的转折点,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新文化运动与新闻报刊为内容的联系中,以该时期的思想传播为背景,把握报刊的社会功能性思考。这场震撼人心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的新闻界蓬蓬勃勃地展开,在一定意义上进人了中国新闻报业的黄金时期,这也是中国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所谓人本文学,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来看,人本文学顾名思义当然是指以人为本的文学。文学乃是人学,天地间无论哪一个民族的文学,无不以人为本。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所谓人本文学应是指在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创作的文学。人本主义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由西方传人我国,对我国新文学的建立和我国文学实现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两个最为伟大和辉煌的时代,前者成功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古代发展路径,后者则开启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道路。对这两个时代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两个时代在新旧路径选择的异同点,从而使我们可以从第一次路径选择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大都认为广义的"五四运动"包括了"新文化运动";在词语使用习惯上,或将两者替换使用,或合并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使用,代称该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事情。两者关系之密切由此可知。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新文化运动"最初名称不一,甚至被认为是敌人的诋毁称呼,只是到了后来才被逐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五四运动"则最初是指发生在1919年5月4日的学生运动。实际上,"新文化运动"是针对辛亥革命之后的社会现状所进行的思想文化补课,属于思想文化层面上的救亡,具有间接性;而"五四运动"则是爱国情感的直接表达,指向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问题,属于政治层面上的救亡,具有直接指向性。两者虽有联系,但不宜混淆,因为这样必会遮蔽其中一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当今之世,说某人是个天才人物,未见得全是夸赞,然而,对于徐志摩,却只能这么说。这样一个天才人物,却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他的父亲,一位精明的中国商人精心打造成的,至少起始的时候是这样。徐申如,他的父亲,清末民初时期,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的首富,也是该镇商会的会长。徐先生一生最大的贡献,该是联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回顾“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简要历史,说明中国人民追求科技发展的坎坷经历;通过对比分析“五四”科学精神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和新中国成立后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并就当前如何贯彻执行“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人的觉醒"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反对封建旧文化的一个重要收获.这一思想成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这便是"人的文学"的诞生.但是,时代、个人与作为参照的西方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的觉醒"问题的复杂性,从而决定了"人的文学"的复杂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